互联网新闻信息许可证:61120180013
> 首页 > 种植 > 正文

“四结合”跑出种业振兴“加速度”

2021-12-22 08:40:00   

农业科技报-中国农科新闻网记者 闫瑜涛

自古开门七件事,柴米油盐酱醋茶。对于一个14亿人口的泱泱大国来说,一粒种子关系着中国人的“油瓶子”。种业翻身仗如何打?陕西省油菜产业技术体系“正在做答卷”。

要做好岐山臊子面、岐山擀面皮,离不开“一桶好油”。为了一桶好油,陕西省油菜产业技术体系围绕种业科技创新这个“国之大者”,从陕西省岐山县枣林镇范家塬村田间地头起步,把科研论文写在祖国的大地上,缔造了蜚声业内的“四结合”模式(优良品种+全程机械化技术+规模化种植+产业化开发),为打赢种业翻身仗做出了重要贡献。

躬耕沃野育良种

11月1-3日,陕西省油菜产业技术体系首席专家穆建新、岗位专家李永红和任军荣一行到陕西岐山、乾县和勉县调研指导各地油菜生产,实地查看油菜试验示范和大面积生产情况,并针对生产和试验工作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了技术指导意见。

图片1

种子是农业的“芯片”,是推动农业产业发展,确保国家粮油安全的基石。要保障油菜种业持续发展,就要不断加强油菜种业科技创新。我国油菜育种,从世界上第一个大面积推广种植的杂交油菜品种“秦油2号”的成功选育,到年种植面积最大的优质油菜杂交种“秦优7号”的诞生,再到国内首个含油量突破50%的杂交油菜品种“秦杂油4号”的育成。每一项突破性成果的产生无不建立在育种技术创新之上,浸透数代育种家的心血和汗水。

时和岁稔油满仓

陕西省岐山县枣林镇范家塬村村民李浩林,就是优质油菜杂交新品种受益者之一。从2019年开始,李浩林坚持种植省杂交油菜研究中心选育的“秦优1618”,从最初的50亩发展到如今的1000余亩,他尝到了良种的甜头。

“‘秦优1618’出油率高,还抗倒伏。去年快收割时,连着几天大风大雨,可把我急坏了。结果油菜几乎没有发生倒伏,收成也没有受影响,平均亩产250公斤以上,高产田块超过了300公斤,产值超过2000元。”面对记者,李浩林依然难掩心中兴奋。

图片2

据李浩林介绍,范家塬村依托传统非物质文化遗产土梁油压榨工艺,结合三面环沟坡的独特地理条件和传统种植经验,选定油菜种植为村里发展的主导产业,进一步明晰了发展思路,还成立秦香传统榨油农民专业合作社,大力推进“三变改革”,按照“入股分红、抱团发展、托管经营、基地务工”的模式,加快土地流转,做大油菜种植,发展观光旅游和农产品销售,搞活经济,增加收益,老百姓过上了好日子。

自2018年以来,范家塬村在陕西省杂交油菜研究中心、陕荣华农业科技有限公司等单位专家联合指导下,采用“四结合”模式开展油菜生产,油菜种植面积由2017年秋播的200亩发展到目前的1300亩。2019年平均亩产达250公斤以上,群众种植亩纯收益1110元。去年亩产量大约在275公斤以上,群众收益进一步增加。

图片3

“每年春暖花开之际,范家塬村满目金黄,游客络绎不绝。油菜收割之时也是范家塬村最热闹最繁忙的时候,收割机在田间穿梭,颗粒归仓是我们最大的喜悦。”陕西省油菜产业技术体系首席专家穆建新告诉记者,为了持续推进关中油菜恢复种植,他们在宝鸡、咸阳、渭南共建立核心示范点7个,面积1万亩,示范种植秦优1618、秦优11004、荣华油10号等优质高产品种,取得了示范种植亩产油菜籽200公斤以上,农户亩收入1300~1500元,同时带动当地乡村旅游发展。通过“优良品种+全程机械化技术+规模化种植+产业化开发”的“四结合”模式,推动了关中地区油菜产业恢复发展。

“‘四结合’绿色高效生产模式,是油菜产业发展的成功模式。这个模式的发展,对于咱们关中地区油菜面积的扩大,油菜产业的发展具有重要的示范和引导意义。”陕西省油菜产业技术体系首席专家、陕西省农业技术推广总站副站长王阳峰认为,这种模式的推广减少了关中油菜生产人力成本,提高了油菜机械化程度,对油菜产业提质增效以及实现绿色发展也具有重要意义。

陕ICP备13005735号-1 农业科技报社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029-87031703 www.nkb.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