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12-27 10:08:00
眼下正值冬闲,阜阳市阜南县新村镇的万亩芦蒿生产基地却别有一番景象:暖意浓浓的大棚里,村民们正忙着采摘、打包,种植户孙其友则忙着联系货车给客户发货。
“今年我种了10多亩白蒿、40亩青白蒿。现在上市的是白蒿,虽然它的口感不及青白蒿清脆、芳香,但因其上市早,弥补了市场上芦蒿的空缺,现在地头批发10元/斤,每亩一年三四茬能收入万元。”孙其友告诉笔者,若是能经过村里的冷藏保鲜库储存,进而实现错峰上市,亩均收入还能再增加。
如今这样红火的“新村芦蒿”,孙其友和乡亲们盼了20多年。上世纪90年代,孙其友和同乡从南京返乡种植芦蒿。几乎就是从这一时间开始,当地的芦蒿种植面积迅速扩大,很快就达到万亩规模。随着种植面积扩大,小户经营、粗放管理、品种繁杂等短板也逐步显现,到2010年左右,当地的芦蒿种植面积萎缩至百亩上下。
后来新村镇通过多方调研考察,发现芦蒿市场需求量大,而当地既适宜芦蒿种植,又有群众基础,决定将芦蒿产业作为产业扶贫的抓手。为打消村民的顾虑,重振芦蒿特色产业,当地政府在与种植户签订保底收购协议、与经销商签订收购合同,解决销路问题的同时,拿出扶持政策,给予新种植户每亩200元奖补,老户带新户给予每亩100元奖补,并成立了新村镇芦蒿种植协会,统一种植技术、统一田间管理、统一质量监测。
于洼村民张文宾第一个响应,试种的几十亩芦蒿,一年下来亩均收益8000多元。
已外出跑运输3年多的孙其友也回来了:“有技术、有销路,在家种植芦蒿,不比风餐露宿跑运输挣得少。”目前,新村镇芦蒿种植面积发展到1.7万余亩,带动农户约1.5万户,人均年增收6000元左右。在新村镇的示范带动下,阜南县芦蒿种植面积近2万亩,年产芦蒿3.2万余吨,年产值超过3亿元。
走出泥泞的“新村芦蒿”,迎着霞光拔节生长。这两年,为提升芦蒿的质量和竞争力,推动产业可持续高质量发展,当地政府与南京农业大学、安徽农业大学等多家科研院所合作,在育苗、栽培、深加工等方面提供技术支持,并聘请中国农业大学专家编制了芦蒿产业发展规划,还申报了特色农产品优势区和长三角优质农产品供应基地。
在当地政府的积极争取下,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村集体经济组织融资难、融资慢等问题,也得到有效解决。截至今年9月份,省农担公司为新村镇芦蒿产业担保授信金额5855万元,授信105户,户均授信金额55.76万元。
“不仅没走老路,在专家的技术支持下,我们的芦蒿品质更受市场认可,价钱要比一般的芦蒿高出一截。”说起现在的“新村芦蒿”,孙其友和乡亲们信心满满。(杨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