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01-10 09:43:31
编者按:种子是农业的“芯片”,一粒良种,也蕴藏着农业现代化的雄心。因此良种培育领域,已成为世界各国科技较量的赛场。在这场竞赛中,中国力量让世界刮目相看。这其中,有高校、科研院所的专业人才,也有不少常年奋战在一线的“农民育种家”。而本文所写的孙铭元,就是一位极具代表性的“农民育种家”,尽管他没有高学历,但却凭着创新精神和时不我待的干劲,硬是在育种领域闯出了一片天地。
今年已72岁孙铭元,是地地道道的农民,他懂农业,更具前瞻眼光和韧性——
孙铭元(左)正在向德州客户介绍大白菜新品种。(资料片)
37年坚守,只为育出一棵好白菜
2021年12月30日,北风刮得有些紧。尽管天很冷,但孙铭元还跟平时一样,早早来到办公室,这是他多年的习惯,从年头到年尾,没有闲下来的时候。72岁的孙铭元,身材匀称,声音洪亮,上楼时脚步轻快有力,思维敏捷,岁月并没有在他身上留下过多的痕迹。
“我是个地地道道的农民,长期的体力劳动等于锻炼了身体吧!” 孙铭元笑着说,“搞育种,遇到的问题多,也考验一个人的脑力,所以很多事至今还记得清楚。”
1950年,孙铭元出生在临朐县城关街道田集村,由于勤奋好学,也爱琢磨事儿,年轻的他被选派到村蔬菜队,当了技术员。多年的生产实践,孙铭元认识到,蔬菜生产的关键是优良的品种。
1983年秋,山东省农科院蔬菜所(下简称蔬菜所)专家到他们村调研考察,孙铭元有幸结识了著名大白菜育种专家张焕家。通过请教,孙铭元了解到了大白菜育种的一些知识和杂交制种的基本技术要求,更对他选育的大白菜杂交新品种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孙铭元敏锐地感觉到,杂交技术的应用必将会给白菜品种带来一场革命。这次交流,也让张焕家记住了这个虚心好学、愿意接受新事物的农村青年。
“后来,我曾6次到济南去拜访他,张教授最终答应在临朐试验大白菜杂交制种。” 孙铭元说,“当时农科院在全省有6个制种点,其他5个点都是跟政府合作建的基地,只有我是一个'农民点'。”
公司总经理孙希海(右)正在与技术人员查看育种材料。
1984年,孙铭元开始在自家自留地里给农科院繁育白菜种。
1985年,蔬菜所成立大白菜良种服务中心,将张焕家教授选育的九个大白菜杂交新品种进行有偿转让,每个品种装让费5万元。一直关注大白菜的孙铭元立即感到这是个千载难逢的好机会,然而巨额转让费却让他犯了难。
但果敢坚毅的性格让他最终做出了一个让人意外的决定。第二天,他揣上家里卖猪换来的100多元钱出了门。在张焕家的办公室,孙铭元如实向张焕家说明了情况,陈述了自己的优点和临朐县得天独厚的自然环境等。最终,他的诚心和信心打动了张教授,经反复研究,蔬菜所在品种转让上对孙铭元“开了小灶”——把早熟杂交大白菜新品种“鲁白六号”转让给他,转让费在制种推广过程中逐年交清。
1985年6月,“鲁白六号”转让成功,也是在这一年,孙铭元注册成立了自己的育种公司——山东华良种业有限公司,正式进军白菜制种和育种行业。刚开始,老百姓对制种不认可,孙铭元就挨家挨户做工作,直到他们答应为止。不懂技术,他一年内十多次到省农科院请教;经过不懈努力和实践,他摸索出了一套适合当地的制种规范,此后还成功研究出放蜂结合人工辅助授粉进行亲本自交系繁育技术,此技术比常规育种提升功效近三倍,极大提高了制种农户和公司的收益。
后来,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对大白菜有了多元化的需求。炖着吃的,要求需要菜帮薄丝少软烂易熟;炒着吃的,要爽口嫩脆,凉拌的要清脆甜香。近几年,大白菜种植也由一季变为全年种植。
市场多元化、个性化需求的增长,对育种工作提出了新需求,也指出了方向。为此,孙铭元紧盯消费需求,集中力量科研攻关,先后育成推广近百个大白菜新品种,其中通过省级以上部门审定或登记的品种有46个,已获得植物新品种保护权的有10个。目前他们年生产销售大白菜良种45万公斤左右,国内市场占有率超过15%,有效打破了韩国、日本产白菜种对国内市场的垄断。
得益于公司的发展,在公司工作的村民年收入能达7万元以上,图文田集村村民孙洪娟正在育苗棚内工作。
孙铭元介绍,经过37年的发展,公司已拥有稳定的制种基地8000 多亩,带动了4000多户农民参与白菜制种,农户亩均收入超过4000元。在他的宣传带动下,临朐县目前已形成一个大白菜种产业群体,大白菜育种也成为当地一项稳定的规模化支柱产业。因为业绩突出,公司先后荣获国家科技进步三等奖、山东省星火计划一等奖等。他这个“老农民”,也被评为省劳模,并连续三届当选为山东省人大代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