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新闻信息许可证:61120180013

陕西省饲料饲草产业技术体系2021年度工作亮点纷呈

2022-01-18 15:07:00   

全媒体记者 胡润田 通讯员 杨 欣

2021年度,陕西省饲料饲草产业技术体系在首席专家姚军虎教授和李海英研究员的带领下,各项工作成绩优异,总产量和总产值增幅创近年来新高,超额完成年度饲料生产目标任务,支撑了全省现代畜牧产业发展的地位与作用突显;反刍动物饲料,特别是奶山羊饲料是产业特色和优势。

一、陕西省饲料饲草产业技术体系对标国际、国内的情况

1、国际、国内产业情况

2020年全球动物饲料产量达11.877亿吨,增加了1%。饲料生产量排名前10的国家是:中国、美国、巴西、印度、墨西哥、西班牙、俄罗斯、日本、德国和阿根廷。这10个国家生产了全球饲料产量的63%。中国饲料产量增长5%,产量达2.5亿吨,是全球最大的饲料生产国。

2020年,全国工业饲料总产量25276.1万吨,同比增长10.4%。其中,配合饲料产量23070.5万吨、同比增长9.8%,浓缩饲料1514.8万吨、同比增长22.0%,添加剂预混合饲料594.5万吨、同比增长9.6%。按品种分类,猪饲料8922.5万吨、同比增长16.4%,达到2018年历史最高产量的86%;蛋禽饲料3351.9万吨、同比增长7.5%,肉禽饲料9175.8万吨、同比增长8.4%,反刍动物饲料1318.8万吨、同比增长18.9%,均创历史新高;水产饲料2123.6万吨、同比下降3.6%;宠物饲料96.3万吨、同比增长10.6%;其他饲料287.2万吨、同比增长18.7%。从销售方式分类,散装饲料总量5897.6万吨,同比增长33.6%,占配合饲料总产量的25.6%,比上年提高4.6个百分点。

就区域布局变化情况来看,全国饲料产量超千万吨省份10个,比2019年增加1个,分别为山东、广东、辽宁、广西、江苏、河北、河南、四川、湖北、湖南。其中,山东省产量达4335.8万吨,同比增长14.7%;广东省产量3010.2万吨,同比增长3.0%;山东和广东两省饲料产品总产值继续保持在千亿以上,分别为1369亿元和1106亿元。全国有26个省份和新疆兵团产量同比增长,其中山西、内蒙古、辽宁、吉林、黑龙江、河南、云南、陕西、甘肃、青海、宁夏、新疆等12个省份和新疆兵团增幅超过20%。

草地资源是我国国土资源中重要的组成部分,我国拥有草地资源3.92×108 hm2,占国土面积的40%,占世界草地总面积13%,是仅次于澳大利亚的世界第二草原大国。草地资源中,除林地以外的农业用地占75%,此外,牧区草原3×108 hm2,农区草山草坡8.7×107 hm2,滩涂草地1.33×107 hm2。从地区来看,其主要分布在东北、西北和青藏高原等地区,且绝大部分为产量不稳定的草地。我国是世界草地类型和天然牧草品种最丰富的国家,包括18个大类、38个亚类和1000多个型。草地资源还是巨大的动物植物宝库,不仅保存了丰富的生物多样性资源还蕴藏着包括风能、太阳能、天然气能在内的能量资源和矿藏资源。

2、产业排名

我省“十三五”期间饲料工业稳中有增,发展态势良好,软硬件与全国同步发展。全省目前获证饲料生产企业216家,2020年底全省工业饲料产量343.6万吨,同比增长28%,产值120.4亿元,同比增长32.63%,位居西北第一,在全国位居后三分之一省前列,总产量和总产值增幅创近年来新高,超额完成年度饲料生产目标任务,支撑全省现代畜牧产业发展的地位与作用突显,反刍动物饲料,特别是奶山羊饲料是产业特色和优势。

西北地区是我国天然草地及草产业的集中分布区,占全国2/3以上。苜蓿种植区域主要集中在我国西北地区,产量居于全国前5位的省份分别是甘肃省(22.7%)、新疆维吾尔自治区(20.4%)、陕西省(15.5%)、宁夏回族自治区(11.2%)和内蒙古自治区(7.9%),占全国总产量的77.6%。我省饲草资源主要来源天然草原、人工草地、林间草场、饲用作物、农作物秸秆以及农林副产品。草地资源约588万公顷(80年代统计数据),占我省国土面积28.38%,其中天然草原约544万公顷,可利用草地457万公顷。我省天然草原主要集中在陕北地区,年平均降水量400mm左右,占全省天然草原面积的55.5%。全省天然草原分为5大类型,即温性草原类、暖性灌草丛类、热性灌草丛类、低地草甸类和山地草甸类,共计144科722属1600多种植物。我省人工草地面积约44万公顷,仅占全省天然草原面积的7.35%。种植的牧草主要有紫花苜蓿、青贮玉米、沙打旺等。

3、关键技术研发

(1)饲料无抗技术研究与应用

农业农村部194号公告,我国自2020年7月1日起,饲料生产端全面施行禁抗。饲料端禁抗对养殖企业的饲料配方能力、原料处理能力及饲养管理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从而将拉开饲料产品差异,能够满足饲料禁抗过渡需求的企业的行业竞争力将进一步提升。饲料禁抗政策会拉开饲料行业产品的差异化,饲料龙头企业的市场份额有望进一步提升。

全行业以贯彻落实194号公告为抓手,加快替抗产品研发落地。饲料体系姚军虎、杨小军、杨欣、刘万军等专家依托陕西杨凌富仕特生物科技有限公司、西安菲兰谱生物营养有限公司、宝鸡博迪生物科技有限责任公司、西安骏宝生物有限责任公司、西安天星生物药业股份有限公司、陕西沁稼生态科技有限公司、陕西鑫诚大唐畜牧有限公司等,联合开发研制出植物提取物、微生物饲料添加剂等新型替抗产品,并在饲料生产企业和养殖场户业推广使用,反映良好。今年体系专家刘万军领导的省饲料工作站申报了植物提取物农业科技推广项目,吸纳高校、企业协同参与,以期带动我省中草药饲料产品开发深入推进。

(2)饲料配方精准化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持续深入开展更加细化的不同阶段畜禽精准营养需求研究,完善精细化的阶段营养需要动态预测模型,构建更精准的营养需要量参数体系。针对无抗饲粮条件下肠道微生态系统和组织结构的差异,深入研究建立不同阶段畜禽的精准营养需要量模型,特别是蛋白质、氨基酸、维生素、微量元素等养分的精准需求,为无抗养殖提供科学的需要量参数体系。

为解决饲料产品同质化问题,组织饲料体系姚军虎、杨欣、马栓林、李杰、蒲海燕等专家进行奶山羊适用技术推广,省饲料工作站联合实施了《奶山羊饲料营养精准配方调控与推广应用项目》《奶山羊饲料支撑千亿级奶山羊产业发展技术项目》和《饲料支撑县级奶山羊全产业链发展-泾阳县奶山羊全营养饲料、饲草配方研发推广项目》。陕西正大、西安禾丰饲料有限公司等大型饲料企业,根据市场需求和饲料原料检测情况,适时调整产品配方、使产品更加适用畜禽品种、饲喂生长阶段等营养需求,饲料产品与畜禽生产所需契合度越来越高。饲料企业在产品精准高效方面不断尝试和调整,推进了我省饲料行业产品提质换档转型升级。

(3)区域优良饲草品种筛选

由于我国长期以来农耕思想的影响和国家对种粮的补贴,一定程度上阻碍了草种业的发展,虽然市场需求巨大,但是草产业一直处于发展不足状态。近年饲料体系首席李海英,岗位专家呼天明、任榆田、杨培志、耿金才、姚新建等长期进行苜蓿、青贮玉米品种的筛选。

(4)饲草田间管理技术研究

草田轮作可有效增产、减少病虫害、改土肥田和保持水土,具有丰富的经济价值。发达国家草业的发展一直伴随着草田轮作技术的不断革新。我国发展草田轮作技术,既是获取经济效益,提高农牧民收入的需要,也是改善生态环境,保证国家粮食安全的重要措施。草地补播是提高草地生产力,恢复和治理草地退化的有效手段,研究表明,相对于不补播的草地,草地补播可提高地上总生物量1.31~1.44倍,降低杂类草比例,并显著增加草地多样性。饲料体系首席李海英,岗位专家呼天明、任榆田、杨培志、耿金才、姚新建等近年在草地田间管理方面做了大量工作,为后续示范推广积累第一手资料。

二、体系2021年工作进展

1、2021年度主推核心技术

(1)家禽节磷减排型常量矿物元素饲料配制技术

我国产蛋鸡存栏量约为 11 亿只,肉鸡年出栏量约为 93 亿只;家禽饲料年产量超过9000万吨,占饲料总产量的 40%以上。每年我国将近79万吨不可再生矿产资源—无水磷酸氢钙投入家禽饲料,而家禽对磷的利用效率较低,大量磷又排放到大自然,造成资源浪费和环境污染,阻碍畜牧业的可持续发展。本体系杨小军、杨欣和任周正等专家经过持续研究,构建了家禽“节矿减排”技术体系。该技术系统解析了不同磷水平饲粮下家禽机体磷营养过程,明确提出应将磷排泄量纳入家禽磷需要量评价关键指标体系,研发了基于动态营养供应及应用植酸酶的节磷减排型产蛋鸡饲料配制技术。通过家禽饲料“节磷减排”技术,解决了饲料磷利用率低的难题,避免了资源浪费和环境污染,支撑家禽业可持续发展。

2021年,“节矿减排”技术在陕西石羊、陕西华秦、北京德青源、萨诺、陕西康达尔、杨凌富仕特、杨凌联合营养、杨凌迪高维尔、咸阳铁骑力士、杨凌海大等 10 家公司推广应用,直接涉及家禽全价料 25.86 万吨、浓缩饲料 18.46 万吨、预混料 7.54 万吨、蛋鸡 158 万羽,减少磷酸氢钙使用1.4万吨,经济和环境效益十分显著。

(2)饲草品种引种与示范种植推广

在榆阳、甘泉、大荔试验点安排4个苜蓿品种引种试验,陇县试验点安排了5个青贮玉米、4个紫花苜蓿和2个小黑麦品种引种试验,杨凌试验点安排了5个青贮玉米品种引种试验。综合试验结果对比分析,结合适应性、生产性及营养物质测定的分析,筛选出适宜推广的优良饲草品种中苜3号紫花苜蓿品种和大唐8号青贮。

结合千亿奶山羊产业、粮改饲项目和高产优质苜蓿项目实施,在重点县区开展3个品种示范种植4700亩(其中,中苜3号在榆阳、定边、靖边县各示范种植500亩;中苜1号在定边、靖边、大荔和神木市各示范种植500亩;大唐8号在泾阳、三原县各示范种植300亩,在华阴、大荔、澄城和阎良区各200亩)。

2.21

示范地域效益:在榆林地区种植的中苜3号品种亩均干草产量904 kg,比对照陕北苜蓿高191 kg;中苜一号品种亩均干草产量881 kg,比陕北苜蓿高187 kg。在关中地区种植大唐8号品种亩均鲜草产量3967 kg,比雅玉8号高542 kg。

2.23

在推广优良品种的同时推广配套的丰产栽培技术,全年共累计示范推广应用种植3.22万亩(其中,WL-343在榆阳区、定边县、靖边县、横山区、神木市合计0.9万亩,中苜1号在榆阳区、定边县、靖边县、横山区和神木市合计0.8万亩,四得利在大荔县0.1万亩(被大水冲毁),大唐12号在杨凌、泾阳、三原、临潼、阎良、华阴、澄城和大荔县合计1.82万亩,屯玉168在临潼区、阎良区和泾阳县合计0.5万亩)。

2.24

(3)元宝枫叶型饲料添加剂开发与推广

元宝枫的开发利用始于上世纪 70 年代初,经过 40 多年的发展,元宝枫开发利用已在多学科领域取得重大成果。国家林业局、陕西省省委、科技厅、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各级领导进一步指示要继续加大投入,合理布局,加强元宝枫人才队伍建设,争取更多科研项目支持,保证元宝枫产业化发展顺利推进。

2.31

元宝枫生长缓慢和生产周期长,严重阻碍农户和企业的种植积极性。如何实现元宝枫的高附加值综合利用,是突破元宝枫产业发展瓶颈的关键。因此,元宝枫叶型饲料及饲料添加剂的研发将有助于提高元宝枫种植的经济效益,推动元宝枫产业高效、可持续发展。自饲料体系专家杨小军教授主持陕西省重点研发计划“元宝枫叶型畜禽饲料添加剂综合开发和利用”项目以来,得到各级相关领导的支持和社会从业人员的高度关注。带动广大农户和企业增加元宝枫种植面积3000余亩,并积极支持和参与到项目实施和产品开发。

2.32

(4)玉米高效利用技术集成研究与推广

本体系首席姚军虎教授团队近年一直在进行奶山羊、奶牛日粮中玉米加工方法对瘤胃发酵和效率、消化道健康和产奶效率的影响及机理,总体结果表明:(1)对于中低产奶山羊和青年山羊玉米可不粉碎进行整粒饲喂,既保证瘤胃健康和能量高效利用,同时能降低加工成本;(2)对于高产奶山羊(日产奶4.5 kg以上),为了保证瘤胃的最大生物合成效率,建议日粮中50%玉米进行粉碎或蒸汽压片玉米,其余50%玉米可整粒或粗粉碎或破碎即可;(3)对于中低产奶牛和青年牛,日粮中的玉米进行粗粉碎(3.0-4.0 mm筛);(4)对于高产奶牛(日产奶40 kg以上)的奶牛,日粮中50%玉米为蒸汽压片或高水分玉米,其余50%玉米为细粉碎(1.5-2.5mm筛);(5)给奶山羊或奶牛补充过瘤胃蛋氨酸或/和过瘤胃亮氨酸可提高小肠淀粉消化率和产奶效率。

2、技术培训与咨询服务

(1)粮改饲青贮饲料抽样和培训工作

一是根据陕西省农业农村厅《关于配合开展全株玉米(苜蓿)青贮饲料质量跟踪评价工作的通知》(陕农便函〔2021〕381号)要求,体系安排人员于4-5月份对全省18个粮改饲实施县36个补贴主体进行了青贮饲料抽样。2021年全省共采集37个样品,所有样品按照厅局指示及时邮寄中国农科院北京畜牧兽医研究所进行检验检测,检测结果反馈相关市县及生产企业、专业合作社。

2.36

二是召开全省粮改饲技术培训班。为全面推进粮改饲项目实施,提高粮改饲项目管理质量和全株玉米青贮技术水平,9月8日,本体系在陇县召开了全省粮改饲技术培训班。主要培训内容为全株玉米青贮制作技术、粮改饲信息平台操作、粮改饲项目数据与草业统计数据的衔接专题室内培训,以及青贮玉米大型收割机作业、小型裹包青贮制作现场培训,并通报了全省“十三五”粮改饲项目实施效果评价情况,表彰了2020年度粮改饲工作先进集体和优秀企业。

2.37

(2)奶畜营养与饲料科技服务与培训

2021年,饲料饲草体系首席专家姚军虎教授带领团队成员雷新建、张俊、武圣儒、邓露等多次深入富平县奥尼克种羊场、富平胖农康构公司、富平海燕合作社、陇县鑫峪养殖专业合作社、千阳县畜产局、千阳县种羊场、千阳县奶山羊产业发展办公室、千阳兴旺农牧养殖场、千阳正大集团万头羊场和千阳县张家塬镇新文村等,调研奶山羊发展现状和面临问题。

2.38

总结梳理出在奶山羊饲养管理中不同程度存在着采食量不足(投喂量偏少)、青贮玉米制作和取用不规范(全株玉米刈割偏早或偏晚;秸秆切断长度不均且偏长;制作封窖不严;青贮饲料水分偏高;取用断面接触空气多,二次发酵严重)、粗饲料加工不科学(干草类长短不一,营养价值高的叶片脱落严重)、日粮营养不平衡(蛋白质和淀粉含量偏低、矿物质不平衡等)、TMR配制不精准(生产配方和设计配方差异大,造成营养不平衡)、羊舍基本设施不合理(食槽偏低、颈夹不合理、通风不畅等)、饲料保存不当(发霉、鼠害鸟害严重等)等问题,并针对性给出了进建议和方法,以提高奶山羊饲养管理水平和实际经济效益,带动奶山羊科学化、规模化、标准化发展。

2.40

2.40

利用体系等平台,2021年在千阳、富平、陇县等共进行了15场次奶畜高效养殖技术培训(受训1500人次)。体系专家姚军虎、杨小军、杨欣等多次组织腾讯视频会议,讲解《奶畜饲料能量高效利用原理及技术》《日粮瘤胃可降解淀粉对奶山羊能量代谢的影响》《调控奶山羊乳脂率的营养调控原理及技术》《幼龄反刍动物瘤胃发育的营养调控技术》《家禽节磷饲料配制技术》《无抗饲料配方设计技术》《优质全株玉米青贮制作技术》等,我省相关技术人员参加了视频交流。

2.42

2.44

2.45

(3)咨询服务

应千阳县畜产局局长石峰邀请,姚军虎教授团队10月20日结合我省奶山羊产业发展现状和千阳县奶山羊产业优势,对《关于建设莎能奶山羊良种繁育基地的意见》《千阳县奶山羊分户扩群实施方案》等征求意见稿献言献策。

2.46

体系专家杨小军、姚军虎、杨欣、李胜等多次作为饲料生产许可证现场评审专家,对我省15家饲料企业进行现场检查和评审,有力推动了我省饲料企业规范化生产。

2.47

2.48

3、其他工作成果

(1)技术规程制定工作

结合多年的工作经验,体系申报了《长城沿线苜蓿栽培技术规程》地方标准。标准通过了前期的征求意见等工作,目前标准定在11月末进行评审,评审过后正式对外发布。

(2)成立大禹生物(西安)产业发展研究院

大禹生物(西安)产业发展研究院是2021年由芮城县政府、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山西大禹生物工程股份有限公司三方合作共建的科研与推广平台,致力于充分发挥政校企、产学研合作优势,围绕人才基地打造、关键技术整合、标志产品研发、特色技术服务、国际贸易开拓、企业品牌孵化6个方面提供技术服务和人才支持,依托山西大禹生物工程股份有限公司,将研究院打造成饲料无抗方案及生物饲料研发“桥头堡”、技术集成“驱动站”和产品迭代“孵化器”,从而助推畜牧业科技创新转型升级,加快科研成果转化,促进优质人才培育和企业人才培养,服务地方、助力产业,惠及行业。

2.49

(3)印发饲草栽培技术手册

优秀饲草品种是饲草生产的基础性材料。为有效引进并试验筛选出优秀的饲草品种,更好为种植户服务,逐步提升我省饲草质量和效益,体系通过近年来饲草引种试验、示范及推广工作,筛选出部分优质饲草品种,总结出不同品种的丰产栽培配套技术,汇编成册,免费发放种草企业、养殖户、农民等手中,全年累计发放《饲草栽培技术手册》1200余份。

三、2022年工作重点

全省饲料行业将按照“十四五”规划要求,按照“延链、补链、强链”新要求,特别是我国饲粮减量化饲用的要求,饲料饲草产业体系将加强调查研究,对我省饲料和养殖企业实行分类指导。

加快推广应用低蛋白日粮技术体系,及时调整优化饲料配方及原料结构,降低饲料中蛋白质含量水平。

指导饲料企业采用适合不同畜禽品种、不同生长阶段的豆粕玉米替代配方方案,提高其他饼粕的饲用比例。

继续指导生物饲料研发和推广。

引导饲料企业研发、推广无公害、绿色、无抗生素的微生态饲料产品和植物提取物、中草药等饲料产品,努力消除饲料产品同质化,带动实现全省饲料产品转型升级,保证优质饲料产品有效供给。

结合我省不同生态环境条件,筛选适合不同区域不同畜种的优质高产饲草品种,整合改良提升饲草丰产栽培技术,集成改进牧草收储加工利用技术,解决饲草生产中品种选择难,技术不配套,收储损失大等问题,提升我省饲草产业的质量和效益。

陕西省饲料饲草产业技术体系首席专家 姚军虎 教授

姚军虎

首席专家 姚军虎

姚军虎,二级教授,博士生导师,研究领域为反刍动物营养与调控。国务院第七、八届畜牧学科评议组成员,中国畜牧兽医学会动物营养学分会副理事长,中国动物营养指导委员会委员,国家“十四五”重点研发计划指南及实施方案编制组成员,陕西省饲料饲草产业体系首席科学家,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动物营养与饲料学科学术带头人,宝钢优秀教师。主持“十三五”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1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5项、科技部国际科技合作与交流专项1项、支撑计划等25项课题。以奶畜能量高效利用的营养调控原理为主要科学问题,系统揭示了奶畜碳水化合物代谢调控、消化道与微生物互作机理,建立了碳水化合物平衡指数体系(CBI)和能量高效利用一体化调控技术。获陕西省科技进步一等奖1项(第一完成人)、其他省部科技成果奖4项,授权国家发明专利6件。

陕西省饲料饲草产业技术体系首席专家 李海英 研究员

李海英

首席专家 李海英

李海英,女,研究员,饲料饲草产业技术体系首席。主要从事牧草新品种新技术的引进、试验、示范及推广工作,多年来,开展了100多个牧草新品种的引种试验,示范推广了10多个牧草良种及配套技术,取得省部级科技成果一等奖1项、二等奖7项。

陕ICP备13005735号-1 农业科技报社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029-87031703 www.nkb.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