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01-20 14:49:52
近期,脱贫攻坚现实题材电影
《农民院士》正在全国公映
引发网友热议
影片讲述了中国工程院院士
“时代楷模”朱有勇
为改变云南省普洱市
澜沧拉祜族自治县的贫穷状况
带领团队在澜沧县竹塘乡蒿枝坝村
一步步唤醒村民致富信念的故事
说起朱有勇
他的名字你可能不熟悉
但是他的昵称“农民院士”“土豆院士”
曾多次刷屏网络
你一定听说过
朱有勇是世界著名的植物病理学专家
中国工程院院士,云南农业大学名誉校长
“农民院士”朱有勇
“农民需要什么,我就研究什么”
1955年,朱有勇出生在云南省红河州
个旧市一个普通农户家庭
从小他跟着父母耕田、坝地、插秧、收稻
贫穷和饥饿让他生出通过努力让乡亲过得好
让庄稼长得好的强烈愿望
1977年,朱有勇参加了高考
拿到了云南农业大学的录取通知书
坚守着让乡亲过得好让庄稼长得好的初心
他一路读到了研究生
当时,恰逢云南大范围出现稻瘟病
该病会造成水稻大幅减产、甚至绝收
朱有勇下定决心
从解决稻瘟病这一世界性难题入手
大学时代的朱有勇
1986年,一次偶然的机会
朱有勇在一个小山村
发现了一种奇怪的现象:
杂交稻和糯稻种在一起
糯稻就没有稻瘟病
为了探究其中原理
朱有勇做了很多实验
却始终没有满意的结果
大学时代的朱有勇(右二)
1996年,朱有勇
带着萦绕心头10年的困惑
远赴悉尼大学留学
希望通过学习先进的分子生物学方法
从基因层面探索
水稻抗性基因分布规律
回国后
朱有勇跑遍了云南省内62个县
研究了2000多种水稻的基因抗性问题
终于,2000年朱有勇找到了
水稻的品种搭配规律
为控制稻瘟病这一世界难题
作出了巨大的贡献
他的这一重大研究作为封面文章
发表在了国际权威期刊《自然》上
2004年,还不到50岁的他
就荣获了联合国粮农组织
颁发的国际稻米研究一等奖
2007年,朱有勇在云南省石林彝族自治县试验田和农户交流试验情况
然而,在荣耀等身的时刻
朱有勇又做了一个让人意想不到的决定
他向组织提出:
不再担任云南农业大学校长!
“行政管理很重要,
但我更愿意把全部的时间和精力,
放到科研上!”
他说 :
归根结底我就是一个会种庄稼的农民。
所以农民需要什么,我就研究什么!
“扶贫,是要把论文写在大地上”
几年前,精准扶贫的战役正在中国大地铺展
朱有勇所在的中国工程院
结对帮扶西南边陲的深度贫困县
——云南省澜沧拉祜族自治县
贫困人口16.67万人
贫困发生率高达41%
澜沧县扶贫任务艰巨
是云南决战脱贫攻坚的主战场之一
“院士扶贫”谁来牵头?
在中国工程院召开的专题会上
刚满60岁的朱有勇自告奋勇:
“我年轻,我来干!”
朱有勇和同事们很快来到澜沧县
然而行走在竹塘乡多个村寨
目之所及却这样揪心
——篱笆房、茅草房四处漏风
一个火塘、几件炊具、一堆玉米
和一两头猪就是一户人家的全部家当
更让人难以置信的是
这里的人均年收入只有一千元
这意味着人均月收入竟然还不足100元!
中国工程院定点扶贫前,一个普通澜沧农户的家庭全景。房子建在山里,材料就地取材,一头牛、几只鸡、一个四处漏风的房子,就是农户的全部家当。
最令朱有勇难过的是
澜沧县生态环境良好
光、热、水、土壤条件优越
“这个地方不该这么穷”
朱有勇下定决心用科技改变贫穷
“我在学校里指导研究生、博士生,
那是把论文写在纸上;
到这里来扶贫,是要把论文写在大地上”
2016年春,朱有勇与团队选择了
最贫困的竹塘乡蒿枝坝村作为试点
长期驻扎下来
蒿枝坝村的村民都是
“直过民族”拉祜族
意思是他们由原始社会
直接过渡到社会主义社会
为了拉近与村民的距离
他学习用拉祜话跟村民打招呼
跟老乡们一起大口吃肉、大碗喝酒
朱有勇更是不怕辛苦
一次次走进田间地头
拄着棍子到深山密林开展实地调研
他发现澜沧县冬天雨水少、也没有霜冻
很适合老百姓在冬季闲置的农田上
种植自己研究的冬季马铃薯
冬季马铃薯是见效最快的
11月播种、2月份收获时正值过年
在全中国没有新鲜的马铃薯时
澜沧县就可以成为
最早上市的马铃薯产区之一
不愁没销路、更不愁卖一个高价钱
朱有勇跟老百姓算了一笔账
这个季节的土豆价格最好
一公斤能卖三块多
一亩地就能纯赚5000块钱
种一亩就能脱贫
种两亩就能奔小康!
“扶贫是一步步来的,有人配合,
也有不配合的,要反复做工作。”
朱有勇曾苦笑着说,
“这比发SCI可要难多了。”
为了打动村民
朱有勇用了最笨的办法:
在村里租了一块地
带着团队人员一起亲自种起了马铃薯
2017年,朱有勇在蒿枝坝村
开起了马铃薯种植培训班
62岁的朱有勇
常常是俯下身、半蹲半跪在土地上
手把手地教大家种冬季马铃薯
马正发是冬季马铃薯班的第一届学员
2018年,他种了十亩冬季马铃薯
让他兴奋不已的是
这一个冬天
10亩地的收成竟然卖了7万元
对于这里的老百姓来说
这真的是一笔巨款!
三个月就富了的马正发让所有人都兴奋不已
村里33户人家
有31户都跟着种了冬季马铃薯
学员收获土豆
在人民大会堂吆喝卖土豆
价值10亿专利免费给村民
老百姓的马铃薯丰收了
朱有勇又身先士卒
只要有机会
就不遗余力地“吆喝”起来
2018年3月,全国两会的代表通道里
作为全国人大代表
朱有勇把老乡种出来的土豆
吆喝到了人民大会堂
向全国的媒体展示
那一天
朱有勇举着一颗2公斤的土豆
脸上掩饰不住激动和自豪
他兴奋地说:
这是开春之后
全中国最先上市的新鲜土豆。
这个季节北京吃到的土豆丝,
5盘里有4盘是我们的土豆做的。
就在朱有勇两会直播卖土豆时
几十辆卡车正在云南澜沧准备出发
60个小时后
一盘盘醋溜土豆丝
就出现在了北京各大饭馆的
餐桌之上
朱有勇带着澜沧冬季马铃薯进了人民大会堂
马铃薯盘活了冬闲田
让老百姓的腰包一年就鼓了起来
可朱有勇又“盘算”起了
澜沧广袤的松林
在朱有勇众多的科研技术中,
有一项“林下种植三七”的技术,
这项技术可以不用任何农药
就解决三七容易生病
无法连续种植多年的难题
朱有勇在思茅松林中考察。松针的灰化物,对三七病原体有着明显的抑制作用,给三七提供了一个良好的生存环境。
三七是名贵中药材
尤其是无农药的天然有机三七
市场价格很高
曾有企业开出10亿人民币的高价
要买他的这项技术
却被他严词拒绝了
可朱有勇几乎没有多想
就决定把这项耗尽
十年心血的科研成果
这项价值数亿元的巨大财富
免费让给当地的贫困百姓!
朱有勇带领农民种植林下三七。
朱有勇常常说:
我自己是农民出身,
我也一直是一个农民。
跟金钱与地位比起来
让农民从科研成果中受益
就是他最大的心愿
为了保证村民脱贫不返贫
从林下三七、冬季土豆
到冬季蔬菜、茶叶种植、猪牛养殖……
朱有勇带领团队前后共开设24个技能班
培养了1500多名乡土人才
朱有勇给学员们上课。
朱有勇曾列出一组数据
——培训学员中,90%的学员已经脱贫
50%的学员带动了亲戚朋友脱贫
还有一部分学员把整个寨子带动脱贫了
2019年11月
为了帮这些扶贫农产品扩大销路
朱有勇又和新电商平台拼多多一起
联合打造了农村电子商务班
帮助农民在拼多多开设属于自己的网络店铺
把最新鲜的农产品直接
卖到全国各地的消费者手里
来自澜沧全县20个乡镇的60名学员正在参加农村电商班课程的学习。
随着澜沧土豆、林下三七等澜沧品牌产品的推广
澜沧县贫困发生率从2013年末的45.85%
降至2019年底的1.61%
达到了脱贫摘帽标准
现在的蒿枝坝村
一座座篱笆房变成了砖瓦房,
一条条泥巴路变成了水泥路
房前屋后种满了鲜花和蔬菜
家家户户添置了淋浴、买了三轮车
有的人家甚至开上了小汽车
外出务工人员也纷纷回到了寨子里
朱有勇真正践行“把论文写在大地上”
带领团队扎根深度贫困的澜沧县
用科技力量改变当地贫困面貌
成为全国科技扶贫的典范
他也受到各族群众的真心爱戴
被亲切地称呼为“农民院士”
“老百姓说好,才是真的好”
2019年12月
朱有勇被授予“时代楷模”称号
《人民日报》撰文报道:
科研成果转化为扶贫效益
“农民院士”朱有勇
——“老百姓说好,才是真的好”
2021年,朱有勇被授予
“全国脱贫攻坚先进个人”称号
这些荣誉,朱有勇值得!
《人民日报》刊登朱有勇漫画版扶贫故事。
电影《农民院士》讲述的便是朱有勇的故事
他和团队努力融入贫困地区的村民生活
用真心和行动一点点改变当地的思想和观念
在此过程中,朱有勇成了
村民心中“了不起的农民院士”
而那群原本缺乏内生动力的农民
也成长为一群相信科学、充满自信的新时代农民
共同谱写了一曲脱贫致富的时代赞歌
本片由云南省委宣传部摄制
云南润视荣光影业制作有限公司出品
著名演员于荣光领衔出演朱有勇
影片片1月9日开始全国公映
主创团队和朱有勇院士
近期也在云南多地与观众见面
赢得了各界好评
影片主宣传海报尤其引人动容
画面中朱有勇本人与片中扮演者于荣光同框
两人身着迷彩服、头戴草帽
笑容中满怀希望
身后是“助力扶贫”的宣传板
身前是一堆马铃薯
这张海报场景
背后还藏着一段感人的小故事
2020年4月
因为一场突如其来的疫情
澜沧县原本已经到了收获季
但传统销售渠道没有完全恢复
当地大约还有700吨土豆正在等待销售
为解决农民的困境
朱有勇第一次走进了拼多多和央视新闻的联合直播间
为自己引进并带领当地农民脱贫致富的冬季马铃薯代言
直播中,朱有勇拿着刚刚挖出的“比脸还大”的新鲜土豆,朝着镜头展示。
在那场“土豆直播”中
朱有勇不但亲自下田间挖起土豆
还向网友大秀厨艺
在田边的农家小院架起一口铁锅,几分钟后
两颗土豆就变身为一盘清爽可口的青椒土豆丝
最终,一小时的直播吸引了54万人观看
近25吨土豆销售一空
众网友为朱有勇院士点赞
直呼“良心主播!”
心存百姓的人,百姓心中就存着他
每到临近春节,村民家里吃杀猪饭
都排着队请朱院士
最让朱有勇感到温暖的是
每天在村里晨跑回来
他的门上总是挂着
煮熟的鸡蛋、玉米、红薯等早点
他感动地说:
我受到这样的厚待
就必须有一颗感恩的心
把我们的技术好好教给他们
让他们富起来,日子好起来
回报他们的爱!
“让农民过上好日子,就是我的初心”
朱有勇在人民大会堂做汇报时曾说:
“让农民过上好日子,就是我的初心”
一组组跳动的数据
一幅幅变化的照片
一张张幸福的笑脸
这背后凝聚着他踏遍泥土的脚印
一次次弯下腰背、曲下双腿的艰辛
也见证了他的初心
在澜沧的扶贫有没有终点?
“扶贫是一个阶段,但脱贫了不脱钩,”
朱有勇觉得,
“我要帮助这里的产业持续做下去。”
电影《农民院士》回顾了朱有勇
在国家脱贫攻坚时期的模范事迹
而他如今已将目光投向乡村振兴
在1月9日的昆明首映式上,朱有勇表示
当前蒿枝坝村等地的村容村貌
已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但乡村振兴的工作还任重而道远
科惠于民方显其用
乡村振兴的关键在产业
而产业的核心是科技
面对科技助力乡村振兴这个课题
还有很多任务等着他去完成
他希望有更多的科技工作者到农村去
结合农村资源发展特色产业
让云南高原特色农产品既能富民又能惠民
朱有勇院士和丰收的土豆田。
身上有土、脚下有泥
大山无言,一石一砾皆是见证
朱有勇脚步丈量的地方
就是一个村寨脱贫发展的希望
把论文写在大地上,把农民装在心中
携手奔向致富之路
如今,电影《农民院士》热映
很多人为朱老的事迹感动
但朱有勇院士仍然如常出没于田间地头
常挂在嘴边的,还是那句话:
“我就是一个会种庄稼的农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