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新闻信息许可证:61120180013
> 首页 > 头条 > 正文

回眸∣杨凌:以高水平开放深化“一带一路”国际合作

2022-01-28 09:34:25   

摘要:推动召开上合组织成员国农业部长会议,一致通过了上合组织农业基地《建设构想》,上合组织农业基地法定国际地位成功锁定;

上合组织现代农业交流中心建成启用,哈萨克斯坦爱菊农产品物流加工园区等4家境内外实训基地揭牌运行;

加快推进杨凌自贸片区建设,聚焦“系统集成和协同高效”,研究提出30条集成创新事项,2项案例在全省复制推广;

杨凌综合保税区获批建设,海关大楼、保税仓库、保税研发楼等项目有力推进,综保区以达到海关验收标准;

在生物科技研发、大宗农产品贸易、农产品跨境电商等方面,储备重点项目20多个,一大批优质项目达成入区意向。

1月27日,记者从杨凌示范区2022年工作会上获知,过去的一年,杨凌示范区在深化“一带一路”国际合作中取得了上述成绩。

图片1

在2021年第28届杨凌农高会期间,一场揭牌仪式引发关注,随着“上合组织农业技术交流培训示范基地实训基地”的揭牌投用,标志着杨凌示范区以高水平开放深化“一带一路”国际合作,又迈上了新台阶。

从积极开展“援外培训”到成立“唯一以推动现代农业国际合作交流为特色的自贸片区”,从建设“国际农业示范园”到“上合组织农业技术交流培训示范基地”的投用……

今天的杨凌示范区,已不同往昔,站在新的历史发展节点上,杨凌示范区将依托全区科教资源优势,以及现代农业发展新品种、新技术、新模式,积极融入国际农业发展浪潮中,奋力谱写现代农业新篇章,为世界农业发展提供“杨凌方案”。

建好“根据地”,为上合组织国家储备人才

“我最佩服中国解决了粮食问题,在中国学习了七年,跑了很多试验站,我想通过上合农业基地这个平台,把更多中国优秀的品种、模式和技术带回我们国家。”来自巴基斯坦的留学生金乐天说。

在2021年6月举办的“我在杨凌看上合”活动中,来自巴基斯坦、哈萨克斯坦等上合组织国家的留学生们在考察了“中哈小麦研究基地”后,对杨凌的新品种、新技术充满了兴趣,留学生们纷纷表示,希望通过上合农业基地,将中国的农业新技术、新品种带到自己国家,为自己国家现代农业发展尽一份力。

图片2

去年10月份,备受关注的上合组织现代农业交流中心正式启用,这是杨凌在助力上合组织现代农业发展中,迈出的新步伐。

作为上合组织农业基地核心项目,上合组织现代农业交流中心项目以“上合之‘禾’、合作共赢”为主题,表达了中国与上合组织国家在农业技术方面合作发展、开放共享的愿景。

2019年6月14日,国家主席习近平在比什凯克上合组织成员国元首理事会上提出“中方愿在陕西省设立上海合作组织农业技术交流培训示范基地”的倡议。

而上合组织现代农业交流中心的建设投用,正式杨凌示范区积极践行习近平总书记倡议的具体实践,是杨凌履行国家使命的担当和作为。

两年多来,杨凌示范区积极作为,着力发挥“农科城”的科教资源优势,聚焦“交流、培训、示范”的功能定位,抓好上合组织农业基地建设,着力将上合组织农业技术交流培训示范基地实训基地,打造成代表中国现代化农业科技水平的一流基地。

架好“自贸桥梁”让“杨凌经验”走出国门

图片3

今年7月份,在商务部发布的自贸试验区第四批18个“最佳实践案例”中,由杨凌自贸片区报送的《多元化农业保险助推现代农业发展》名列榜单。

这成为中国(陕西)自由贸易试验区三个片区,唯一入选的改革创新实践案例,是杨凌片区聚焦农户创收难、融资难、抵押难等问题,增强风险保障,助推现代农业高质量发展的有益实践。

截止今年七月,杨凌自贸片区共形成创新成果60项,其中6项得到国务院和相关部委通报肯定,11项在全省复制推广,16项入选全省“最佳实践案例”。

深耕试验田,当好探路者。2017年4月1日,中国(陕西)自由贸易试验区杨凌自贸片区正式揭牌。

四年来,杨凌自贸片区围绕优化营商环境、差别化改革和产业发展积极开展压力测试,在加快政府职能转变、促进贸易便利化、推进农业领域金融创新和加大农业国际合作交流等方面探索形成了一系列“杨凌经验”。

随着杨凌自贸片区的不断完善和发展,在助力杨凌迈向国际舞台的进程中,杨凌自贸片区已然成为助推示范区高水平开放深化“一带一路”国际合作的强力“引擎”,为杨凌现代农业走出国门插上“腾飞翅膀”。

作为我国目前唯一服务于农业产业发展的海关特殊监管区域,随着“杨凌综合保税区”的力量加持,在更好履行“全面推进农业领域国际合作交流,打造‘一带一路’现代农业国际合作中心”的国家使命的同时,也将成为杨凌自贸片区开展农业领域制度创新的承载平台。

做好“援外培训”让杨凌农科发生聚变效应

2021年12月14日,由中国商务部主办、杨凌示范区承办的2021年多米尼加农业科技研修班在杨凌结业。

国内农业科研机构和高校的10位知名专家授课,来自多米尼加的30位学员克服时差影响,与中国专家一起围绕现代农业科技发展、农业生产环境保护等专题开展了研讨交流,探讨了发展现代农业的路径和方法。

图片4

在杨凌,像这样的培训开展了许多场。新冠肺炎疫情发生以来,杨凌示范区创新培训模式,不断的丰富培训内容。通过网络培训一大批来自国际社会的学员,通过学习杨凌的农业新技术、新模式,服务本国农业发展。

其实,2005年,杨凌示范区就开始承办国家援外农业培训项目,通过多年的探索和创新,2011年8月,杨凌示范区被商务部批准为中国旱作农业技术援外培训基地。

农业机械、农业物资、农产品输出以及促进合作……培训项目涉及农业生产的各个领域。至今,杨凌的农业援外技术培训覆盖了110个国家,培训国外农业官员和技术人员3000多人。并与世界粮农组织、联合国环境保护署等国际组织及60多个国家和地区建立了紧密的合作关系。

将对外援助作为与世界各国开展农业国际交流合作的重要平台,同时,杨凌还建成13个国际科研创新合作平台和8个国际合作园,组建丝绸之路农业教育科技创新联盟。

如今,以国际农业交流合作为契机,杨凌将积极主动融入“一带一路”大格局,已然成为陕西乃至中国农业对外开放的重要窗口。

农业科技报—中国农科新闻网记者 耿苏强 王朝阳

陕ICP备13005735号-1 农业科技报社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029-87031703 www.nkb.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