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新闻信息许可证:61120180013

江苏省灌南县这个家庭农场收入近40万,解决周边务工难题

2022-02-08 14:56:00   

眼下正是一年中最冷的季节,

但是在汤沟镇华茂家庭农场的西瓜大棚里,

“90后”新农民汤同生正和工人们一起移栽瓜苗,

暖和的大棚内,

一株株嫩绿的瓜苗带着潮湿的泥土,

被温柔地安放在一个个挖好的坑内。

“我们家的瓜苗是一个多月之前就开始培育的,用的是电热加温技术,长得非常壮实。”谈起大棚西瓜的培育,汤同生如数家珍,“从整地开始到育苗、打杈、授粉、除草,再到水肥控制,温度调控,每一个环节都不能出岔子。”从一个白白胖胖的城里人,到一个黝黑的庄稼汉,几年的时间,汤同生就成为了名副其实的“瓜二代”。

2015年,汤同生的父亲汤茂明在家乡连五村创建了华茂家庭农场,通过土地流转,获得了400多亩土地的使用权,主要种植大棚西瓜。汤同生2014年从大连理工学院毕业后,先后在扬州、上海等地工作了三年,因为目睹了家乡的发展变化,了解到了家乡的创业优惠政策,2018年,他毅然决定辞职回乡,和父亲一起种西瓜。

说干就干,辞职回家的汤同生一头扎进了大棚里,对科技种植更是情有独钟,随着不断的学习和摸索,汤同生的西瓜种植技术也越来越成熟。在他的建议和坚持下,这两年他们家的西瓜大棚扩大到了200个,主要栽种个头适中,口味爽甜的“8424”品种西瓜。为了避免西瓜集中上市,导致价格大幅度压低,汤同生采取了电热线育苗等保温措施,并且在传统四层保温的基础上,增加了两层保温设施,确保了西瓜苗的提前发育生长。

“今年我们家西瓜4月15日就可以上市销售了,比一般的大棚西瓜提前20天左右,因为上市早,所以批发价每千克可以高出一元左右。”汤同生说,今年的西瓜采用的“五层膜加一层被”技术,目的就是为了更好地保温,虽然成本高了一些,但是由于有效地错开了上市时间,他家每亩地就可以增加两三千元的收入。今年汤同生还种植了一部分黄瓤西瓜的新品种“特小凤”,后期还将套种二茬西瓜,这样,西瓜的销售将一直延续到国庆节前后,因为拉长了西瓜的销售时间,因此也提升了经济效益。

“一开始没舍得投资这么多,去年儿子说要加一层膜,我还不愿意,最后他好说歹说让我试了几个大棚,没想到效益非常好。”谈起自己的儿子,老父亲汤茂名显得非常自豪,“去年60亩西瓜,收入近40万,还是儿子的新方法效果好!”

“回来创业工作的这两年时间里,我觉得自己的责任心更强了。”汤同生去年还被推选为村干部,他每天除了村里,就是在西瓜大棚里,虽然比以前在外地工作更忙,但是他觉得特别有价值。他指着瓜田北边的一块空地告诉记者,“今年下半年,我计划把这块地也流转过来,扩大种瓜面积,培育出自己的品牌来,要用行动向在城里打工的小伙伴们证明农村大有可为!”

“我在这里上一天班,就可以挣到六七十元钱,还可以顺带着照顾家庭,感觉非常好。”今年50多岁的朱延忠是连五村低收入户,自农场创办以来,他每天都到这里来务工。目前,汤同生家的农场常年用工20来个人,大多数都是村里低收入户,每个人的月收入都在1500元到2000元,有效地解决了当地留守人员的务工难题。“面积扩大了,还可以帮助更多的留守劳动力的务工难题。当然我也希望通过我的带动,能有更多的人加入到科学种植西瓜的行业中来,形成我们汤沟西瓜的品牌。”对于今后的西瓜事业,汤同生信心十足。

陕ICP备13005735号-1 农业科技报社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029-87031703 www.nkb.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