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02-25 14:43:24
尽管“雨水”已过,但嗖嗖的寒风刮个不停。就是在平地也感到生冷,更别说是在山上。在黛青山上,张锦超左手攥着树枝,右手剪到枝落,她边给软籽石榴树剪枝边说:“干起活来,就不感到怎么冷了。”
张锦超现在是淄博锦川河富硒农业发展公司的总经理,出生在淄川区罗村镇河东村,生长在河东村。大学毕业后,她也有许许多多的梦想,但父亲张汉修影响了她、改变了她。2013年7月,张汉修承包了村东一座矿坑遍布、满目疮痍,只见荒草丛生、不见庄稼生长的黛青山。既然父亲要上山,张锦超也要跟着父亲干!“父亲是党员,我也是党员,这样,我们父女两人开始了以山为家的岁月。”她说。
那时的黛青山,大大小小的废石坑随处可见,最深的有20多米。在张汉修的规划下,他们逐步实施“生态修复植绿工程”。大的石坑留作藕池,其他的小石坑买来土填平造田,不能修复的植树添绿。打井蓄水,垒堰筑坝。就这样,经过几年的实干苦干,黛青山渐渐显露出山的本来模样。
在修复的过程中,父女俩多次赴河南、陕西、四川等地考察,并到山东农业大学、青岛农业大学、山东省农科院等院校、科研单位听取专家的建议,重点引种了原产于突尼斯的软籽石榴树。2015年,他们种下了将近20万棵软籽石榴树苗,等待来年的叶绿花红。但谁也没想到,迎接他们的是冬天的寒潮。30万元的石榴苗全部冻死,一棵也没有存活。怎么办?“既然树苗怕冷,那我们就为这些树苗盖冷棚。”张锦超说。一年又一年,树苗终于成活了,结果了。
8年多的付出与培育,父女俩建成了北方规模最大、品种最全的富硒软籽石榴基地,并成立了淄博市河东富硒石榴研究院,重点进行软籽石榴标准化、产业化生产,为淄博市软籽石榴栽培提供了产业化样板和一整套软籽石榴无公害栽培技术体系,开拓出了一条石榴带动乡村产业振兴的路子。黛青山的软籽石榴被列入淄川区的重点农业产业。
石榴花开黛青山,荒山植绿不后悔。2020年,张锦超以数字技术改造提升农业,建设软籽石榴数字果园300亩,打造黛青山数字果园示范基地,为现代农业集约化经营提供了有力的支撑。8年多来,父女俩在流转的1500亩废弃矿坑荒山上,先后投资9000万元,复垦整理土地1000亩,植树造林绿化500亩。整地修建硬化园区道路12公里,修建塘坝、水池近3万立方米。其中,栽植富硒软籽石榴700亩,杏、桃、梨等十几种果树300亩,松树、柏树、楸树等绿植林木500亩。
8年多的坚守,换回的是绿水青山,张锦超也获得了山东省乡村好青年、山东省乡村振兴百名优秀女农人、淄川区青年五四奖章等众多荣誉。“今生,我已经离不开这座山了。”张锦超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