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新闻信息许可证:61120180013

西农大:小麦育种决不能因疫情而落下

2022-03-16 16:00:00   

     近期,因疫情原因,西北农林科技大学采取师生居家隔离,南北校禁止流动等一系列举措,确保疫情下学校常态化防控。

特别是南北校区师生不跨区流动,南校区的研究生们无法前往北校进行实验,给科研工作的正常运转带来了挑战。

“近期温室培育的小麦授粉期马上就要过了,怎么办?”3月13日中午,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农学院韩德俊教授向所在学院反映了疫情防控下课题组陷入的难题。

“本次试验材料是加代小麦,如果错过了本次杂交授粉,不仅前三年的试验材料白白浪费,后面的试验也无法开展。”。王长发教授说,农学相关专业试验周期长,有时多年研究才能出一项成果,如果错过作物生长的关键时间节点可能需要再等一年才能继续试验。

在得知老师们试验存在困难后,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院党委迅速做出反应,组织招募居住于北校区的大一大二学生担任志愿者协助完成小麦杂交授粉工作。号召发出短短两分钟,就有二十余名学生积极报名表示想要加入这场小麦育种保卫战。

正当以为这场“保卫战”可以顺利进行时,3月13日晚,所有师生接到了未来两周学校即将进行封闭管理的通知。低年级的本科生们没有进行过杂交授粉的操作,没有老师的指导,难以完成杂交授粉工作。接到通知后,负责对接本次工作的辅导员第一时间联系王长发教授,向他反映了学生们的情况。

“不然在北校区校园内住半个月,在办公室加个床,带上电脑,拿上教材,也不耽误线上上课!”为了顺利开展小麦杂交授粉实验,腿伤未愈拄着拐杖的王长发教授,选择留校。

一张折叠床,一台笔记本电脑,一份教材,就这样,他住进了学校北校区办公室。为确保在小麦授粉期完成科研任务,3月14日下午,王长发教授拄着拐杖一边仔细查看学生们操作是否正确,一边亲身示范如何授粉。从下午三点到晚上十点,王长发教授在温室一呆就是七个小时,在安排学生轮换休息后,自己仍在进行温室里加代小麦的杂交授粉工作。

作为此次小麦育种保卫战其中的一名志愿者,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农学类2004班郭芷彤说,她非常庆幸选择参加此次小麦杂交授粉工作,在亲眼看到了疫情下带病坚守在科研一线的老师,她由衷的敬佩和感动,作为西农学子,她将身体力践行西农精神。

疫情,让城市放慢了脚步,但是在杨凌,在西北农林科技大学,科研奋斗的节奏铿锵有力,杨凌农科城像王长发教授这样的农业科研工作者,非常多。即使疫情给研工作带来了一定的影响,但却无法阻挡科研人员科研攻关的步伐。

正是因为一代代平凡的农业科研人的坚守,才孕育了西北农林科技大学的科研成果,也正是他们时不我待的精神和分秒必争的决心,杨凌农科城才能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成为具有国际影响力的现代农业创新高地、人才高地、产业高地。(农业科技报全媒体记者 刘欣雨 通讯员 张丽芸 王学锋)

陕ICP备13005735号-1 农业科技报社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029-87031703 www.nkb.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