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新闻信息许可证:61120180013
> 首页 > 农资 > 正文

绝不给假种子“发芽”的机会

2022-03-24 13:35:23   

每到春播、秋种时节,总有一些不法分子利用农民朋友对于种子辨别能力差、防范意识薄弱、急需种子以及贪图便宜心理等,将“黑手”伸向农民,把一批批假种子混入农村市场,坑害农民朋友,大赚昧心钱,给不少农民造成直接经济损失。

假冒伪劣种子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以A种子冒充B种子,种子质量指标达不到国家种子标准,把变质失效的种子当好种子卖,种子的发芽率低于国家标准规定。如果用到了假种子,轻则导致减产,重则颗粒无收,往往使农民一年的血汗付诸东流。

销售假种子具有隐蔽性强,审查认定难度较大,假种子与农民损失之间因果关系认定难,追赃挽损存在困难等特点。特别是随着农村电商不断发展,不法商家利用临时农资网店“游击式”销售假冒伪劣种子成为新现象,网店“游击式”售假,会给受害方维权取证造成一定难度。对于假冒伪劣种子,农民朋友反映强烈、深恶痛绝。

治理假种子,需要严管实抓,既要要求商家诚信经营,又要依法依规加强监管。各级部门应按照全链条监管思维监管执法,公安、市场监管、消协、网络销售平台等部门应积极承担起监管的主体责任,加强监管力量,盯紧监管薄弱区域,把打击假种子坑农害农的不法行为作为一项常态化的工作,加大对农资市场的监督、检查和管理力度,确保不让假劣种子混入农村市场。加大执法力度,对于制售假种子的行为,发现一起查处一起,让制售假种子者为自己的违法行为付出沉重的代价,绝不给假种子“发芽”的机会。

粮食丰收是对农民朋友一年辛苦劳作最好的回报。因此,相关部门要从稳农安农的高度出发,切实维护农民利益,加强宣传,普及相关常识,引导农民朋友养成在正规渠道采购农资的习惯,不能因贪图价格便宜而购买和使用来路不明的种子,以免遭受损失。

陕ICP备13005735号-1 农业科技报社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029-87031703 www.nkb.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