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新闻信息许可证:61120180013

以产业活水打造“广东农遗”响亮品牌

2022-03-29 15:58:32   

近日,南方农村报推出《寻路农遗》系列报道,以文字、图片、视频、直播等融媒体方式展现岭南荔枝种植系统、海珠高畦深沟传统农业系统等位于广东的中国重要农业文化遗产的历史底蕴、文化内涵、现代魅力,共同寻求保护利用之道。

作为文化遗产的重要类型之一,农业文化遗产承载着农耕文明厚重而绵长的历史印记,展现出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城市与乡村有机融合、传统与现代交相辉映的发展理念。农业文化遗产是“活”的遗产,至今仍然在发挥生产功能和经济效应,是乡村振兴和共同富裕的有力支点;农业文化遗产也是“合”的遗产,既有水土、气候、作物、生态系统等物化形态,也有因地制宜、因势利导、代代相传、充满智慧的农耕技艺和文化记忆。

不过,对标擦亮一个品牌、形成一项产业的愿景,农业文化遗产还远远没有真正“火”起来。中国重要农业文化遗产评定至今还不到10年时间,相关政策体系、规范标准、保护利用方式等仍然在不断摸索。农业遗产的知名度虽然持续提升,但对于更多人来说,还是鲜有所闻、不明所以。

对于广东来说,身处改革开放前沿,农业文化遗产的保护利用,需要政府、社会、市场等多方力量形成合力,在构建共建共享、互惠多赢有效机制的基础上,破解政策、规划、资金、平台、模式等方面存在的多重困境,让农业文化遗产这棵参天老树开出新的绚烂花朵、结出更多飘香硕果。

政策供给要点到精准穴位。当务之急,应将中国重要农业文化遗产保护利用纳入文化遗产保护利用工作的大盘子,与文物、非物质文化遗产、历史文化名镇名村、传统村落等并列,采取同等力度的保护措施。编制全省农业文化遗产保护利用专项规划和各项目子规划,确定近、中、远期目标和实施路径,科学划定保护开发范围。开展中国重要农业文化遗产保护利用省级地方立法,将保护利用经费纳入财政预算。

社会参与要形成浓厚氛围。可依托高校及科研机构设立广东农业文化遗产保护利用研究中心,抢救性挖掘一批农业文化遗产传承人和农耕技艺,组织相关专家对农业文化遗产保护范围内出现损毁的耕作、灌溉等设施进行修复,全面恢复农业文化遗产的生产功能。引导更多主流媒体关注报道农业文化遗产,形成“声声”不息的舆论热点和社会热度,让更多公众对农业文化遗产从不知到知之,从关注到参与。

产业活水要喷涌持续动力。兼顾科普性、文化性、互动性,探索引入社会资本,整合打造“广东农遗”响亮品牌,精心打造农业文化遗产保护宣教展示区,建设若干广东农业文化遗产展示中心,使其成为美丽乡村风貌示范带上的一颗颗璀璨明珠。坚持农民主体地位,提升基层治理水平,充分发挥农民在农业文化遗产保护中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并通过土地入股、吸纳就业等方式与市场主体形成紧密利益联结机制,更为充分享受农业文化遗产保护利用的发展红利。

(南方农村报特约评论员 付伟)

陕ICP备13005735号-1 农业科技报社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029-87031703 www.nkb.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