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04-02 14:34:25
如果能够建立起一整套定制化植保托管服务方案,为农民提供病虫害防治“建档”“监测预警”“开方”“煎药”“治疗”的全流程植保托管服务,对传统的植保方式而言无疑是一场革命。
纳米农药可以称之为植保界“新贵”。2019年,在业内拥有至高权威的国际纯粹与应用化学联合会首次公布未来将改变世界的十大化学新兴技术,纳米农药位居首位。依靠自主创新技术,目前我国在纳米农药技术工业化方面走在了世界前列。
中国农业科学院植物保护研究所研究员黄啟良在参考了众多权威文献后对纳米农药进行了初步定义:纳米农药是指基于一定的有害生物防控场景,通过功能材料与纳米技术,使农药有效成分在制剂和使用分散体系中,以纳米尺度分散状态稳定存在,并在使用时能发挥出区别于原剂型应用性能的农药制剂。
2022年1月29日,农业农村部会同国家有关部门制定的《“十四五”全国农药产业发展规划》印发实施,明确指出,鼓励纳米技术在农药剂型上的创新应用,充分利用新工艺、新技术,大力发展水基化、纳米化、超低容量、缓释等制剂。
四年前,农业农村部制定的《农业绿色发展技术导则(2018-2030)》,已将纳米农兽药产品列入新型绿色投入品储备目录;去年5月,我国《农药纳米制剂产品质量标准制订规范》由中国农业科学院植物保护研究所、农业农村部农药检定所和南京善思生态科技有限公司等单位起草,去年12月已通过专家审定,正式推出应该不会太久。
据了解,中国农业科学院在国内较早开展纳米科技与农业科学的交叉研究,在纳米药物设计原理、增效机理、制备技术与工艺集成等方面,形成了一批具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的创新成果。而南京善思公司是一家率先实现纳米农药产业化的企业,所生产的纳米农药水性制剂已在19省200余县18种作物上进行示范与应用,防效提高的同时实现了农药减量20%以上。
“纳米材料因其尺寸小、结构特殊,而具有许多新的理化特性,这些特性使纳米科技给农业药物领域带来革命性的变化。”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业纳米研究中心主任、农业环境与可持续发展研究所研究员崔海信说,利用纳米载体的小尺寸效应、界面效应、隧道效应、靶向传输与控释功能,可将药物定时、定量或动态地传递到作用靶标,最大限度地提高利用度。
暨南大学博士生导师、南京知行纳米科学研究院纳米农药首席科学家张子勇教授接受有关媒体采访时表示,发展纳米农药是时代的需要,它可助力实现农业生产“安全、经济、环境友好”,实现农药用量“零增长”和绿色防控,某种程度上,也是飞防药剂发展的未来方向。“农药减量增效可以有不同的途径,比如使用高效低毒来代替高毒低效的农药。但是当农药的品种不变时,如何增效?最有效的途径应该是尽可能减小农药有效成分的微粒尺寸,从通常的微米量级减小至尽可能小的尺寸——纳米量级。”传统农药的载药粒子粗大,有分散性差、稳定性差、生物活性低、降解缓慢等缺点,靶标作物利用率不到30%,有害生物受药量不足0.1%。有数据统计,在田间喷施过程中,因药滴滚落、粉尘飘移、雨水冲刷等造成的药剂流失高达70%以上。
中国农科院植保所研究员、农药剂型专家黄啟良说,纳米乳剂、纳米悬浮剂及纳米分散剂,均可适用于植保无人飞机等低容量喷雾。另外,通过纳米技术和控释技术制备的缓释颗粒剂,可结合农艺模式,进行药种同播、药肥同施、精量撒施等根部隐蔽控释给药。也可在生长期根据病虫防治需要精量定点撒施,从而共同构建以作物健康为中心的解决方案,或以有害生物全程协同防控为目标的技术体系。(王泽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