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04-12 18:03:00
这几年,杨凌示范区的一些涉农文学工作者时有新作,常会嘱作序跋或写上几句推介词。我想他(她)们看重的并不在于我的德齿文思,而是缘于农史人的那份悯农情怀与忧患意识。
华严宗四祖澄观《华严经疏》曰:“初心为始,正觉为终”,视“发初心”与“成正觉”于等量齐观的地位,少了一些以成败论英雄的意味,更近禅学本义。佛教的初心,或就是道家的“含德之厚,比于赤子”;儒家的“大人者,不失其赤子之心者也”。用以表达率真、淳朴、不加伪饰的愿景、理念与追求,上升到国家与民族文化层面则被引申为忠诚爱国、救民济世之心。
强调申令“不忘初心”、“守望初心”,从另一侧面反映了初心的易忘与易失。工业与城市化时代讲究的是科技、利益、市场、信息与商品化,需要的是即时应对、调整和适应,那样的快节奏、快发展、快变化没有给“初心”留下太多的位置与空间。在工业化时代即便有现代科技与生产力作用于农业,农业农村的发展与进步相比仍是比较缓慢的,农业成了弱质产业。工业与农业、城市与农村、市民与农民的比较效益反差,剧烈地冲击与荡涤了传统的农业与农村。虽然斯土难离、斯亲难舍、斯业当重、斯民当悯,但是当以城居或乡居判别人们身份与地位的时候,谁又能经受抵挡得住那份诱惑而矢志为稻粱谋呢?
我们的一日三餐,犹如阳光空气和水,须臾不可或缺。现代人较多地看到的是农业的低效与艰苦,而忽略了农业是维持人类生存的基础产业。农业作为关乎人类生死存亡的必需产业,无论丰歉都是不能中断的,总是要有人去从事它。中华民族在悠久的农业历史进程中形成的“农为国本、食民为天”的基本理念,在农业产业功能认知上或是最为接近初心的表达。
中国农业圣地与农业高新科技示范区的定位,是杨凌文学的立足点与出发点。涉农文学或是杨凌的特色,舍此而从众我们很可能在各方面都不占优势。欣喜的是,随着涉农文学创研的深入,一批作家阐发揭示的主题愈发凝练厚重。有人写了《我从土中来》,发出“将往何处去?”的追问。青年作家李俊辉的纪实文学集,通过对赵瑜的守望初心、王建人的心作良田、王中来的重返农门、赵琦的信仰坚守、马玉建的思诚追求等的记录与探析,甚至触及了涉农文学形而上层面的关注与思考。他(她)们以文学的形式给我们留下了一份社会转型的珍稀标本,其重要意义与价值会随着时间的推移将日渐凸显。
“执农不弃”是周民族的一个传统,也是现代杨凌农林科教人员的信念之一。“周虽旧邦,其命维新”,后稷和他的子孙们在发展农业的过程中虽曾遇到过诸多的艰难险阻,执着地向着认定的目标前行,或是他们成功的基本原因。为了亿万人的丰衣足食,需要千百万农业科学家、农民企业家、驻村干部与广大农民逆向而行的坚守与奉献。正是在这个意义上,“任何时候都不能忽视农业、忘记农民、淡漠农村”。俊辉生活工作在杨凌农业高新技术产业示范区,藉媒体以为农业鼓与呼正是他日常的主要业务之一。以《守望初心》为题,把笔触伸向了平凡人物,记录塑造了非农化时代的涉农群体形录,完美地诠解了“执农不弃”的初心与精神。
即此为序,推介俊辉。
樊志民 2022.4.12
作者系中国农业历史博物馆馆长、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