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04-18 11:22:15
编者按
乡村要振兴,产业是关键;产业要发展,人才是关键。
陕西省日前发布的《关于做好2022年全面推进乡村振兴重点工作的实施意见》明确指出,要不断加大乡村振兴人才队伍建设力度。通过对人才的重视,鼓励、引导、培养一批有理想、有技术、敢闯、敢试的致富能手,通过产业引领和榜样带头,在乡返乡创业,建设一批具有区域特色的农民工创业孵化示范基地和就业载体,带动更多农民群众通过产业和就业实现增收致富。
陕西日报今日刊发的这组稿件,反映的都是乡村振兴过程中涌现出来的新型农民带头致富并引领乡亲共同富裕的故事。这几位主人公,都生于农村长于农村,对农村有着深深的眷恋和热爱。尽管他们有的长期坚守在家乡,有的早年离乡在外打拼奋斗,可他们都有一个共同的梦想,就是要通过自己的努力,不仅改变自己的命运,还要用自己在打拼过程中所掌握的先进理念、知识和技术,影响和带动更多的人走上增收致富道路。
乡村有了一批这样的人物,乡村振兴的道路上就有了一批具有引领意义的榜样。他们就像星星之火,点亮了希望,燃烧出激情,鼓舞更多的群众树立起劳动致富、产业增收的信心。先进一人,带动一批,影响一片。在推动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的进程中,广大的乡村呼唤更多的能人返乡入乡,在希望的田野上,大展拳脚,为自己圆梦,为家乡圆梦。
祖传的老手艺 致富的好门路
李海涛在小院里正忙着制作手工麻籽油。 通讯员 叶四青摄
毛驴拉碾,碾子快速转动将麻籽碾碎,麻籽油的香味在空气中弥漫开来……3月10日,在延长县安沟镇瓦石头村村民李海涛家的小院里,工人们正忙着制作手工麻籽油。忙碌的场景为黄土高原的春天增添了一分生机。
1999年,李海涛离开家乡在外打拼,他做过演员,当过北漂,成立过个人艺术团……在奋斗的路上,他通过不断努力,让一家人过上了衣食无忧的生活。然而,多年来,回乡创业的念头一直萦绕在他的脑海里。
李海涛对制作石碾手工麻籽油有别样的情感。20世纪30年代,李海涛的曾祖父开始研究制作手工麻籽油。他的祖父和叔父们都继承了曾祖父的好手艺。在物资相对匮乏的20世纪八九十年代,清香美味的麻籽油,让李海涛家的生活变得有滋有味。
筛麻籽、炒制、压油饼、熬油、沥油、除水除渣、装桶……从小看着长辈们制作麻籽油,李海涛清楚地记得所有制作流程。2015年,怀着对家乡的眷恋和对传统手艺的崇敬,李海涛决定回到家乡,把石碾手工麻籽油工艺传承下去。
回乡后,李海涛积极为石碾手工麻籽油申请县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为石碾手工麻籽油注入文化内涵,让传统老手艺焕发出时代光彩。当把家族手艺传承与乡村旅游发展结合起来思考时,李海涛的创业思路渐渐清晰了。
2018年,李海涛开始谋划建设集生产与展示为一体的工作基地,他维修了3孔旧窑洞,新建了2孔窑洞和7间平房。
在李海涛的努力下,2021年,麻籽油的制作技艺入选延长县第二批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后来,李海涛也成为麻籽油制作技艺代表性传承人。为此,他专门开设了非遗文化馆,让前来购买麻籽油或游览的人参观学习,了解麻籽油的历史和文化。
根据麻籽油的营养价值、口感、投入产出和市场销售等情况,李海涛给自家麻籽油的定位是走高端油市场,一公斤成品装麻籽油能卖到580元。而对制作麻籽油的剩料,李海涛则充分利用,分别做成饲料和麻汤饭的原料。
“自从试营业以来,麻籽油就不愁销路。”李海涛说,村庄变美了,小院变美了,越来越多的游客走进他的小院,麻籽油有多少能卖多少,十分畅销,如今他已卖出一吨多麻籽油。
试营业试出了好出路,也更加坚定了李海涛做好石碾手工麻籽油的信心,他用电碾代替毛驴拉碾,既保留了石碾麻籽油的品质,同时又大大提高了效率、降低了成本。
随着石碾手工麻籽油的销量日益增长,李海涛决定扩大原料种植规模,带动乡亲们一起种植油麻,让更多人在产业链上增收致富。最近,李海涛和附近2个村的村民签订了300亩油麻、豆类、小米的收购协议,以高于市场价0.5元至1.2元的价格收购村民的农产品。
现在,李海涛的工作基地吸引了村上5名青年加入,但他认为这远远不够,“产品开发和市场拓展,还需要更多青年力量,希望更多年轻人加入进来,在乡村振兴大舞台上展现新作为,带动家乡人民共同致富。”(记者 陈宏江 通讯员 叶四青)
“我把一公斤杏卖到160元”
在大棚的杏树林里忙碌的冯向阳。记者 张权伟摄
惊蛰过后,万物复苏,记者驱车来到吴起县白豹镇王湾村,映入眼帘的是一座座鳞次栉比的大棚。走进种植户冯向阳的大棚,棚里杏树长势良好,树上的杏已有鹌鹑蛋大小,摘下一颗品尝,酸甜可口。
“去年,我把一公斤杏卖到160元,销路根本不愁。”冯向阳满脸得意地说。
冯向阳是当地有名的大棚杏种植户,每年4月中下旬,周边大田杏树刚挂果,他种植的大棚杏便上市了。每当这时,他心里满是收获的喜悦,因为这一颗颗杏就是他家的“幸福果”。
大棚里面种杏树,在陕北地区不多见,因为陕北的杏卖不上价,上市后一般一公斤卖七八元,但是冯向阳的杏竟然能卖到一公斤160元,这里面到底有什么秘密呢?
冯向阳告诉记者,他以前在大棚里种植毛桃、甜瓜、西红柿、茄子等,后来种的人太多,卖不上价。于是他开始转型种植草莓、葡萄等,但由于同质化竞争激烈,也卖不上价。
后来,冯向阳认识了在吴起帮助群众建大棚的山东技术员丁贵祥,两人经常在一起交流。丁贵祥说:“山东很多地方的群众在大棚里种杏树,成熟的杏一公斤可以卖120元,收入很不错。”
听到丁贵祥这么说,冯向阳心动了。2012年冬天,冯向阳成了吴起县“第一个吃螃蟹的人”——开始尝试种植大棚杏。为了确保成功,冯向阳专门从山东引进了金太阳和凯特两个杏树品种。这两个品种的杏个大、肉厚、汁多、味甜,和陕北本地杏吃起来口感不一样。
“刚开始种植的时候,因为不懂技术,还是走了弯路。”提起创业的艰辛,冯向阳说,“种大棚杏前期要大量投入,短时间无法取得效益,家里人认为这是在‘烧钱’。再加上开始时技术不过关,存在挂果不均匀等问题,种植的大棚杏产量和收入很不稳定。”
“既然决定了,就要干出个样子来。”冯向阳说自己坚持了下来。
“近几年,大棚杏产量稳定在500多公斤。刚上市的时候一公斤卖160元,一年下来一棚杏平均收入7万元以上。”冯向阳自豪地说,“这几年,我已经有了不少固定客户。每年杏成熟时,订购电话就不断,还有许多客人上门来采摘,供不应求。”
作为王湾村的致富能手,如今冯向阳有3座大棚,除了一棚杏树外,还有两棚甜瓜和葡萄,家里年收入10多万元,日子过得很幸福。在他的带动下,周边的群众也开始发展杏产业。(记者 张权伟 通讯员 乔建虎)
深山里的“土专家”刘建武
岭底村村民在刘建武的香菇基地采摘香菇。 记者 申东昕摄
“去年8月,我从南京务工返乡,听说这里招人,我就来了。在这里我每天能挣80元,还可以照顾家里的老人,觉得挺好的……”3月21日,洋县溢水镇新溢兴农综合开发有限公司岭底村香菇基地里,正在采摘香菇的白玲侠说。
这个香菇基地,地处洋县北部的深山里,占地30余亩,吸纳了当地60多名村民务工,年产值300多万元。一个深山里的小村庄能培育出这样一个好产业,村里人说,多亏了刘建武。
刘建武自小在洋县溢水镇岭底村长大。今年50多岁的他,虽然只有初中文化程度,却是个名副其实的“土专家”。2005年,一位来自湖北省遂州市的技术专家在岭底村搞椴木香菇种植,刘建武看在眼里,动了心思,跟着专家一边学习,一边自己种植,开启了他的香菇产业之梦。两年下来,由于未掌握关键技术,他赔了个精光。随后他又着手袋料香菇栽培,刚开始自己不会制菌种,只能靠买菌种进行试种,结果再次以失败告终。
2014年,他不顾家人反对,承包了10亩土地,再次点燃香菇产业梦。为了寻求技术,他揣上务工挣的3000元钱去东北求教。回家后,刘建武从培育香菇菌种入手,在实践中不断总结经验和教训。2016年底,经过近两年的研究培育,他种植的袋料香菇达到20万袋。
2018年,刘建武多方筹措资金60多万元,建起了洋县建武食用菌专业合作社,将自己生产的26万袋香菇菌种以成本价销售给岭底村扶贫互助合作社,并坚持定期到村上的基地为村民们指导袋料刺孔、挂袋、催芽、浇水等技术,还主动为村上农户托管袋料香菇12万袋,并吸纳10余户农户到合作社务工,让村民们依托他的菌种发展产业脱贫致富。
今年65岁的白胜奎,家住岭底村三组,老伴体弱多病,曾经是村里的贫困户。“老刘不仅产业搞得好,还是个热心肠,自己富起来,还不忘拉大家一把,我们家就是在他的帮助下,靠种植香菇一步一步走上脱贫路的。”白胜奎说,如今他家已盖起了二层小楼房,还买了小汽车。
“2020年,为了扩大规模,在党的好政策的带动下,我积极申请了苏陕协作资金200万元,加上邻近的桂峰村、波溪村等投入集体资金100万元,注册成立了新溢兴农综合开发有限公司。目前,公司种植和代管袋料香菇120万袋、椴木香菇5000余架,总产值约1100万元,中药材种植230亩,产值在400万元左右。”刘建武介绍。
如今,在溢水镇西河村,占地40亩的食用菌大棚内,30亩羊肚菌和700余架椴木香菇长势喜人,“这是今年我们按照镇乡村产业振兴规划,由村民合力投资建设的食用菌基地,初步估算产值在80万元左右。”西河村党支部书记白文发介绍说。
“今年,溢水镇以新溢兴农综合开发有限公司为引领,鼓励引导辖区有意愿、有基础的群众,在刘建武的带领下扩大规模,辐射带动全镇13个村搞好产业发展,逐步形成食用菌、中药材齐头发展的乡村产业振兴良好局面。”溢水镇镇长屈婷说。(通讯员 李刚 记者 申东昕)
蔡河村有个“羊媳妇”
王海燕抱着小羊羔。通讯员 陈强摄
3月初,记者走进铜川市耀州区庙湾镇蔡河村一处养殖场,干净整洁的羊舍里,上百只年前产下的小羊羔活蹦乱跳。看着日渐肥壮的小羊羔,养殖户王海燕一直以来的辛苦劳累,都化作笑容在脸上绽开。
2000年,王海燕在北京务工。那时,她在超市当收银员,一个月收入600多元。即使日子过得紧巴巴,王海燕也不忘提升自己。通过努力,她学习了计算机专业,也是在那时,她遇到了丈夫闫军彦。
2007年,考虑到大城市房价高,生活成本高,二人决定回到闫军彦的老家——铜川市耀州区庙湾镇蔡河村。
“别人都往好地方去,你咋往山沟里跑?”说起闫军彦老家,王海燕父母满是忧虑,可王海燕说:“我认定那个人了。”
一晃10年,王海燕耕种、抚育两个孩子,成了一名农家妇女。
2017年,随着两个孩子相继入学,家里的负担越来越重,夫妻俩为了给孩子创造更好的生活条件,决定发展养殖业。
一开始,王海燕申请成立了神水益农种植养殖合作社,购买了100只湖羊。由于合作社没有专人管理,临时请来的人不懂养殖技术,缺少养殖经验,不断有羊患病、死亡,一年下来,仅存活80余只湖羊。
“别人能干成,我也能干成!”王海燕没有气馁,她积极参加镇、村组织的养殖技术培训,利用农闲时间上网购买养殖书籍,学习养殖知识,向养羊大户了解羊的习性,学习养羊技巧。
除周末照顾孩子外,王海燕平时吃住都在合作社。每天6时,她先去羊舍里转一圈,再吃早饭,紧接着开始一天的忙碌,打扫、喂羊、驱虫,每样工作都不敢马虎。
“你跟羊在一起的时间,比我都多,你现在成了‘羊媳妇’了。”丈夫闫军彦打趣道。
几年下来,王海燕的养殖技术越来越成熟,养羊的规模也越来越大。今年,王海燕养殖的肉羊数量达到700余只,良好的品质吸引了众多客商。
“一人富不算富,大家发展才是真正发展。”王海燕的养羊产业终于见到了效益,尝到“甜头”后,她想到了身边的乡亲。对前来学习养殖技术、有意愿搞养殖的乡亲们,王海燕倾囊相授,成了蔡河村养羊的“土专家”。
“我把蔡河村当作第二故乡,我要带着乡亲们致富。”王海燕说。从大城市的打工者到山村里的农家妇女,再到每天出入羊舍的“羊媳妇”,王海燕把自己融入广袤田野,通过努力和乡亲们一起发羊财、共致富。(记者 赵杨博 通讯员 陈强)
马生奇果真“生”出了奇迹
马生奇给顾客邮寄蜂蜜。通讯员 白杨越摄
过去,他是村里的贫困户,欠了几十万元的债;而今,他脱贫奔小康,日子越过越红火。黄龙县白马滩镇石门村的农民马生奇,在脱贫致富的路上,通过政府帮扶和自己的努力,打了一场漂亮的“翻身仗”。一如他名字想要表达的意愿一样——他的人生果真“生”出了奇迹。
马生奇的经历在黄龙县白马滩镇石门村是一段传奇。
回忆起20年前的那场灾祸,他至今历历在目。
2002年,27岁的马生奇在矿井下工作时发生意外,一场事故导致他胸骨多处骨折,下肢失去知觉,在医生的建议下马生奇不得不摘去了一截腰椎。手术后,马生奇大小便不能自理,家人为了给他看病,东讨西借欠下了50多万元的外债。在家人的悉心照顾下,10多年来,坚强的他每天尝试着动动脚、翻翻身。慢慢地,他“冻僵”的身躯逐渐被“暖化”,身体开始复苏,从动手指到翻身,从翻身到坐直,从坐直再到行走。
“感谢政府的帮扶,现在日子好多了,不仅脱了贫,还都奔小康了!”3月1日,提到自己的脱贫致富历程,马生奇感慨万千。
2016年,马生奇一家被列为建档立卡贫困户,低保、健康扶贫、公益性岗位等各项保障政策落实到户。因为长久居家康复,那时候的马生奇还没有勇气寻找一门营生自力更生。
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当时的帮扶干部一次次上门,鼓励马生奇勇敢地迈出自强的第一步,“你叫马生奇,我相信你能创造奇迹!”
“生奇,考虑到你不能干重活,不能长时间行走,这是专门为你定制的帮扶措施,只用一部手机就能完成。”帮扶责任人带着创业思路,提着米面油再一次上门了。“你可以在网上卖蜂蜜,你口才好,沟通能力也强,卖蜂蜜跟咱村里人合作共赢。现在,镇上在搞电商培训,你可以报名参加,学习电脑和电商知识。”
如何在网上卖蜂蜜,马生奇也有不少疑虑。但一心想靠自己改善生活的他,不想失去任何一个机会。于是,马生奇报名参加了镇上组织的电商培训班,学习相关知识。从拍照修图、撰写文案、打包邮寄,到通过贴吧发帖、创建微信群找买家,每天马生奇不知疲倦地学习和操作。
“你好,我计划在几个省选5种产地不同的蜂蜜进行测评,然后评出品质最好的予以购买。你在帖子上说你们家乡蜂蜜质量好,想不想也参加测评呢?”一天,马生奇被网友发的这条消息所吸引,于是抱着试一试的态度,挑了一瓶白马滩镇的蜂蜜按地址邮寄了过去。经过测评,白马滩蜂蜜是参选产品中最富有营养价值,也是最健康的。因此,他一次签订了75公斤的蜂蜜订单。
眼看做电商有了成效,可马生奇却开心不起来。订单越来越多,可他连路都走不了,如何采购蜂蜜呢?这时,他再一次感受到了组织的关怀。村党支部为他联系了24户养蜂农户,专门做他的供应商。
付出总有回报。通过马生奇的辛勤经营,他的客户越来越多,订单源源不断,一年销售蜂蜜4吨左右。生活逐渐好了,马生奇仍不忘学习,锻炼口才,为直播带货做准备。他说:“人这一辈子要战胜的只有自己,再难也要不断尝试。”
“蜂蜜喝得好,疾病都跑掉……”记者采访时,马生奇穿着新衣服,坐在新沙发上,正在录制着介绍蜂蜜的微视频,脸上洋溢着自信的笑容……(记者 张权伟 通讯员 白杨越)
来源:陕西日报
编辑:牛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