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15日,在杨凌示范区杨陵区揉谷镇田西村红薯育苗基地,工人正在采收红薯种苗。

多数人都有红薯情结——在农田中栽下几垄红薯秧,待到秋日挖红薯实为趣事一件;从地窖中刨出几个红薯搁在火堆中,最为原始的烹饪方式成就一番美味;在街头买来烫手的烤红薯,炉火将人们的双颊映得泛红……

红薯其实是外来品,传入中国四百多年以来,一度成为代替人们主食的重要农作物,为我国人口剧增和避荒避灾发挥过巨大作用。深埋于土壤中的红薯还珍藏着共和国一代人的深刻记忆,形成独特的中国红薯文化,至今滋养着我们业已富裕的生活。

近年来,饮食平衡、食品健康等观念深入人心,红薯热再度兴起。曾用来填饱肚子的红薯摇身一变,成为健康、营养的代名词。在规模化、技术化、绿色化红薯种植标准的推动下,在西北农林科技大学专家教授研究探索下,我省红薯四大镇名扬西北,红薯深加工产业发展势头强劲,红薯为人们带来甘甜的同时也打开了一条致富之路。

红薯热再度兴起

四月天不仅是人间最美的季节,而且是耕耘播种的季节。在这“点瓜种豆”的时节,农科城杨凌进入了最繁忙的时候。从4月上旬开始,在杨凌金薯种业科技有限公司红薯育苗基地,来购买红薯种苗的客户就已经络绎不绝。

陕西近年来红薯种植总面积约80万亩,主要为食用商品薯,亩产量在2000公斤左右。每年,陕西自产红薯中约有一半供应本省市场,其余红薯销往甘肃、新疆、宁夏等地。不仅如此,为保证市场上红薯种类多样化,陕西每年还要从山西、河南等地调拨当地红薯。

“红薯含有多种营养物质,特别是它含有丰富的赖氨酸。将红薯与米面搭配食用,可使营养组成更全面。红薯脂肪低、热能低,所含的营养物质可调节人体酸碱平衡、抑制胆固醇生成、降低血糖水平、防止亚健康和心脑血管等‘现代病’,堪称保健食品、长寿食品、抗癌食品。”西北农林科技大学食品科学与工程学院副教授任亚梅介绍说。

陕西红薯种植产业体量虽小,但品质佳、口感好,非常适合蒸烤食用,在市场上常常供不应求。在利益驱动下,红薯产业链的每一个环节,比如育苗、种植、贮藏、加工等成为人们增收致富的“法宝”。

4月15日,在杨凌示范区杨陵区揉谷镇田西村红薯育苗基地,工人将采收的红薯种苗挑拣捆扎。

4月15日,在杨凌示范区杨陵区揉谷镇田西村,扶风、武功、乾县等地农户来到田西村红薯育苗基地购买种苗。田里,一排排温室大棚暖意融融,一株株红薯种苗长势正旺。“田西村村集体共有红薯育苗大棚18个,每年育出脱毒红薯种苗超过1000万株,主要供应周边的红薯种植农户。”田西村红薯育苗基地负责人刘新民说。

“在田西村村集体红薯育苗产业的带动下,加上西北农林科技大学专家教授的指导,田西村现有15户村民发展红薯育苗产业26个大棚,红薯育苗农户平均年收入超过10万元。”田西村党支部书记田小雄说。

随着红薯的“走红”,红薯贮藏也成了一门生意。据了解,我省每年秋季收获的红薯约有一半直接上市,部分红薯用土窖贮藏保证全年有货能卖,可从10月供应至来年3月左右。窖藏红薯在春节期间上市,避过应季鲜薯大量供应导致的低价期,大都能卖出好价钱。

4月15日,在杨凌示范区杨陵区揉谷镇田西村红薯育苗基地,基地负责人刘新民介绍红薯种苗栽种方法。

红薯不仅可以直接出售,而且可以经过深加工以增加食用品类、提高利润。近年来,合阳县黑池镇曙光红薯专业合作社在发展鲜食红薯基础上对红薯进行深度开发,生产红薯面粉、红薯粉条、红薯淀粉和红薯老糖等系列产品,推动了红薯全产业链的融合发展。

在健康生活理念和巨大经济利益的驱动下,红薯热再度兴起。不过,现在的红薯热已成为人们健康生活的主动选择。那个以红薯为餐的时代虽已经过去,但有关红薯年代的记忆依然是老辈人“忆苦思甜”的话题。

曾经的红薯年代

红薯,又名番薯、甘薯,原产地为美洲。16世纪时期,西班牙人将红薯引种至吕宋岛(属菲律宾),我国的红薯就是由吕宋岛传入的。

据资料记载,明万历年间,闽商陈振龙由吕宋岛将红薯引入福建。彼时,正值闽地旱饥,陈振龙受福建巡抚金学曾命令试种红薯。在陈氏父子的精心照管下,红薯历时数月而丰收——“子母相连,小者如臂,大者如拳……且生熟煨者均随其便。”

《金薯传习录》书影。

自此,红薯在闽地扎根扯蔓,救民于饥馑之中。以后,陈氏后辈不遗余力地推广红薯种植。他们的生意做到哪里,就将红薯种苗带到哪里。后代陈世元还撰写了《金薯传习录》,详细记载了红薯引种栽植技术和推广传播的情况。

17世纪初,科学家徐光启派人于闽地引得薯种,在上海等地试种成功,并撰写《甘薯疏》系统归纳总结红薯种植技术。清代,我国人口持续增加,官方倡导扩大红薯种植面积。据史料记载,陈宏谋、毕沅等一批地方官皆以推广红薯种植为主责。

《甘薯疏》序。

1961年,史学家夏鼐在《略谈番薯和薯蓣》一文中指出,我国人口在西汉末年已接近6000万人,千余年之后的明极盛时期仍为6000万有零。1800年前后,全国人口增至3亿人。人口激增与版图扩大、田地开辟及赋税改变有关,但是与明朝输入原产于美洲的番薯和玉蜀黍,恐关系更大。

1978年,史学家何炳棣所著《美洲作物的引进、传播及其对中国粮食生产的影响》一文指出,四百余年来,甘薯对中国山地和瘠土的利用,对杂粮种植的多样化,起了极深刻的影响。

数百年以来,红薯为中国人口剧增提供了坚实基础。20世纪六七十年代,红薯成为粮食紧缺时期的替代粮,“一季红薯半年粮”成为那时的真实写照。当时,陕西红薯种植面积激增,几乎村村种植红薯。

合阳县黑池镇峪北村人张念生回忆,“每年开春,红薯育苗就开始了。父母将土窖中的红薯取出整齐地放在土坑中,用混有牲口粪的土肥覆盖并苫上一层塑料薄膜。4月下旬,红薯苗被移栽至大田中。红薯在霜降时节收获后,将一部分切片晾晒磨成红薯面,另一部分置于土窖中保存以便随吃随取和留种待用。”

人们对食物的记忆是永恒的。虽然半个世纪匆匆而过,曾经的“红薯年代”依然深深地印在张念生的记忆中。“每年冬天到来年夏收前,红薯和红薯面成了家里的主要口粮,母亲将‘北雷红’蒸、煮、烤,将红薯面做成馒头、凉皮、饸饹填饱孩子的肚子。父亲将红薯加工成淀粉、粉条出售,这笔收入就是家中置办年货的钱。”张念生说。

时至今日,与张念生一样,许多人都有说不完的红薯记忆。

两代人的红薯情

20世纪50年代,我国红薯育种专家盛家廉等从美国、日本带回红薯育种资源,将其中一部分送给西北农学院(现西北农林科技大学)牛联星先生。牛联星先生的学生朱俊光自此开始红薯育种工作,历经半个多世纪育成了“秦薯”系列红薯新品种。

20世纪90年代,朱俊光等人育成的“秦薯4号”红薯新品种在我省示范推广,其突出特点是食用蒸烤和淀粉加工兼用,广大农户亲切地称之为“市场薯”。2006年,朱俊光等人育成“秦薯5号”红薯新品种并逐步推广。目前,“秦薯5号”约占我省红薯种植总面积的80%。

在红薯育种期间,朱俊光借鉴传统的斜栽法、直栽法、平栽法等红薯栽植方法,总结出适宜当地、保证成活的“水平改良扦插法”——先将红薯苗插入土里生根,然后顺势将红薯苗放倒浅埋,最后露出红薯苗顶端长蔓,深插保苗、浅埋结苕。这种方法既能保证成活率,也能有效增加结薯量。

经过多年的实践和摸索,朱俊光总结出一套适宜于农户的红薯种植实用技术——“高垄结大薯,深水养大鱼”指红薯适宜垄作,“吃饱喝好”才能高产;“一窝一把灰,红薯结成堆”指给红薯施肥应以钾肥为主;“深栽长蔓蔓,浅栽结蛋蛋”指在保证成活的前提下提倡浅栽……

“育种工作又苦又累,还挣不到钱。一开始,我就没有想要做这个事情。”朱渭兵说。然而,每个人在命运面前的选择非常有限。1997年,在父亲朱俊光的指导下,朱渭兵“钻进”红薯育种大棚。当时,朱俊光已在全国红薯育种行业享有盛名。

1998年,朱渭兵在父亲选育红薯新品种的基础上,开始发展红薯种苗市场化繁育。那时,朱渭兵只有2个大棚用来育苗,每年约出售40万株红薯种苗。当年,扶风县法门镇一个农户在朱渭兵处购进“秦薯4号”红薯种苗栽种,当年卖蒸红薯就赚了6000多元。

4月11日,在杨凌金薯种业科技有限公司育苗基地,基地负责人朱渭兵(右)与专家交流红薯育苗技术。

优质红薯种苗为农户带来真金白银,这时的朱渭兵感觉红薯种苗市场化繁育极具前景。2000年前后,朱渭兵成立了种业公司,专门从事红薯育苗工作。

怎样实现成批量繁育优质红薯种苗,朱渭兵颇费了一番心思。

一是给种薯睡“席梦思”,将电热温床与日光温室结合,采用集中催芽与分床排薯技术,使红薯育苗实现多快好省。二是给种薯吃“西餐”,首创无土甘薯育苗,使用全有机营养施肥技术,解决水培育苗营养液易污染,传统育苗土传病害流行的问题。三是采用脱毒技术与多级、快速、高效育苗方法相结合,有效提高红薯种苗繁殖系数。

如今,朱渭兵共有28个红薯育苗大棚,每年育成红薯种苗约1000万株,主要供应给省内红薯种植大户。“红薯具有无性繁殖的习性,因此种苗繁育工作收益有限。我们考虑更多的是将红薯优良品种大面积推广,让更多的农户从中受益。”朱渭兵坦言。

红薯香甜飘三秦

如今的红薯已成为人们生活的调剂品。目前,我省陕北、陕南、关中地区均有红薯分布。陕北红薯中有一部分为软甜品种,关中红薯干面可口、适宜蒸烤食用,陕南红薯主要用于生产淀粉和饲料。陕西南北各地红薯品种不一、加工渠道不一,农户对红薯的认知也不相同。

近年来,我省大力发展红薯种植产业,已形成渭南市合阳县黑池镇、延安市宝塔区甘谷驿镇、榆林市绥德县崔家湾镇、宝鸡市凤翔区虢王镇四大红薯产业重点镇。红薯种植产业由分散作业逐渐向规模化、技术化、绿色化转变。

4月17日,在宝鸡市凤翔区虢王镇虢王村金薯园农业专业合作社种植基地,负责人张建科正在带领工人栽植红薯苗。2020年,张建科和合伙人成立金薯园农业专业合作社,累计流转120亩土地种植红薯。

“每年,合作社的商品红薯产量约为30万公斤。到红薯收获季,客商将卡车停在地头抢着要货。今年,合作社计划引进红薯粉条加工厂,对部分红薯进行深加工以增加利润。”张建科说。

目前,虢王镇种植红薯1.5万亩,辐射带动周围村镇发展红薯种植产业3万亩。“虢王镇已形成红薯育种、种植、深加工一体化产业链。下一步,我们计划引进红薯淀粉加工厂、宠物饲料厂等企业,进一步将红薯产业做大做强,有效带动群众增收致富。”虢王镇副镇长邢文让说。

我省集中连片种植红薯已成趋势,而规模化种植的背后是新技术、新机械的有效应用。4月中旬,在延安市宝塔区甘谷驿镇红薯种植基地,农户正在翻地、起垄,为栽种红薯做准备。“甘谷驿镇红薯种植面积约1万亩,每个红薯产业园配备旋耕、起垄、深翻、覆膜、收割等机械,农户还可根据实际需求对机械进行改装,红薯产业从种到收实现全机械化。”甘谷驿镇镇长郭启平说。

4月17日,在延安市宝塔区甘谷驿镇红薯种植基地,农户正在翻地、起垄,为栽种红薯做准备。

2019年,甘谷驿镇与西北农林大学进行“产学研”合作,建成省内第一个镇级红薯科技专家大院,聘请技术专家为甘谷驿镇红薯产业发展问诊把脉。为解决当地红薯种植时间过长导致品质下降的问题,甘谷驿镇联合专家对当地红薯种苗进行脱毒处理,从根本上解决甘谷驿镇红薯生产力下降、品质退化的问题。

随着人们消费观念的转变,健康营养已成为食品生产加工重要标准之一。合阳县黑池镇在红薯产业发展过程中,大力推广使用有机生物肥、菌肥及物理病虫防治手段,确保红薯产品绿色健康;并与科研院所签订生态农业技术服务协议,开展绿色生态红薯生产技术试验示范。

红薯,从让人们填饱肚子的必需品到点缀品、美化品、调剂品,从高产稳产到现在的健康特色,从外国引进栽种到自主培育繁殖,从小农耕作到规模化、产业化、机械化种植,从红薯年代、红薯记忆、红薯故事到现在的红薯热,四百多年的红薯种植史鲜活地见证了我们国家一步一步走向富强,人民生活日益丰富多彩的奋进历程。

甘谷驿镇红薯丰收。李旭佳摄

作者:仵永杰
编辑:王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