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新闻信息许可证:61120180013

她为“圆梦”从职场投身农场

2022-04-25 11:08:26   

读书十八载、职场十余年,她为何决定从三里屯搬到京郊,成为一名“农妇”?今天“青春派·面孔”将为您讲述一位新兴生态农场创始人的故事。

北大毕业的王婧,是“飞鸟与鸣虫”农场的创始人之一。十年前,她在北大法律系读研,之后八年都在国际组织做食品安全的项目经理。而后,她辞去了工作,从三里屯“纵身一跃”到京郊,成了一名“农妇”、一名“厨师”,同时也是一名“乡村面包师”。王婧说,“与城市相比,乡村的社会角色很多元”。

在王婧看来,农场的每一棵树,都是一首诗。“像这边比较高的是香椿树,下边这是萱草,春夏秋都会非常茂盛,和香椿树一起,就是‘椿萱并茂’,意寓父母安康;那边是杏树,对应的孔子杏坛,边上种的桃树李子树,每次会在这里开展农场教学,对应‘桃李不言,下自成蹊’……”王婧说,她们建这座农场,真正想“卖”出去的东西,并不是农产品,而是农场里的“时光”。“滑滑梯、入沙坑、爬原木、走滑道。”王婧说,“农场进入的方式也能找回童年的回忆”。

王婧的爱好是“揉包”。农场里建有罗马式柴烧面包窑,仅烟囱的方案就改了十遍,她每天去工地的面包窑生火;8月的盛夏,她直接睡在农场储藏间的地板上,其间每隔2小时起身检查一遍重新发酵的面团。不光是钻研“揉包”,连麦子她都自己研究着种,播种、浇灌、收割、磨粉……她说,这个过程就像是一场关于小麦的声光电立体教育。现今,王婧已经研制出了40多种天然酵母面包,面包销量也屡创新高。

王婧坦言,农场的工作节奏和忙碌程度,一点不比职场慢。除了圆自己的梦,她还想带给更多人收获:“我们对这个村子是有责任的,想农场的生存与发展时,不是简单地只从自己创业角度去考虑,而是以和这个村子的关系、和员工的关系为出发点。我们在想,十年后这个村子是不是有更多人,可以间接或直接地通过见证这样一种健康自然的生活方式,通过这样一个体验设计,从中获益”。

来源:北青网

编辑:王 婕

陕ICP备13005735号-1 农业科技报社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029-87031703 www.nkb.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