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新闻信息许可证:61120180013

当前我国粮食产量较本世纪初增长近六成

2022-04-26 16:56:36   

今年以来,伴随着全球大宗商品价格的全面走高,关于粮食的供应问题也再次成为市场关注焦点,特别是今年的小麦价格最高价格一度逼近1.8元的历史天价。在此,我们收集到相关信息并加以整理,以期给市场终端消费者带来最为客观的评价。

首先我们来看下当前的小麦价格。从市场走势来看,由于再有1个月时间国产新麦即将面临大范围上市,因此,近段时间小麦价格在冲高之后有所回落,各主产区面粉企业主流收购价格集中1.6-1.66元/斤之间,依旧处于历史高位区。

其次,我们再看看即将上市的冬小麦长势情况。据来自国家统计局公布的消息显示,当前冬小麦长势未达上年及常年同期水平,主要是因为去年北方小麦核心产区遭受暴雨导致出现大面积晚播。从最新气象条件来看,近两日从南到北,作为我国小麦核心主产区之一的河南,局部地区有望迎来一波强降水天气,目前当地气象部门已处于应急响应状态。 

接下来,我们重点来给大家简单描述下我国粮食市场的总体状况。

从产量上来看,我国粮食总产量一直维持在6亿吨以上的规模,要较本世纪初我国粮食产量增加近六成,主要增加的就是小麦、玉米、稻谷三大谷物的产量。其中玉米产量最高,每年约为2.5亿吨,占全部粮食产量的近40%,其次是稻谷和小麦,相对而言,在三大谷物产量保持高位的大背景下,我国其他如高粱、大麦等杂粮作为中生产种植情况就没有这么大增速,部分品种甚至还出现了下降的趋势。

换句话说,我们的粮食种植是以三大谷物为主的,这也是此前每日粮油在工作中对我国农业问题做出的概述:多样性受到抑制。

当然,我们选择以三大谷物品种为核心粮食作物,自然是有历史和现实原因的。其中小麦和玉米是我国传统的主粮品种,符合绝大部分国人的消费习惯,而玉米则是三大谷物中单产最高的,缺粮时代是很好的救命粮,供应充足时期又是非常好的饲料粮,特别是在现代工业下,玉米深加工更是渗入到各行各业,成为重要的工业和能源原料。

因此,尽管目前我国是全球最大的粮食进口国,每年粮食进口数量都达到1亿吨以上,但其中70%以上为饲料粮,而小麦和稻谷虽然每年有一定的进口量,但也仅仅是对国内的供应结构的补充。

按照目前我们初步统计数据显示,如果我们当下不进口粮食,可能会对工业、养殖业构成冲击,让人们的肉蛋奶消费不能得到有效满足,但小麦、稻谷供应则完全可以自给,特别是稻谷,每年还会出现大量的剩余。

因此,我们在一贯播报中提到的粮食供应问题,确切地讲,是涉及肉蛋奶的供应消费问题,和基础的温饱没有关联。

接下来我们再简单谈下中国粮食供应的可持续性。

从一般意义上来看,我们无论是工作还是学习,最根本的目的不是为了吃饱,而是为了吃好。近年来虽然我国粮食供应充足,没有出现过供应短缺的大问题,但另一方面我们也面临着后劲不足的局面,即粮食生产的可持续性存在风险。

最核心的问题是,在当前的生产模式下,我国粮食单产继续提高的空间已经越来越小。在上世纪90年代之前,黄淮地区的小麦单产大多维持在600-800斤之间,此后随着育种和化肥、农药的大量使用,目前该地区的小麦单产已经连续多年位于1000斤以上的水平,面临着新的增产瓶颈问题。

有人可能会讲,你前面不是说我们的粮食足够自给吗?干嘛还要提高粮食产量?其实,这就是我们前面所讲的,“我们无论是工作还是学习,最根本的目的不是为了吃饱,而是为了吃好”,只有更多的粮食才能让我们去发展温饱之外的高品质食物需求。

况且,提高单产并不仅仅是提高粮食总产那么简单。从客观数据来看,我国有全球最多的人口,但耕地面积却仅占全球的7%,这个客观事实是我们无法回避的。

在这些年我们不断用传统模式提高粮食单产的背景下,我国耕地的生态环境面临着巨大的考验,一方面是水资源出现紧张,另一方面则是部分耕地重金属超标,粮食品质受到影响。因此,这几年国家一直希望能对耕地资源进行生态修复,包括部分地区的退耕还林、休耕轮作等。

但今年的状况大家也已经看到,我们的粮食供应问题还是面临各种不确定风险。

我们在此前的内容报道中,确实会看到很多的农民朋友对进口粮食不理解,其实我们换个角度会能更清楚有关方面的调控意图:

在经济发展下,我们的粮食总需求是会保持上升趋势的,如果我们不进口,通过提高粮食价格促进国内生产,那么,最严重的后果就是耕地生态彻底崩溃。

所以,从这个角度来讲,尽管目前国外媒体一直在指责中国囤粮、大量进口粮食,并利用一些言论来破坏我们的粮食进口环境,但从我们农业的可持续发展角度而言,如何能更好地维持宽松的国际贸易环境,平衡稳定地从国际市场采购到我们所需要的粮食,也是保持我国粮食可持续发展的重中之重。

当然,作为中国碗装中国粮,在这一过程中,必须确保核心主粮的绝对自给,并协调好进口粮食对国产粮的冲击,稳定国内农民的粮食生产权益也变得更为重要。

来源:河北省粮食和物资储备局

编辑:王 婕

陕ICP备13005735号-1 农业科技报社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029-87031703 www.nkb.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