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新闻信息许可证:61120180013

这个“盒子”不简单!

2022-04-29 15:26:59   

在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有一个穿越知识时空、凝聚精神力量、推动校园科技成果转化的“校园宝盒”。它既是高校思想文化阵地,又是大学生“第二课堂”和创新创业载体。目前,这个“宝盒”全面更新,还有了一个又潮又可爱的新名字——“杨凌文化盒子”西农区校融合店。

微信图片_20220429151552

书海“旗帜”

走进坐落在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北校区的“杨凌文化盒子”,放眼望去,处处充满着青春、时尚的气息。门口,迎面一座圆盘图书展架昂然而立,上面整齐地陈列着100多部红色经典图书。书架就像一面旗帜,展示出百年党史历久弥新的奋进精神和蓬勃鲜明的时代气息。

书架的后方,是一片红色的“书海”。

微信图片_20220429151557

“我们在‘盒子’内专门开辟了喜迎二十大、永远跟党走、奋进新征程专题图书展,准备了1500多册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重点图书和系列党史书籍,供大学生们免费阅读,并做到常换常新,保证让学生们能够给思想及时‘充电’。”文化盒子管理员、在校大学生许冬雨说道。

智慧“盒子”

据了解,“杨凌文化盒子”西农区校融合店于今年4月18日正式揭牌,占地1000平米,前厅为图书区、休闲区、“第二课堂”活动区,后厅为大学生创新创业“孵化区”,是在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创客空间”基础上升级、改造、建设完成的,每天面向大学生开放12小时,同时,接待杨凌示范区中小学生参观、学习或举办各类“公共文化进校园”等区校融合主题活动。

微信图片_20220429151602

在校研究生生、“第二课堂”运营员赵家豪、王柯远告诉记者,“盒子”为全校大学生提供了一个丰富多彩的活动平台,他们目前已建成“第二课堂”可视化平台,可以通过大数据精准分析学生兴趣及活动效果,未来,他们将在老师的带领下,把探索到的“智慧校园”建设经验带向社会更多领域,彰显青年大学生的社会担当。

“红色阵地”

“文化盒子”的一角是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团委思政宣讲团的活动阵地。今年大一的维吾尔族姑娘麦热帕提是宣讲团中一名新晋骨干成员。

微信图片_20220429151607

2020年9月,麦热帕提在西北农林科技大学上预科班的时候,就向党组织提交了入党申请。如今,即将成为预备党员的她,拿出更多的课余时间,奔走于各学院党支部、团支部及杨凌示范区中小学校园,宣讲习近平总书记“七一”重要讲话及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精神。

“作为一名少数民族大学生,我可以更好地给身边少数民族同学及家乡群众宣传党的政策。”麦热帕提告诉记者,她家三代人都是共产党员,在祖辈、父辈们的言传身教下,从小就向往成为一名有理想的共产党员,积极参加学校思政宣讲团就是她传承红色基因、弘扬红色精神的具体实践。

目前,在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团委思政宣讲团中,像麦热帕提这样的宣讲团成员共有103人,去年,他们深入校内外开展各类宣讲活动300余场,听众近10万人次。目前,“文化盒子”已建设完成一座装备精良的影视传播基地,让党课、团课走到线上。

筑梦“空间”

“大学生创业首先要具备梦想,然后就是持之以恒地坚持!这就是创业精神。”在“文化盒子”中,一场大学生创业分享沙龙正在KAB创业俱乐部火热举行,大学生创客付钰坤正为学弟、学妹们分享着自己的创业经验。

微信图片_20220429151611

这个俱乐部是中国青年报和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团委共同组建的,目前汇聚了30余名校园创业明星和十多家大学生初创公司,同时,还为胸怀创业梦想的在校大学生们提供免费创业指导。

付钰坤,就是一位校园创业明星。一次偶然的机会,他听说学校在汉中市镇巴县的科技示范基地出现彩色马铃薯滞销,立刻联系校团委,希望通过互联网帮助当地薯农解决农产品卖难问题。于是,他一边对接种植基地,一边和杨凌农产品深加工企业研发新产品。最终,他成功将彩色马铃薯制作成特色锅巴打开市场销路。

“当时产品做出来也不是很有信心,不敢贸然在网上推广,最终在团委创业导师的指导下,先在校园进行推广,没想到一夜间竟成了爆款。紧接着,我们进军互联网,很多网红主播主动联系我们要求供货,很快彩色马铃薯锅巴就被网友们评为全国农科院校‘宝藏零食’,当年销售额就突破了300万元。”付钰坤说道。

“我们立足学校学科优势,服务强农兴农使命,以创新创业教育为核心,为国家培养更多的知农爱农新型创业人才。”在创业沙龙中,西北农林科技大学综合素质教育学院、创新创业教研室主任赵笑告诉记者。

据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团委科技创新部部长杨鹏介绍,学校“创客空间”除了给同学们提供优质的创业平台和创业岗位外,还给更多有梦想、有想法的大学生提供一个创意碰撞和合作交流的载体,他们通过定期举办创业沙龙等创业活动,对有创业意愿的大学生们进行系统化创业指导。

“醉”在科技

在“文化盒子”的核心区域,西北农林科技大学葡萄酒学院大学生蒙伟正在为老师和同学们举办一场红酒品鉴活动。这位来自内蒙古的小伙子为了追逐自己的梦想,修完大三课程后就办理了休学创业手续。在学院和校团委的支持下,将一隅54平米的办公室改造成了一间充满时尚、文化气息的葡萄酒文化推广与品鉴中心,开始了校园创业之旅。

微信图片_20220429151620

“最让我开心的是,我们葡萄酒学院的刘延琳教授将他们团队的科研成果——农专、塞外庄园、追梦人葡萄酒交给我们来推广。这款酒是用宁夏贺兰山葡萄酿制的。那里的酿酒葡萄虽然品质优秀,但含糖量高,给酿酒带来了技术难题,刘教授他们通过艰苦攻关,研发出一系列适宜于中国本土葡萄酒发酵的优良酵母,成功破解了酿造难题,为中国葡萄酒产业发展找到了科技‘芯片’,我想把这款葡萄酒线上线下营销模式做好后再毕业。”在品鉴会上,蒙伟告诉记者。

“中国目前有250万亩酿酒葡萄种植基地,大部分位于山区、戈壁等贫困地区,这些土地过去基本经济价值等于零,自从种植酿酒葡萄后,目前果农每亩年均收入已达到3000元以上。每消费一瓶中国葡萄酒就是在为脱贫攻坚、乡村振兴作贡献。”西北农林科技大学葡萄酒学院市场教研室教师董树萌端起酒杯为蒙伟打气。

现场,葡萄酒学院刘延琳教授也对蒙伟和他的创业伙伴们提出殷切的期望:“创办葡萄酒文化推广与品鉴中心,是大学生助力乡村产业振兴的生动实践。希望通过你们的传播与推广,未来将中国葡萄酒推向世界。”

共筑“凤巢”

据了解,杨凌文化盒子西农区校融合店是由杨凌示范区文化和旅游体育局、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团委按照国家对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要求,今年共同投资建设的重点校园文化项目,肩负着传播先进文化、推动全民阅读、建设书香校园、促进大学生全面成长成才等方面的重要使命。

据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团委副书记胡代欣介绍,在大学生创业孵化方面,学校和示范区已建立了区校融合“三层”战略合作体系。目前,大学生在“文化盒子”完成创业“萌芽”后,可以入驻学校大学生创业园,继续孵化成长,待成熟后,将推荐入驻杨凌示范区“众创田园”进一步进行孵化壮大,最终搏击市场、领先行业。目前,在创业园孵化的初创企业或团队数量长期保持在50家以上。

“我们与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共同投资建设‘文化盒子’这个载体,助力区校融合,把政府公共服务触角延展到大学校园,通过文化和文创产品,让大学生们了解杨凌,热爱杨凌,也让大学优质教育资源惠及杨凌百姓。”杨凌示范区文化和旅游体育局局长侯振锋如是说。

全媒体记者 张仕博 李培安 何家岐 魏争亮 王晴晴

编辑:王 婕

陕ICP备13005735号-1 农业科技报社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029-87031703 www.nkb.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