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新闻信息许可证:61120180013
> 首页 > 种植 > 正文

及时清园防控荔枝“虫粪果”

2022-05-07 19:17:46   

进入5月,华南地区多种果树均进入病虫害防治和肥水管理的重要时期。

荔枝蛀蒂虫,是荔枝龙眼上最重要的害虫,主要以幼虫在果蒂与果核之间蛀食,导致落果,为害近成熟果则出现大量“虫粪果”,严重影响荔枝品质和产量。

在广西,荔枝蛀蒂虫一年发生10~12代,世代重叠,12月至翌年3月初多以幼虫在荔枝枝梢暂停发育,气温稍暖则部分幼虫继续发育完成世代。成虫昼伏夜出,白天多蛰伏于枝干背阴处,受惊扰后短暂飞行,又停于附近枝干处。成虫羽化2~4天后交尾产卵,卵散产。果期平均每雌产卵72~165粒,多者达200粒以上,产卵期3~7天。卵2~3天后孵化,于卵壳底部直接钻入果蒂组织内为害,整个取食过程均在蛀道内,粪便也不外排。老熟幼虫自果内出来化蛹,在果蒂附近留下出虫孔。蛹一般在附近叶片或地面落叶上,蛹期6~12天,羽化成虫后又一世代开始,成虫寿命5~14天。

防治方式主要包括农业防治、生物防治、物理防治、化学防治。

农业防治方面,收果前及时摘除消毁虫蛹叶片、收果后及时清园,并将剪除的枯枝落叶及病虫枝等清理干净。因采果后荔枝蛀蒂虫大多在落叶上化蛹,故及时清园可大大减少越冬虫源。

生物防治方面,首先是保护天敌,3—6月部分绒茧蜂对荔枝蛀蒂虫的寄生率可达40%左右,7—8月白茧蜂对其的寄生率可高达60%,合理保护天敌,可降低荔枝蛀蒂虫的虫口密度;其次,合理应用生物农药,绿僵菌等生物农药对荔枝蛀蒂虫具有一定的防控作用。

物理防治方面,利用荔枝蛀蒂虫极度畏光之习性,有条件的果园,可用“光驱避”法防控荔枝蛀蒂虫。即在荔枝果实膨大期至采收期通过夜间挂灯照亮果园中的荔枝树表面防治该虫。具体措施如下:每株树上下四周的结果的树冠表面均需有光照,其强度≥5勒克斯,每晚19:00开灯,早上6:00关灯。树高2.5米以下的可以在每株荔枝树中间安装1盏5~10瓦的LED灯;树高2.5米以上的最好在每4株荔枝树中间安装1盏20瓦LED灯,灯的高度要高于树冠顶端50~100厘米。正常亮灯的情况下不需施用杀虫剂即可有效防治该虫。该方法对荔枝蛀蒂虫极为有效,既绿色环保,又节能高效,更可极大提升荔枝龙眼的价值及品牌。

化学防治方面,通过荔枝蛀蒂虫果园精准测报技术,抓住该虫防治适期,进行化学防治。

荔枝蛀蒂虫果园精准测报技术具体为:收集落果——在挂果期,选定2~3株荔枝树,每天定时到树下捡新鲜落果50~100个,将落果放于塑料盆(桶)内。然后将荔枝叶盖在落果上,蛀蒂虫老熟后会爬出虫果,并在荔枝叶上化蛹。观察蛹羽化成蛾时间,确定防治适期——每10个有蛹的荔枝叶放入1个空的矿泉水瓶中,每个果园共6~10个矿泉水瓶,每天查看瓶内是否有蛾子出来,当见到瓶中有4~5头蛾时,两日内均是防治蛀蒂虫成虫的最佳时间。 

来源:南方农村报

编辑:王 婕

陕ICP备13005735号-1 农业科技报社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029-87031703 www.nkb.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