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05-10 10:46:00
在革命老区延安,有一位靠大豆栽培育种和写论文出名的专家,她主要从事大豆种质创新、品种选育、栽培技术集成研究与示范,承担国家、省大豆区域试验和生产试验,二十多年如一日,常年奔走在黄土高原、吕梁山区、六盘山区和秦巴山区的角角落落,为陕西乃至我国大豆产业科技创新,带动群众脱贫致富做出了重要贡献。她就是全国三八红旗手,陕西省延安市农业科学研究所正高级农艺师 梁福琴。
Δ梁福琴(左四)在盐碱地调研
同时,她还是国家大豆产业技术体系延安综合试验站站长,黄淮海大豆育种协作网委员,陕西省豆类产业技术体系首席专家、大豆审定委员会委员、农作物学会理事,延安市科技特派员,高级农艺师。
科技创新培育中国好大豆
新时代下,我国农业产业高速发展中,良种良法大面积示范应用已成为科技扶贫、产业扶贫的典型案例,为农民群众增收致富起积极的促进作用。众所周知,世界优质大豆长期被美国垄断,为了让中国拥有自己的优质大豆,梁福琴一头扎进大豆种子的改良中,为实现中国有好豆的夙愿拼搏奋斗。
“要紧紧依靠科技进步和创新,以增加农民收入、保障有效供给为目标,坚持市场导向,推进产业融合,加快培育发展新动能,依托国家大豆体系,大力推进专用大豆绿色高质高效和差异化发展,持续提升我国大豆产业竞争力。”梁福琴始终认为,运用好科技,才能创造出中国好大豆。
以延安地区为例,大豆是当地重要产业之一,梁福琴提出创新提高大豆“优质、高产、高效”综合利用价值,延伸大豆产业链,助力延安大豆产业发展的思路。2006年至今,她主持大豆课题工作,先后承担国家、省大豆品种区试和生试等20余项,参试品种500多个,圆满完成各项试验任务,筛选出汾豆78、冀豆17、中黄13、中黄30、齐黄34优良品种5个,培育为当地主栽品种,有效解决了延安地区大豆品种单一的问题。同时,她一直注重农田鼢鼠的防治,参与的“鼢鼠防治新器械及配套技术研究与应用”项目,累计防治面积192.75万亩,挽回经济损失9582.7万元,农民新增纯收入8792.42万元,这一扶贫成果在当地贫困群众中引起了轰动效应。
Δ梁福琴在果树幼园套作大豆机械收获现场
始终坚持“科技兴农,服务三农”的工作理念,不断进行科研创新和实践研究,总结凝炼出“果树幼园间套种大豆高产高效栽培技术”“大豆玉米带状复合种植技术”等,陕西省累积推广面积50余万亩。引进筛选适宜延安市种植的优质、高产大豆新品种5个,其中大豆品种“晋豆23号”2005年通过陕西省审定;首次培育出高蛋白大豆新品种“延豆6号”和特色双青豆“晋大滞绿1号”丰富了延安市大豆种质,实现了延安市农科所自育品种零的突破。
扎根黄土地助力精准扶贫
梁福琴一步一个脚印,走得稳健。她以最新科技成果为依托,以生产实践为目标,发挥优势,扎实开展陕西贫困地区科技服务工作。先后在陕西延安、榆林、宝鸡、汉中、渭南、商洛等6市12县(区)开展大豆科技示范,累计示范面积达到500余万亩,有力推动了新品种、新技术应用,为当地百姓谋实事,为产业扶贫添砖加瓦。
Δ梁福琴(右一)调研大豆玉米带状复合种植田
一年年过去,梁福琴回望自己科研的脚步,改良品种的成功,新品种示范推广,成效显著。延安安塞区沙渠湾村5亩品豆21大豆绿色高产高效示范,集成渗水地膜覆盖、膜下滴灌、高效施肥、病虫草害绿色防控等4项技术,平均亩产281.2kg,创陕北大豆高产纪录;渭南市华阴农场200亩陕垦豆4号大豆麦茬免耕覆秸全程机械化示范,集成精量播种、测深施肥、根瘤菌、封闭除草、病虫害综合防控、机械化播种收获等6项核心技术,平均亩产257.8kg,创造陕西省夏大豆百亩实打实收产量纪录;商州市洛南县景村镇村82亩核桃幼园套作大豆冀豆17示范,集成选配良种、精量播种、科学施肥、病虫草害综防等四项技术,平均亩产108.84kg;汉中市镇巴县兴隆镇100亩薯玉豆带状复合种植示范,希森6号马铃薯亩产2260kg,高玉14022玉米亩产420.8kg,贡秋豆5号大豆亩产109kg,亩效益达3573.6元……
新品种的大豆色泽良好,成品率高,示范推广也得到了中省媒体的宣传报道。为了让大豆再次焕发新的生机与活力,2014年以来,梁福琴先后在榆林山区、六盘山区、秦巴山区和延安地区四大集中连片特困山区开展大豆增产增效示范脱贫工作。为解决贫困地区技术滞后问题,她专门举办各种专题培训班,不定期开展技术指导活动。培训学员来自贫困山区各乡、镇、村,学成后,他们又回到乡、镇、村开展示范性种植,带领村民脱贫致富。为促进果豆产业融合发展,梁福琴从山西省农业科学院引入“大豆覆盖渗水地膜高产栽培技术”“覆膜穴播一体机全覆盖机播技术”,在延安安定镇强家湾村示范种植100亩,集成示范大豆新品种、根瘤菌使用、渗水地膜覆盖、果豆套种、配方施肥、有机种植、病虫草害综防、精量播种和农机农艺融合等9项技术,渗水地膜大豆亩产155.18kg,裸地亩产95.14kg,亩效益增加252.16元。
无私奉献耕耘不辍“金豆娘”
“梁科长,你工作太认真了,公家的事差不多就行了,干的再多又不多拿钱,你这么认真到底为啥嘛?”有同事这样问。
“组织上给了这么好的平台,我就要负起责任,干就要干得像样,钱和荣誉都是次要的。”梁福琴含笑回答。
Δ梁福琴(右一)在大豆玉米带状复种植技术交流现场
2015年,受聘为国家大豆产业技术体系延安综合试验站站长后,梁福琴的工作更加繁忙,除了要完成常规的科研工作,每天还要在网上上传陕西大豆产业相关数据、工作日志、市场动态监测报告、月季科技培训等情况,加班到晚上8点之后是常事,饿了啃几口馍片,太干咽不下去就喝点白开水,晚餐搞定。长年四处奔波在试验田,走路太多,梁福琴的膝盖磨损严重,时不时就发痛。熬夜加班长时间坐着,导致腰椎骨质增生,痛苦不堪。对此,她毫无怨言,坚持工作,那具娇小的身体似乎永远充满着活力。家人站在她这边,默默地给予最大的支持,家务活都是丈夫干,做饭洗衣不在话下;孩子从小也学会了生活自理,几乎从不给妈妈添麻烦。
工作任务繁重,梁福琴耕耘不辍,努力推进陕西大豆产业的劲头丝毫未减。从事农业生产二十余载,她没有离开工作岗位一天。为大豆这项事业,为脱贫这份工作,她流过汗水,流过泪水,她付出太多,但陕西大豆产业的蓬勃发展,助推陕西扶贫产业取得的可喜成绩,又让她感到无比的欣慰。改良后的大豆品种粒大、加工特性好、亩产高、机收方便,成为了广受消费者喜爱的产品、种植户追慕的品种,成为了响应国家政策、振兴陕西乃至中国大豆的代表性品牌。
Δ梁福琴(中)在大豆杂交试验田工作中
“以前种地都是靠经验,现在科技特派员梁福琴教会大家新技术,地里玉米大豆间作,一亩地比以前能多收入三四百块呢,她就是我们的金豆娘娘。”延安市宝塔区南泥湾镇杰强种养殖农民专业合作社负责人刘杰说,梁福琴整天下到田间地头,组织农民教技术、解难题,推广豆类农作物种植。
“把大豆的相关先进技术和新品种第一时间推广应用到田间地头,使农民增收致富,这是我的初衷,也是我最大的愿望。”梁福琴表示。
为了让国家的农业科技落地生根,梁福琴常年奔波在田间地头,观察豆类作物的长势,培育适合干旱半干旱地区生长的豆类品种。目前,梁福琴团队正在培育适合西北地区种植的新型高蛋白豆类品种,相关技术已基本成型,正在逐步推广当中。
全媒体记者 郭媛媛
编辑:王 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