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新闻信息许可证:61120180013

陕西身边好人 | 敬业奉献赵瑜:扎根麦田六十载 不忘初心育良种

2022-05-18 09:23:17   

图片17

赵瑜,男,汉族,1935年7月生,甘肃永登人。1959年毕业于北京农业大学(现中国农业大学),1978年12月加入中国共产党,是著名小麦育种专家、杨凌职业技术学院研究员。

怀揣“育种报国”的初心,赵瑜60多年潜心小麦育种,探索出了“小投入高命中率”小麦育种方法,先后培育出8个小麦品种,累计推广面积达8000多万亩,遍及黄淮麦区,实现农民增收48亿元。1978年获陕西省科学大会奖,并作为陕西省代表出席全国科学大会;2012年,被评为“陕西省创先争优优秀共产党员”,入围CCTV2012年度三农人物;2013年被评为“陕西省敬业奉献道德模范”;2015年被评为“陕西省优秀共产党员”。

情系三农扎沃土

赵瑜出生在甘肃省永登县西部山区农村,父老乡亲辛勤劳作却依然食不果腹、衣不蔽体的生活,在他幼小的心灵中刻下了深深的印记,也让他内心沉淀了浓浓的悯农之情。

高考后完全可以报清华北大的赵瑜,毅然以第一志愿考入北京农业大学。大学毕业后,门门功课优秀的他先后放弃留京和在陕西省农业厅机关工作的机会,主动请愿到地处陕西武功的陕西省农业学校(现杨凌职业技术学院,原陕西省农业学校)工作。

1965年春,30多里地外的扶风县豆村农场划归学校作教学试验用地。除了几间破烂不堪的土房和草棚,就是大片远离村庄的黄土地,吃水需用卡车从几公里外的县城运,照明全靠煤油灯。不少学生叫苦连天,赵瑜却找到了用武之地。在之后的半个多世纪,赵瑜始终以一名普通党员的坚定信仰、一名科技工作者的执着信念、一种育种兴农的朴素情怀,一直坚守在生活条件十分艰苦的豆村农场,呕心沥血、耗尽韶华,田间地头、孤灯相伴,以自己的执着坚守为黄淮区域农业强“芯”,为农民增收添“力”。

潜心研究育良种

“搞育种,需要付出太多的精力和心血。而且即使付出了很多,你仍然可能一无所获。但是如果不付出,那你就绝对一无所获。”正是基于这样的认识,赵瑜无数次的下地,无数次的观察记载,无数次的重复劳动,培育出“武农系列”四个品种:“武农132”1968年培育成功,抗寒、抗旱、抗病、早熟、丰产,亩产水平300-350公斤;“武农99”上世纪70年代培育成功,亩产水平400-500公斤,在吸浆虫发生年份仍能增产20%以上;“武农113”上世纪80年代培育成功,属大穗大粒高产品种;“武农148”上世纪90年代培育成功,优质、高产、多抗、广适,最高亩产达614.8公斤。

“甘肃永登是一片寒冷、干旱、贫瘠的土地,那里养育了我”,怀着对家乡的深深热爱、对改变家乡农村生活的深沉责任,2005年,赵瑜用了三年将“武农148”试验改种,每亩增产200公斤左右,结束了几千年来该地区只能种春小麦的历史。此后,他连续11年向乡亲们无偿提供“武农148”小麦原种3万多斤,并自费购买90万斤马铃薯良种在当地试种,使村民收入翻番,推动了全县马铃薯种植面积发展到30多万亩。

退而不休献余热

“品种好不好,农民最有发言权。”1996年退休后,赵瑜要求坚守在豆村农场,25年间,他培育的多个小麦品种中有4个通过审定。“武农986”越冬性好,秆硬抗倒,田间综合抗病性好,穗大粒多,亩产水平500-600公斤,2009年通过陕西省审定;“武农6号”矮秆抗倒,早熟、多抗、广适,2019年通过陕西省审定。“武农981”“武农988”大穗大粒优质高产品种,于2017年按照“特殊类型”品种,在黄淮麦区7个省进行了区域生产试验,这类试验是继袁隆平“抗盐碱特殊类型水稻品种试验”后全国第二例,2020年底通过国家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

如今已经86岁高龄的赵瑜,依然矢志不渝、勤耕不息,步履蹒跚在农场试验地,用自己对党、对事业、对人民的忠诚谱写着“麦田的守望者”的感人事迹。

大爱为农传精神

除了潜心研究,赵瑜在学生的成才、后辈的成长上也倾注了许多心血。对于每年到农场进行实践教学的师生,他无论多忙多累都要亲自招呼,带其到试验田里实地观察小麦生长发育规律,现场讲解小麦生长特点。对于从事小麦育种工作的青年教师,他毫无保留的悉心指导,其中副教授王稳江选育的小麦新品种“职院15”“职院171”于2020年通过省级审定。

赵瑜扎根基层、献身农业的精神,可概括为“五观”、“十种内涵”。“五观”即:赤诚追求的事业观,淡泊名利的舍得观,执着坚守的进退观,为理想甘愿寂寞的苦乐观,为社会倾注大爱的无私观;“十种内涵”即:以苦为乐、任劳任怨的敬业精神;坚守农场、扎根一线的实干精神;公而忘私、克己奉公的奉献精神;皓首穷年、献身理想的牺牲精神;精心育种、追求卓越的创新精神;十年一剑、钻研业务的探索精神;弃官从教、淡泊名利的慎独精神;退而不休、矢志不渝的奋斗精神;桃李满园、提携后辈的人梯精神;关心民众、致富乡里的公仆精神。学校将其进一步凝练为“照准目标,矢志不渝”,作为学校精神,号召全校师生深入学习践行。陕西省委教育工委、省教育厅和杨凌示范区党工委也先后作出《关于开展向赵瑜同志学习活动的决定》,号召全省教育系统干部师生、全区广大党员干部,深入学习赵瑜先进事迹,从中汲取奋进力量。

六十多年的育种路上,赵瑜始终不变的是他“尽力改变农民穷苦、农业落后”和“誓把中国人的饭碗牢牢端在自己手中”的大爱情怀和甘为孺子牛的奉献精神。矢志不渝、奋斗不息,大爱无疆、精神永存,赵瑜便是我们见贤思齐、值得敬重和学习的身边最好的先进典型和榜样。

来源:陕西文明网

编辑:牛姣

陕ICP备13005735号-1 农业科技报社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029-87031703 www.nkb.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