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05-24 19:06:16
昔日军营上校,如今乡村热血“兵支书”。在紫云自治县猫营镇黄鹤营村,就有这么一位:正团级、上校军衔,研究生学历,返乡自主择业,带领群众强产业、美村庄、兴文化,村子风生水起,村民拍手称赞。
他就是黄恒礼。2017年,从军近20年的黄恒礼放弃级别待遇,选择以自主择业的方式转业回到家乡紫云,创办电商公司,销售当地特色农产品。转业军人的身份,让黄恒礼颇受群众信赖,公司干得挺不错。
“无论身在军营还是扎根乡土,转换的是‘战场’,不变的是初心。但为人民服务的初心没变。”退役不褪色的黄恒礼信心满满回。
2020年4月,拥有多重身份的黄恒礼经安顺市退役军人事务局推荐,被紫云自治县委组织部安排担任黄鹤营村党支部书记。能人带动,依托当地优良的生态环境,黄鹤营村产业兴旺起来。
“种菌子,产蜂蜜;栽辣椒,种红米;多产业,见效益;可就业,不出门。”这是黄鹤营村当地村民自创的一段“三字经”,道出了黄鹤营的嬗变。
一桩桩新鲜事也在黄鹤营村上演:科技范儿越来越足,“数字化平台·平安乡村”将视频监控覆盖到村、组、户三级,村民配上健康监测手环,能准确监测体温、心率、血压等多种健康状况;打造特色民宿,美化自然院落,吸引游客体验民俗风情;河流、瀑布等“冷资源”变成旅游“热经济”。
黄恒礼带领黄鹤营从贫困到富裕的跨越,仅仅是安顺市众多兵支书参与乡村建设的一个缩影。近年来,贵州安顺市探索建立“平台引领、军地联育、政策激励、建功立业”工作机制,选拔优秀退役军人担任村党支部书记、村委会主任和“两委”成员,扎实推进“兵支书”队伍建设,推动退役军人投身脱贫攻坚、乡村振兴第一线。
今年4月,围绕在乡村振兴上开新局要求,安顺进一步深化拓展“兵支书”经验,充分发挥“兵支书”在产业兴旺上示范引领、在生态宜居上示范引领、在乡风文明上示范引领、在治理有效上示范引领、在生活富裕上示范引领“五个示范引领”作用,引导“兵支书”队伍在巩固脱贫成果、助推乡村全面振兴上持续发力。今年,全市拟创建14个“兵支书”示范引领乡(镇)、66个以上“兵支书”示范引领村。同时,围绕“对党忠诚、担当奉献、勇于作为、开拓创新”的标准,带动培养各行各业的“兵经理”“兵校长”“兵队长”等兵模范,将其纳入台账管理。通过先进事迹报告会等形式,结合“模范退役军人”“最美退役军人”等评选活动,大力宣传先进典型,不断激励更多退役军人投身乡村振兴新战场。
“作为一名退役军人,虽然脱下了军装,但不变的是对党的忠诚。现在,我这个‘兵支书’越干越想干,越干越起劲,在乡村振兴道路上,将持续做好产业振兴这篇文章,让乡亲们的生活越过越红火。”平坝区白云镇平元村“兵支书”肖正强说。
2016年,肖正强放弃多年苦心经营的生意,回到平元村担任党支部书记。在他的带领下,一支平均年龄只有38岁,能吃苦、能战斗的队伍组建了起来。全村39名退役军人成立了“老兵突击队”,宣传政策、对接产销、化解矛盾,全面提升村级治理能力和治理水平。2018年以来,村里不仅种植蔬菜、植绿色大米、引进企业发展苗圃,搞养殖。此外,为了改善村里的人居环境,肖正强带领村民装路灯、搞绿化,修缮老旧房屋,家家户户换上了“新门面”。
和肖正强一样,普定县白岩镇韭黄村“兵支书”杨守亮上任后,将韭黄村74名退役军人组织起来,组成战斗班组,实行“支部+合作社+村级公司+农户”模式,大力发展韭黄等产业。经过3年多的发展,韭黄村的1600多名建档立卡贫困群众全部脱贫,村民年人均收入近1.6万元,成为远近闻名的小康村。
如今,安顺市储备村级后备力量3621名,其中退役军人393名;换届后全市共有“兵支书”782人,其中村党组织书记249人占比24%,退役军人“两委”成员533人占比7.6%。“兵支书”在基层党建、脱贫攻坚、社会治理、乡村振兴等方面起到了很好的带动作用,发挥了“培养一人、带动一批、示范一片”的良好效应。
作者: 刘久锋
来源:农民日报·中国农网
编辑:王 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