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05-24 20:36:12
碧蔓凌霜卧软沙,年来处处食西瓜。5月中旬起,河南省上蔡县五龙镇的招牌名品“8424”西瓜开始陆续上市。走在五龙镇五龙村的道路上,空气中满是清甜的瓜香味,道路两旁,一栋栋鳞次栉比的大棚甚是壮观,大棚内生机勃勃,青翠碧绿的藤蔓间躺着圆溜溜的“翡翠”西瓜,让人垂涎欲滴。
5月20日,在五龙镇五龙村的绿亨种植家庭农场,瓜农王东方正带着工人忙着采摘、搬运、装车,瓜田里欢声笑语,大伙儿乐得合不拢嘴,一派丰收景象。无论是客商前来批发,还是到市场上零售,王东方从不主动跟人谈价钱,说得最多的都是“先尝尝”,说完开始挑瓜、切瓜、送到客人的手中,动作流畅、一气呵成,他一边催促顾客赶紧吃一口,解解渴,一边殷切的询问,“这瓜咋样,甜不甜?”
王东方今年种植西瓜、甜瓜一共40亩,共55个大棚,作为当地新晋的“西瓜销售户”,王东方略微有点不好意思。“种植好品种,把好品种种好,销量自然不会少!”,王东方带领记者参观自己的种植大棚,“不仅是我,咱们五龙镇的瓜农只选择受市场欢迎的、顾客喜欢的品种。‘8424’西瓜,皮薄、馅脆、甜度高,爽口多汁,吃起来甜蜜可口、回味甘甜,特别受顾客的青睐,还没上市时,就有顾客来下订单。”正因为选对了产品,“种植精准对应市场需求”,五龙镇的“8424”西瓜早已经被周边消费者乃至一线大城市的客户打上了优质瓜的“标签”,不仅比普通西瓜售价更高、更热销,而且客源更稳定。
“以前种西瓜难,是因为没技术、不懂管理,现在种植、管理都有成熟的技术体系,而且每年都会更新,多用点心就能掌握。”王东方告诉记者,自己以前在外务工,近两年萌生了回乡创业的想法,多方考虑之下,决定回乡搞西瓜种植。一开始自己也摸不着头脑,好在镇里有专业的技术指导,从搭建大棚到关键节点的技术指导,技术员指导的清清楚楚、明明白白。“我就是顺着技术员教的‘藤’,摸到了致富‘瓜’!”王东方边说边向记者展示最新的种植技术,他翻出一个西瓜的“身份牌”,“黄色的‘身份牌’是5月1日受的粉,白的‘身份牌’要比黄色的晚几天。还有红牌、黑牌,咱根据授粉时间来推算瓜的成熟期,再确定采摘的时间,确保刚采下的瓜熟的刚刚好!”
据了解,王东方今年的头茬西瓜亩产高达2000多公斤,“按照市场价格,一公斤可以卖到6块多钱,今年又是一个丰收年。”皮肤黑红的瓜农王东方,一聊到丰收,忍不住嘴角上扬,露出洁白的牙齿。
如今五龙镇已经成为名副其实的“明星瓜”种植基地,全镇有近4000亩地的瓜地(包括小甜瓜),瓜农100余户,亩产2000公斤左右,亩产利润超过7000元。
“五龙镇的西瓜、甜瓜能成为‘明星瓜’,一方面是咱们镇的特色种植‘走对了路’,早在2009年,五龙镇就制定了‘优质优价’的特色种植农业的发展战略,从安徽阜南引进了果蔬大棚特色种植业,多年来一直坚持‘政府指导、农民参与、市场带动、专业运作’的发展运行模式。另一方面咱们因地种植,五龙镇的土壤发黑,其中的营养成分很高,在黑土上种植瓜果类的特色农产品不仅产量高,而且甜度更高。”五龙镇党委书记乔鹏告诉记者,“早在2年前,我们曾邀请省农科院的专家,来为‘8424’西瓜和甜瓜作甜度测试,同等条件下,在五龙镇种植的‘8424’西瓜和甜瓜产量分别增加13.8%、20.8%,含糖量分别提高20.4%、18.2%。按照现在的种植模式和管理,产量和甜度应该会再上一个台阶。”
“最早的时候,五龙镇种植的西瓜只有100亩左右,品种多为本地品种,既没有形成规模,有没有成熟、科学的种植管理体系。”乔鹏介绍,近些年来,五龙镇与河南省农技专家保持紧密联系,多次邀请专家们实地考察、指导,结合五龙镇的土壤特质、天气等,为农户制定一整套的技术支持,并在生产关键期组织技术培训、发放技术资料,现如今,种植户用上了多层覆盖、肥水一体化、生物有机肥应用、病虫害绿色防控等一系列关键配套技术,产品质量稳定,产量连年攀升。
“现在,全县就数咱五龙镇的大棚最多,目前已形成西李、老李、曾楼3个大型基地,并以此为中心向全镇辐射。”乔鹏指着成片的大棚告诉记者,“一亩地一个大棚,建造成本为6000多元,农户投资小、上手快,仅春季种植西瓜、甜瓜,亩利润超过7000元,很快就回本了!再加上有成熟的技术体系做支撑,现如今越来越多的农户不愿意外出打工,通过快速复制这种科学种植模式,走上了致富路。”
作者:白贺阳 王帅杰
来源:农民日报·中国农网
编辑:王 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