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05-25 10:53:00
青山绿水出好茶。《那年花开月正圆》火了泾阳茯茶,但是泾阳不产茶却鲜为人知。泾阳茯茶的主要原料来源于陕南汉中、安康和商洛,而且这些地方所产之茶,品质和口感并不逊色。
一片叶子如何激活一方产业?如何蹚出乡村振兴大路径?近日,农业科技报社“助力乡村振兴 聚焦产业发展全媒体百县行”采访团一行,来到了泾阳茯茶的“大后方”,走进陕南首家黑毛茶产业扶贫示范基地一探究竟。
▲周奇琴(左)
远处的青山,近处的茶园,头顶的蓝天,在葳蕤的阳光下格外美丽。记者在陕西省汉中市南郑区法镇沙坝村看到,当地的一家企业独辟蹊径,从茶农手中收购老百姓不常喝的“大叶子”茶,然后加工成为泾阳茯茶的原料售出,走出一条资源产业化循环利用之路。这家企业,将茶叶“吃干榨尽”的加工利用水平令人叹服。
一片叶子兴一业
众所周知,在茶农生产过程中只采摘嫩芽进行茶叶加工,剩余的老茶叶就成为了“废茶”,造成资源浪费。
汉中云丈山黑茶有限公司在把茶叶“吃干榨尽”方面先行先试,收购鲜叶只需要进行简单的初加工处理,就可以卖给泾阳的一些茯茶厂,成为制作茯茶的原材料。而剪掉的枝叶还田后,还是改良土壤的好肥料,真正做到物尽其用。同时,破解了多年来“春茶一季、夏秋不采”的难题,形成茶产业“自然资源-产品-资源再生利用”的循环经济产业体系。
▲一杯茶见绿水青山
“2017年8月,我们在法镇沙坝村流转土地86亩,投资660万元建成了陕南第一家黑毛茶产业扶贫示范基地。其中,企业投资460万元,沙坝村股份经济合作社注入扶贫资金200万元。”据汉中云丈山黑茶有限公司总经理周奇琴介绍,
黑毛茶厂建成后,让茶叶的采摘期延长了一百天(5-9月),茶农每亩增收两千元以上。
在汉中云丈山黑茶有限公司生产车间带班的陈永才师傅,为记者算了一笔账:企业年产干茶60万斤,年产值1200万元。单日收购鲜叶可达2万斤,日产干茶5000斤。每年5-9月底,收购鲜叶240万斤,每斤鲜叶收购均价3元,每年支付茶农鲜叶款720万元。近四年来,带动茶农直接增收2880万元。可以说,一片叶子托起了一个产业。
接续奋斗促振兴
周奇琴自豪地告诉记者,她计划再投资500万元,研发南郑茯茶,建成一条标准化茯茶生产线。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
据南郑区法镇党委书记张汉平介绍,汉中市委书记钟洪江在调研法镇时指出,“小茶叶已成为群众致富的大产业,要把生态美、茶园美,转化为产业强、经济强,实现文化、生态、富民共融共生。”
最是茶香能致远,法镇要让茶乡更具“茶香”。法镇坚持产业提效、文化提神、生态提质,着力打造‘产业旺、生态美、乡风淳、百姓富’的茶韵小镇。
▲采访团一行走进陕南首家黑毛茶产业扶贫示范基地
一杯茶见绿水青山。记者进一步了解到,带贫方式有四种:一是土地流转,企业流转37户86亩土地,每亩土地流转费600元;二是收购鲜叶,黑毛茶厂建成后破解了“春茶采摘一季,夏秋茶综合利用难”的问题,直接辐射带动南郑区法镇、牟家坝镇、红庙镇等茶区农户夏秋季鲜叶产销问题;三是务工就业,吸纳带动沙坝村2个易地搬迁集中安置点28人进厂务工,每人每年可增收8000元,真正实现了“在家门口就能就业增收”;四是入股分红,为壮大村集体经济,企业每年给村股份经济合作社保底分红16万元,在企业经营效益好的情况下每年再追加2万元分红。可以这么说,黑毛茶产业扶贫示范基地正在树立一个标杆,因为他们已经走在了自己的“沙坝村模式1.0”跑道上。
不负绿水青山,方得金山银山。生态优势转换为经济优势,黑毛茶产业扶贫示范基地,是南郑倾力走出“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发展路子的一个生动实践。
行走在天汉大地,沉醉在秦巴山巅的茶香中,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生态画卷徐徐展开,铺就出一条既有“含金量”又有“含绿量”的发展路径,这也是南郑发展新路。
全媒体记者 康军 闫瑜涛 视频 曹阳
编辑:牛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