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新闻信息许可证:61120180013

一头牛“链”就乡村振兴新路子

2022-05-25 17:55:00   

微信图片_20220526154013

日前,农业科技报社“助力乡村振兴 聚焦产业发展全媒体百县行”采访团一行,来到了陕西省汉中市南郑区新集镇一处坐落在山坡上的肉牛养殖基地。在山路上步行的记者,老远便听见了一阵阵响亮的哞哞声,槽内一头头高大健硕的犍牛用自己的“语言”与来人打招呼……

该肉牛养殖基地的“大当家”周顺军,走出一条种养循环,链式发展的“牛路子”,是远近闻名的“牛人”。

命运多舛屡受挫

“大家都叫‘牛人’,我就是个养牛的人,哈哈哈。养牛是个埋汰活、苦差事,一般人不愿意干。你看我一身臭一脚泥,就是刚去铲牛粪了,这些年受伤挂彩也是常有的事。不过,这都不算啥……”见到记者,老周打开了话匣子。

老周养牛可以说是半道出家。前些年,他一直漂泊在外,干过瓦工、包过工程,还跑到山西临汾跟人搭伙去卖凉皮,勉强维持一家开销。当时,上有双老,下有儿女,妻子也因做生意,起早摸黑积劳成疾。2009年因女儿上学,他不得不拖儿带母整体搬迁回老家南郑新集。

后来,随着女儿、儿子都相继考上了大学,他家也因学致贫,在2013年底被评为建档立卡贫困户。

“都说‘救急不救穷’。政策接济只能是一时,关键还是要靠自己努力。我四十来岁的人了,总不能让娃们把这个贫困户名字一直背下去,使他们在同学面前抬不起头!”贫困户这顶“穷帽子”,让要强的老周坐立难安。

然而,仅靠三四亩地种粮来致富比较难。

“原先在外打工时,我了解到一些农户养牛的收入还可以,就下决心开一个家庭农场。”老周告诉记者,思虑再三后,他决定转包村上废弃的林杨,搞一个家庭农场。

图片9

周顺军肉牛养殖基地

不等不靠谋出路

万事开头难。通过找亲戚、跑银行,老周使出“牛力”筹措资金13万多元,办起了逸和缘家庭农场。新集镇龙王村村支书李银福调侃,“别看老周现在红得发紫!当初,他让我找个喂牛的饲养员,为这档子事情腿都快跑断了,找到后人家干几天就走人了……”

老周笑着自嘲,“靠山山会倒,靠人人会跑。没有人来搞我就自己干!以前没养过牛,心里多少还有些犯嘀咕。”他开着三轮车满沟沟岔岔地跑去采收苕蔓、萝卜缨、作物秸秆。有一次收牛草时,途经龙王沟抽水站,他开车从七八米高的坡上掉下去,腿上缝了17针。现在挽起裤管,腿上的疤痕依然很明显。

为掌握防疫技术,老周不仅去规模大的养殖场拜师学艺,还自学考取大专文凭,成为一名职业农民。这些年来,不仅自己养的牛从未闹过疫病,他还义务出诊,成为四邻八乡的“赤脚兽医”。

由于能吃苦耐劳,老周的养牛数量连年增长,现已发展到了100多头,实现自繁自养。光每年把养大的小牛犊卖出去,就是一笔不菲的收入。摘掉“穷帽子”,他还通过入股、代养等形式,带动周边55户群众稳定增收,成了远近闻名的“牛人”。

回馈乡梓共致富

在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刘德敏等专家的技术支持和村上互助合作社的资金支持下,老周又承包了120亩地,铆足了“牛劲”建起12个现代化大棚,每年3月至7月为陕西金棚种业有限公司等种子企业育苗制种,7月至次年3月种植蔬菜。如今,就连那些原来让他头疼的牛粪,也变成了制种和蔬菜不可或缺的有机肥料。种养结合,让产业“牛”起来,形成了一条绿色循环的现代农业发展体系,他自己也成长为一名高级职业农民。

图片10

周顺军在西红柿育种大棚里授粉

随着周顺军事业版图的扩张,他全年带动周边群众近200人次,廖大婶就是其中的受益者。

“在这边大棚务工,让我既能照顾孩子,还能在家门口就业,生活得到了极大改善。”新集镇的廖大婶告诉记者,她家以前经济困难,丈夫常年在外务工,自己在家照顾两个孩子没有分文收入,日子过得非常艰难。三年前,她来到老周的育苗基地务工,见她能吃苦耐劳,老周便把育苗和打药的技术教给她,每月给她开2700元的工资。

图片11

“一步步走到今日,政府、乡里、亲友都给了我莫大的帮助。我现在琢磨的,是如何帮助其他和我一样找不到挣钱门路的乡亲们也发展起来。下一步,我要利用自己学到的制种技术,发动本村的乡亲们搞订单制种。我负责回收和销路,逐渐形成规模,让大家跟着自己一起发家致富。”言语间,回乡发展淘到第一桶金的老周规划着未来。

全媒体记者  康军  闫瑜涛

编辑:牛姣

陕ICP备13005735号-1 农业科技报社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029-87031703 www.nkb.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