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05-30 11:43:00
5月27日,在全国科技活动周之际,由中国农学会杂粮分会、中国科学技术协会科技工作者之家、中国作物学会栽培专业委员会、中国作物学会粟类专业委员会主办,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承办的“国际青年科学家沙龙暨研究生‘稷星’论坛”学术报告顺利举办。交流会采取线上线下相结合的形式,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博士生袁雨豪、李境、田礼欣做了杂粮专题报告。
袁雨豪博士作了题为《盐胁迫下糜子的生理响应及适应机制研究》的专题报告,在报告中详细介绍了从芽期、苗期到全生育期,从根系到叶片、从表型到机制,从宏观到微观,多层次、多角度的解析了糜子对盐胁迫的响应机制,阐明了糜子对盐胁迫的适应机制,揭示了盐胁迫解除对糜子生长恢复的调控机制,并探讨了特异型菌群协同提高糜子耐盐性,与会场的研究生们就共同关注的焦点问题进行探讨和交流。
▲袁雨豪博士作报告
李境博士作了题为《苦荞调控粒宽候选基因的挖掘》的专题报告,他从苦荞药食同源,具有生育期短、耐瘠薄、适应性广等特点,在农业生产中有着特殊的地位。然而与大宗作物相比,苦荞的研究基础薄弱,且产量水平较低,严重制约了苦荞产业的发展,培育高产优质新品种是苦荞育种的长期目标。籽粒大小是影响苦荞产量的一个重要因素,由其三维结构决定(粒长、粒宽和粒厚)。以200份表型变异丰富、有代表性的苦荞地方品种为试验材料,多环境考察表型性状,开发标记,通过全基因组关联分析鉴定与目标性状显著关联的位点,挖掘相应调控基因,以期为培育高产、优质苦荞新品种提供理论基础。
▲李境博士作报告
田礼欣博士作了题为《Deciphering the Distinct Mechanisms Shaping the Broomcorn Millet Rhizosphere Microbial Communities of Northern China》的专题报告,糜子是我国北方传统的耐瘠薄小杂粮作物,糜子的产业发展对我国北方干旱和半干旱地区农业生产调整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本研究从中国北方糜子主产区的12个糜子田块中选择了根际样品,并使用扩增子测序研究了糜子根际细菌和真菌β-多样性的生物地理模式和驱动因素,以及它们在糜子中的共发生模式。
▲田礼欣博士作报告
本次会议营造了 “讲科学、爱科学、学科学、用科学”的良好氛围,促进了青年学者的交流合作,广泛宣传了杂粮科技创新成果。(冯佰利)
编辑:牛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