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新闻信息许可证:61120180013

榆林市定边县沙场村:小香瓜大产业 沙地种出“致富果”

2022-06-02 09:38:00   

微信图片_20220526154013

一只只小小的香瓜如何能从沙窝窝里生长而出,以脆、甜、香的美誉走遍西北,助力一个村落脱贫致富,带动一个产业的发展与壮大?5月23日,《农业科技报》“助力乡村振兴 聚焦产业发展全媒体百县行”采访团一行,来到陕西省榆林市定边县红柳沟镇沙场村探寻小小香瓜带动群众脱贫致富,引领产业发展,香飘全国的秘诀。

因地制宜 小香瓜开启振兴之路

陕西省榆林市定边县红柳沟镇沙场村位于定边县西南部,地处沙窝腹地,常年遭受风沙侵袭,土地盐碱化严重,农业基础薄弱,是典型的雨养农业,多年来村民依靠传统种植业广种薄收,经济发展滞后,2013年被定为贫困村。“沙场村听名称就知道,村中的土地沙化严重,种植作物要靠天吃饭,有时候风沙大,春季田中种植的作物就会被大风连根刮起,损失惨重。”现年72岁的沙场村村民魏帮清说起以前的情况仍不免唏嘘。

“春季光投入,秋季无产出”便是当地百姓年复一年在“沙中刨食”的真实写照。

图片1

2014年红柳沟镇党委、政府及沙场村“两委”班子为使村民早日脱贫,摆脱地域条件限制,助力脱贫攻坚及乡村振兴,组织村干部、党员及群众代表赴各县区学习先进产业的思路和做法。经过不断的考察、调研与反复的协商后,红柳沟镇党委、政府及沙场村党支部决定在该村光照及水源条件较好的地块,结合村民常年种植瓜果的特点,以村中“两委”班子成员、党员及村民代表为主,带头发展设施农业种植产业,率先在村中建立起20座拱棚,种植香瓜及蔬菜,开启了带领全村群众因地制宜的脱贫攻坚之路。

“除了政府的补贴外,自己还要投入数千元,相当于家中几口人的年收入。刚开始的时候,村中不少群众处于观望状态。于是我们决定让沙场村建立一只以党员干部为主,群众代表为辅的攻坚带头队伍,率先做出示范,然后再逐步带动村中群众加入到拱棚香瓜、蔬菜的种植队伍当中,走出发展产业,摆脱贫困,迈向乡村振兴的道路。”红柳沟镇党委书记王学瑞边回忆边介绍道。

图片2

红柳沟镇党委书记王学瑞介绍沙场村产业情况

初见效益 小香瓜成为致富产业

2014年当攻坚带头队伍种出的香瓜以脆、甜、香等特点深受消费者的喜爱,每棚纯利润达到1万元时,观望的村民终于“坐不住”了。于是,镇党委、政府及村党支部商议后决定继续扩大种植规模,成立禾荣种养殖合作社,吸引村中其余农户参与,包含17户贫困户。同时,还帮助贫困户发放小额贴息贷款助力产业发展,多次聘请农技专家指导,通过科学种植,每棚实现了一年两收,单棚年均纯利润达11000余元。

“一座拱棚7分地,投资7000元,每年可产出香瓜3000斤,收入1万余元。香瓜结束后继续种植辣椒,卖辣椒的收入便可包住每年的投入及人工成本,所以每棚的纯收入可以达到1万多元。”村民魏帮清给记者算了一笔账。魏帮清自2016年开始便参与到拱棚种植的产业中来,如今已拥有11座拱棚,家中年收入仅靠种植拱棚便达到11万元以上,成为沙场村拱棚种植产业诸多受益者之一。

图片3

魏帮清展示刚采摘的香瓜

沙场村原主任李树鹄是最早建立拱棚,发展设施农业种植的带头人之一。“我现在有拱棚47座,每年的产出香瓜主要销往兰州、西安、北京、上海等地的高端超市,供不应求。”李树鹄一边过称一边对记者说道。

图片4

李树鹄正在记录香瓜称量的重量

“以前我家主要在露天种植哈密瓜,后来也开始种植拱棚香瓜。露天种植哈密瓜的收益根本没法跟香瓜比。经过多年的发展,我家目前已有11座拱棚,仅靠我和丈夫两个人便足以完成每个棚中的工作,1座拱棚每年种植香瓜和辣椒的毛收入在1.5万元以上。种植拱棚不但使我们家摆脱了贫困,还能不用跑去外地打工,在家就能照顾到老人和孩子,现在的日子真是好过多了,也有盼头了。”正在路边售卖香瓜的46岁沙场村村民罗银香高兴地对记者说道。

图片5

罗银香在在路边售卖香瓜

企业入驻  共同演奏乡村振兴曲

尽管沙场村通过发展拱棚种植产业顺利实现了脱贫,但产业过于单一,受外界因素影响太大,极易发生返贫等问题。

为了防止这些问题的发生,红柳沟镇党委、政府及沙场村支部经过多次邀请专家调研、协商与指导,决定在继续发展拱棚种植产业的同时发展生猪养殖产业及利用该村的自然环境及历史文化资源发展乡村旅游产业,壮大和补齐该村集体经济的抗风险能力。

图片6

采购香瓜的客商正在装车

“沙场村党支部通过流转土地300亩,引进了陕西秦宝牧业公司,建成五万头养猪场一处,20年期间可实现土地租金收入30万元,且每年养猪场的粪肥无偿提供给全村农户使用,有效提升了农户产业发展意愿和农产品质量;通过实地勘察和协调资金及技术支持,平整出500亩土地用于种植葡萄,后期经济效益将逐步凸显;将村民闲置的田地、林地和村集体土地整合改造,对外承包,2020年获得了14万元的集体收益;多方努力筹措资金250万元,建设村级生猪育肥基地,该项目已于2021年底建成投用,生产运行后每年可增收30万元。下一步,沙场村还将计划投资150万元,充分利用近几年“芝麻蜜”香瓜产业积攒起来的人气,大力发展乡村旅游产业,力争打造“吃香瓜、赏桃花、游沙河”的网红打卡基地,为集体经济再增加一份收入。”红柳沟镇党委书记王学瑞告诉记者。

图片7

魏帮清正在拱棚中采摘香瓜

近年来,沙场村通过不断的探索和尝试,在红柳沟镇党委、政府及村支部的带领下,坚持支部引领、因地制宜,找准突破口,截止2021年底,全村拱棚种植户达到84户,建起拱棚1130座,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18768元,成为自脱贫攻坚以来,红柳沟镇实现产业兴、乡村美、百姓富的典型村落之一。

图片8

沙场精神

一只小小的香瓜,在西北风沙漫天的沙窝窝里,通过红柳沟镇党委、政府及沙场村支部的正确引领下,成就了一条帮助村民脱贫致富,助力乡村振兴的大产业,将“敢干、实干、苦干、巧干”的沙场精神发挥到了极致。

全媒体记者  张慧  胡海飞  视频  苏洪照

编辑:牛姣

陕ICP备13005735号-1 农业科技报社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029-87031703 www.nkb.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