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06-06 14:20:00
“汉中藤编”是陕西省传统非遗技艺之一,2021 年列入第五批国家非遗。藤编这一地方特产不仅是很好的生活用具,还是重要的生产工具,在古代甚至是优良的军用品,藤甲、藤桥层出不穷。“汉中藤编”更是已有一千余年的历史,旧时藤编主要以藤椅、藤篓、藤包为主,自产自销自用。新中国成立之后,汉中藤编业得以快速发展并颇具规模,上世纪70年代,产品便已远销英、美、日等国。
出生于陕西省汉中市南郑区黄官镇水井村这个有着“陕西藤编之乡”美誉之地的陈良顺,15岁便随父学艺,高中毕业后开始从事藤编制作,24岁走出家乡为藤编寻找市场,36岁在家乡注册企业,43岁成为“汉中藤编技艺”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46岁帮扶3个自然村112户贫困家庭脱贫。2020年,陈良顺创办的企业迎来新一轮扩建发展,他带领1000多户村民,通过建立藤编合作社等形式,建立起产业致富基地。
为改变藤编产品单一的样式、开发新产品,多年来,陈良顺多次往返云南、广东、江西、四川、贵州等地学习。产品有了,销售难问题又摆在了面前,“路是一步步走出来的,办法总比困难多,”陈良顺说。于是,他整合资源,形成规模化和集群化发展模式,邀请专业技术人员为前来务工的农户培训,产品质量大幅提升。2007年,陈良顺注册良顺藤编发展有限公司(简称“良顺藤编”),开启了企业化管理运营之路,藤编产品也被推向了更广阔的市场。
良顺藤编作为一家专门从事传统藤编手工艺品开发的企业,积极响应助农号召,免费为村民提供技术培训,提供原材料、骨架及生产工具,生产成品统一回收销售,农户不用承担任何风险,就能在家挣到钱。公司先后被陕西省文化厅评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生产性保护“示范基地”和文化助力扶贫示范单位。
“我家有两个孩子,公公婆婆患病,以前还是村上的贫困户。去年来这边做藤编,在这里打工的好处主要是时间自由,在家门口就能把钱挣。”南郑区黄官镇高石坎村村民唐秀梅坦言,自己对现在的生活已经很满足了,时间自由离家近为她带来了很多便利,一年多的学习摸索让她对这项技艺更加熟练,也有了颇多感受,“这么好的手艺活,愿意学习的人却越来越少,确实有些遗憾,我想着在家没事的时候,也会给孩子教一教,也算是一种传承吧。”
“藤编没有啥可以取巧的地方,就是耐着性子,一步步来,所以也是一个吃苦的活。像我手中这种大一点的靠背藤椅,手快的大概需要一天半,慢的话要两天多。”来自黄官镇水井村的侯云芳从事藤编已经30余年,算是这里的“老人手”,家中老少也已没有多少负担,每月2000余元的收入,也让他们的生活质量有了更好的保障。
经过不懈努力,如今的良顺藤编产品分为家具、装饰、旅游工艺品三大系列,研发新产品100多款,其中创新获奖产品2类,申请专利25项。按照“公司+合作社+农户+电商平台”的模式生产经营,现有员工168人,(其中残疾劳动力为38人,退伍军人及家属14人),带动农户865户。截止2021年,共生产各种手工制品28万件,销售总额产值5500余万元。其中线上销售额达2000余万元。
巧手编万物,藤条富千家。近年来,汉中市南郑区把培植特色产业作为增加农民收入的重要抓手,按照一主多副支撑、一业多途发展的产业发展方式,倾斜建设力度,优化产业结构,带活发展格局,壮大产业集群,实现了农民增收、产业增效。藤编这门“老手艺”在如今的黄官镇,将把非遗与旅游、研学等结合,走出一条独具匠心的特色产业融合发展之路。
全媒体记者 康军 冯玉龙 视频 曹阳
编辑:牛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