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06-07 21:33:00
“头雁”起飞,榆阳先行。6月7日,榆阳区首期乡村产业振兴带头人“头雁”培训班在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开班。这标志着该区“头雁”项目正式落地实施,进入实质性培育阶段。
从今年起,农业农村部、财政部启动实施乡村产业振兴带头人培育“头雁”项目,并于3月17日印发了实施方案。该项目原则上每年为每个县(市)培育10 名“头雁”,全国每年培育约2万名,力争用5年时间培育一支10万人规模的“头雁”队伍,带动全国500万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形成“雁阵”。
一个关于乡村产业振兴的“头雁”项目,从中央到地方正在紧锣密鼓地推进,而榆阳区在陕西率先实施此项目。
从“敢闯敢试”到“先行示范”,要“一马当先”更要“万马奔腾”,“榆阳经验”在高质量发展中率先闯出新路子。
内外兼修,培育先行
自该项目实施以来,榆阳区高度重视、积极行动,计划利用3年时间,培育100个“头雁”,并确定西北农林科技大学为培育机构,对全区乡村产业振兴带头人开展为期1年的定制化、体验式、孵化型培育,夯实乡村振兴人才基础,推动农业高质量发展。在首期培训班开班前,榆阳区与西农大深入合作、做足准备,以真抓实干打好“摸底考试”第一仗。
4月21日,双方召开“头雁”项目座谈会,拉开了该区贯彻落实国家“头雁”项目的序幕;5月17日,西农大又组织专家赴榆阳区实地调研“头雁”项目,对培训对象进行“摸底考试”。
在为期7天的培训中,西农大将采用“专题讲授、现场教学、案例教学、结构化研讨、分组研讨、经验分享、头雁论坛、实地访学、体验式”等学习形式,集中教授“头雁”须学习掌握的政治理论、涉农政策法规、生产经营理念知识及种养、加工、品牌、销售、宣传等农业生产各环节基础理论知识和技能技术。
据了解,集中培训为培育“头雁”的第一阶段,分两次进行,第二次还要集中学习8天;第二阶段为线上学习、岗位实践学习;第三阶段为专家送教学习。每名“头雁”均配有“双导师”,即一名专业理论导师和一名实践导师帮扶指导。
农业,国之命脉;农业兴,则百业稳。参加此次培训的首批“头雁”共有47名,包括农民专业合作社理事长、家庭农场主、农村集体经济组织负责人、社会化服务组织负责人、市县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负责人、种养大户等,均为榆阳区乡村产业振兴的佼佼者,经过层层筛选、精选而出。
一幅内外兼修、培育先行,加快率先发展的时代画卷,正在万众一心挥毫泼墨间渐成风景。
风成于上,俗化于下
风成于上,俗化于下。“头雁效应”显然不仅是一只“头雁”发挥作用,需要群雁积极响应,团结合作。
榆阳区众火创业基地负责人李建昕的发言就很有代表性。“从我自身经历来讲,就是国家人才扶持政策的参与者和受益者。2020年在榆阳区人社局和有关部门支持下成立了榆阳区创业孵化基地,现累计孵化企业100多家,带动就业者上千人,其中就有很多从事乡村振兴相关产业的创业者。通过此次学习,我希望可以掌握更多关于乡村振兴产业链从技术到产品、销售到运输等方面的知识,从而孵化吸纳更多的乡村振兴创业者,培育更多‘头雁’项目。此外,我将加强与其他行业‘头雁’的合作交流,整合共享优势资源,以电商平台、应用小程序等拓展销售渠道,延长产业链条,推进乡村产业基础高级化和产业链现代化,打通乡村振兴项目产业链的‘任督二脉’。”
榆阳区思路农机合作社理事长、榆阳区耀国家庭农场主思耀国在发言中也表示,这次培训为提供了一次难得的学习知识、增长见识的机会,搭建了一个相互交流、共同提高的平台,他将抓住这次难得的机遇,努力向西农大各位教授专家学习,将学习到的新理念、新技术、新模式,深入挖掘各自合作社、农牧场、加工厂的潜力,吸引更多的农户加入,将经验分享给更多农民,带动大家共同增收致富,起到引领一方、带动一片的目的。真正的把自己打造成为一名名副其实的乡村振兴“领头雁”。
百舸争流,千帆竞发
乡村振兴,产业是基础,人才是关键。榆阳区委书记李忠宏表示,他们将加强与西农大的合作,形成建制模式,推动全区乡村振兴取得新成效。希望在西农大的“智库”“外脑”支撑下,榆阳能够培育出一批乡村产业振兴的“领头雁”,为全区高质量发展作出更大贡献。
百舸争流,千帆竞发。乡村振兴的蓝图已经绘就,施展才干的舞台无比广阔,作为新时代推动乡村振兴的“头雁”,在实现乡村全面振兴的赛道上奋勇争先,以“头雁”之才之勇之智引领带动全区农业农村高质量发展。同时,为全国乡村振兴人才培育,提供可借鉴、可复制、可参考的“榆阳经验”,持续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应是此次培训的“终极目标”。
“头雁”起飞,榆阳先行。且听一曲大风歌!
全媒体记者 王 婕 闫瑜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