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新闻信息许可证:61120180013

毛乌素沙漠南缘的“绿色长城”

2022-06-17 17:13:00   

六月的塞北,处处绿意盎然。陕西省靖边县红墩界镇的樱桃园内,一片郁郁葱葱,沐浴着仲夏的阳光,一颗颗红宝石般的樱桃缀满枝头。加上路边笔直的胡杨和姿态苍遒有力的老柳树,让人很难相信这里曾是一片荒无人烟、漫天风沙的沙地。“千年沙漠”变“今日绿野”,是对这里变化的生动描述。

然而,每一抹绿色背后,都有一个奋斗故事。在靖边,一场精彩的转型蝶变,正在悄然酝酿。“樱桃治沙”的“靖边模式”,更是在黄沙当中写下了点沙成金的壮丽篇章。

点沙成金

“这里,就是毛乌素沙漠南缘。要知道在治沙之前,风刮起来,卷着黄沙,遮天蔽日,屋外的人看不见路,屋里的人也要点灯才能看见东西。原本只想不再受风沙的苦,没想到,如今不仅止住了沙子,还从沙里刨出了金子。”红墩界镇尔德井村万丰泉小组樱桃种植户周子高,今年已经80岁了,身体还很硬朗,常年忙碌在樱桃园。他的脸上阳光遍洒,溢满了幸福。

图片15

▲毛乌素沙漠南缘,靖边县红墩界镇尔德井村周子高樱桃园

“现在一斤卖30,去年是这个价,今年也一样,产量却比去年翻了一倍还多。今年的大樱桃又大又甜,开园后每天能收入2000左右。现在,是90后孙女和孙女婿帮着我干活。年轻人思路活、点子多,他们对网络宣传销售也很在行。”见到记者,老爷子周子高兴奋地聊起了自己的“樱桃致富经”。

2015年春,“闲不住”的周子高和老伴种植了20亩樱桃树,经过几年的摸爬滚打,老人家的樱桃种植事业渐渐步入正轨,主栽品种是艳阳、美早、红灯。2019年进入初果期,目前正值盛果期。去年产了约1.3万斤樱桃,一下子就为老两口带来31万元的收入。

“要想沙窝富,就栽樱桃树。”尔德井村华家坬小组樱桃种植户郭长平告诉记者,他一直给樱桃树上的是腐熟的有机肥,去年产了两万多斤大樱桃,收入约18万元。“我家的大樱桃品种好,红如玛瑙,黄如凝脂,颗粒还大,吃起来可口,欢迎广大游客来摘樱桃!”郭长平表示,他会为游客提供优质的服务,让游客满意。今后,他将继续向专家学习交流种植技术,打造本地优质的大樱桃品牌,让日子过得像大樱桃一样红火。

火红的事业

周子高、郭长平的“小确幸”,是“樱桃治沙”的缩影和范本。

“樱桃的扶贫效益非常好,我们也逐渐在其他地区推广种植。”日前,在陕西靖边召开的2022樱桃产业国家创新联盟年会暨靖边县樱桃产业发展研讨会上,北京市林业果树研究院研究员、中国园艺学会樱桃分会理事长、国际园艺学会樱桃工作组主席张开春表示,这些年,樱桃产业国家创新联盟理事会理事长、陕西省现代樱桃产业技术体系首席专家蔡宇良,先后指导了新疆、西藏、青海、甘肃等很多地方的樱桃种植,甚至用长达7年的时间在毛乌素沙漠培育了5000多亩樱桃,以樱桃治沙,在毛乌素沙漠南缘筑起“绿色长城”。

图片16

▲靖边县园艺技术推广中心主任李建宏向观摩人员介绍靖边县樱桃产业发展情况

生态治理,道阻且长,行则将至。前不久,蔡宇良来到了位于靖边县席麻湾镇大沟村木瓜树洼组的靖边县东茂家庭农场,查看“樱桃治沙”的效果。他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这里属于靖边县中部山区,看到‘樱桃治沙’已经初见成效,我们的信心更足了。接下来,我们要把乡村振兴和‘樱桃治沙’结合起来,把大樱桃这份火红的事业干好,让‘沙窝窝’成为群众致富的‘金钵钵’!”

全媒体记者 燕军锋 闫瑜涛

编辑:牛姣

陕ICP备13005735号-1 农业科技报社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029-87031703 www.nkb.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