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06-25 16:10:47
6月14日午夜时分,河北保定清苑区南王庄村一片夏夜的静谧。王智一家四口早已酣睡入梦。庄稼地里,滚圆饱满的西瓜静待成熟,再有三五天就瓜熟蒂落了。设施大棚西瓜错峰上市,收获早,这两天刚忙完收获,紧接着就该忙收获露天种植的西瓜了。两份收成都到手,今年这半年才算不白忙活。
然而,谁也没想到,就要稳稳到手的西瓜被半夜一场突降的暴雨冰雹彻底击碎。冰雹噼里啪啦打在玻璃上、房顶上的声音,一下子把人们都惊醒了。王智一家也被吵醒。冰雹仅仅持续了十来分钟,然而“杀伤力”够足了。
雹灾过后,南王庄村的瓜田里一篇狼藉。
“派车来买点瓜吧”
不等暴雨停下来,冰雹一停,王智就冲进雨里奔向瓜田,村道上暴雨积水成河,瓜田里也如一片汪洋,仔细查看了一片西瓜后,王智心凉了大截:严重的整片整片瓜被砸裂,即便没裂开的,表皮也被砸个坑坑洼洼,没法卖了……
瓜农们受灾的情况大抵如此。南王庄村的上万亩瓜田,除去已经收获的大棚瓜,露天瓜都受了灾。西瓜是清苑区农业的一张响当当的名片,也是富裕农民的支柱产业,全区种植西瓜15万亩,其中设施大棚瓜8万亩,露天种植瓜7万亩。南王庄瓜果蔬菜合作社负责人李素环告诉记者,这次雹灾刚好发生在设施大棚瓜刚收完,露天瓜就要收获的节点,数万亩露天种植西瓜都遭了灾。
当天夜里,瓜农们整夜无眠。6月15日一早,李素环发了一条朋友圈,向各界人士求助:“帮帮瓜农吧!南王庄、全昆、北河庄、吕家屯、西王庄、南北宋村、南河庄一带,派车来买点瓜吧!”很快,清苑西瓜受灾的短视频、瓜农求助信息在微信朋友圈、抖音、快手等平台上就传遍了。
“早晨6点,雨还未停,政府工作人员就来我们村了,还带了保险公司的人来,政府帮忙联系各单位来瓜地助农,加之各个媒体平台的求助信息传播很快,从上午开始,运瓜的车辆就没断过,还一度把村里的路给堵了。”李素环有些激动地说。区里各大超市商场门前支起了爱心助农的卖瓜点,有企业来采购西瓜发给单位员工,有学校校长带着老师学生帮忙运瓜、买瓜,一场高效的助农接力赛紧张地进行着。
救助也必须抢时间。“如果运不出去,一两天,瓜就烂在地里了。”王智种了十来亩西瓜,一共7000棵西瓜苗,能收的只有1000个瓜,世纪中学的老师同学们帮忙运了出去,还以每个2块钱的价格买走了。“这些瓜成熟度也就八成,九成以上吃正好,人们都是带着爱心来买瓜的。”王智很感激。
“这种感觉像在堵运气”
损失是很严重的。“眼下西瓜在地头能以每斤6毛钱的价格收走,每亩能收1万斤,一亩就损失6000块钱,总共损失六七万块钱。”今年31岁的王智已经是有着十余年“瓜龄”的老手了。这是他头一次遭遇绝收的雹灾。
王智说,村里跟他同龄的人中,八成以上都在种西瓜。“跟外出打工比,种西瓜的收益还是可观的。”王智给记者算了一笔账,外出打工,刨去大城市生活的成本,每个月也就能剩三四千块钱,怎么够家里俩孩子的开销啊!种地虽然辛苦,上半年种西瓜,下半年种蔬菜,每年也能有十来万元的收入。最怕的就是遭遇天灾,一场冰雹或水灾下来,辛苦半年就白搭了。这种感觉像在堵运气一样。
“这一季西瓜从年前就开始了育苗、整地,开春种下去,半年过去了,眼看着要收了,就差这一两天啊!”王智话语中满是沮丧。
事实上,今年春天西瓜苗遭遇了倒春寒,很多都死了,当时补种过后,村里给所有瓜田都买了保险,保费由村里出,农户不用出一分钱。“唉,我就没什么保险意识,根本没读那些保险条款,也没认真听村里的讲解。我包的地块实际上是属于另一个乡,而那个乡跟我们乡买的不是一家保险公司的保险。当时也正值春天忙季,没在意保险的事,现在想来真是后悔!”王智听同村人说,符合保险条件的农户,这次每亩能拿到最高1500块钱的赔偿,虽然不多,但也能弥补一部分成本损失。
农业保险应在农业灾害发生时发挥兜底保障作用,才能让农民更有“安全感”。如今,各地特色产业农险品种越来越多,当地政府也出钱给瓜农们上了保险,充分证明了对农业保险的重视。但对很多农户来说,农业保险还是个新鲜事物,也存在着保险保障水平低等问题。
“如果真正把保险用好用足了 ,这种‘堵运气’的不确定感会少很多。”王智若有所思。
“眼下还是抓紧把能卖的瓜运出去、卖出去,不然就都烂在地里了。接下来就准备下一季种蔬菜、种玉米,希望下半年能顺顺当当。”李素环说。
来源:农民日报·中国农网
作者:毛晓雅
编辑:王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