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06-29 06:13:26 晓音
书法家中的诗人贺惠邦
晓音
贺惠邦不仅是中国当代杰出的书法家、毛体书法领军人物,而且是书法家中的诗人。曾被中国《文艺报》、中国杰出文化家研究会等单位先后授予“人民艺术家”“共和国诗书功勋人物”等荣誉称号。当然,这些荣誉称号并不能完全说明问题。我们看一个人的艺术成就,归根结底还是要看他的真实事迹。
前些天,当贺惠邦先生与其老伴齐建新二人的“诗书画集”一书(《贺惠邦齐建新夫妇诗书画集》,中国文化出版社出版)正式摆在我的案头,经过仔细翻阅,我才真正拍案惊奇:贺惠邦既是书法家又是诗人的形象呈现于我面前,令人不由得十分钦佩!
(一)
人生即诗,诗即人生
贺惠邦今年已八十多岁。当他回顾自己已走过的八十多年历程时,他说,因受父兄影响,从小至今就喜欢两件事,一件是书画,另一件是写诗。记得1952年冬,那年他不满十四岁,在莱阳县鹤山高小读书,经过刘奎璧等老师的培养,他对诗出现了浓厚兴趣,课余时间读过一些古诗,也读过一些白话诗,虽然还不懂诗的格律,但觉得写诗是一种高雅的文化活动。他看到村中的“关老爷庙”,便写了这样一首诗:
庙宇巍巍村中殊,
塑像威严人敬肃。
忠义保汉三分鼎,
传名全在一部书。
诗中表达了一个十几岁的农村孩子对“关老爷”“忠义保汉三分鼎”的精神肃然起敬之情,且提到了“关老爷”英名之所以为后世广为流传的主因是《三国演义》这部书的传播作用的观点。作为一个正在上高小(高级小学)的孩子能够写出这样的“诗”,实属不易!所以他当时受到父兄和家人的夸奖。这更加激发了他写诗的兴趣。
之后,写诗便成了他的业余爱好。特别是上高中时遇到了赏识他的赵丹老师,对他精心扶持培养。当时他曾写过一本个人诗集叫做《山村晨曲》,歌颂了上世纪五十年代家乡淳朴的风俗人情,得到赵丹老师的鼓励。虽未能正式出版,但在赵丹老师看来:“这个学生,将来可能在这方面有所作为!”后来,因各种原因,虽未能完全实现恩师的期望,但写诗成了他生活和工作不可缺少的一部分。他常说:“在某种意义上讲,人生就是诗,诗就是人生。”每当遇到重要事件、盛大节日及人生的转折关头,他大多都会用诗记录下来。如1962年9月他从曲阜师范大学毕业时,为同学题写留言诗:
同学四年谊深厚,
鲁城八节度春秋。
大成殿前读诗文,
至圣林下听鸣鸠。
今日相别言壮志,
扫除邪恶清九州。
他年再聚话今昔,
家庭事业双丰收。
在诗中表达了一位血气方刚、正义感甚强的新中国大学毕业生的雄心壮志。
1997年3月他从领导岗位上退下来时,写了一首《退休明志》诗:
官海沉浮几十年,
今时退休心安然。
不畏权贵持正义,
廉洁勤奋多奉献。
而今专事丹青业,
弘扬毛体辟新天。
在诗中表达了他退休之后,专心研写弘扬毛体书法的雄心壮志。
他用诗记录自己的人生足迹,用诗激励自己前进的步伐。根据不完全统计,贺惠邦从少年到现在共写诗二百多首,都是他人生足迹的真实写照。
(二)
以诗言志
什么叫诗?贺惠邦认为,诗并不是十分神秘的东西,而是一种艺术化的文字语言表现形式,说白了,就是用一种富有意境、含蓄的韵文来表达心情。这大概也就是古人说的“诗言志”。
那么,贺惠邦的诗是怎样言“志”的呢?概括起来说主要有以下四点:
第一、励志抒怀。
他通过诗来激励自己的斗志、奋发向上的精神。几乎在人生的每个关节点上,都能看到他写的诗。如他在十三岁时写的白话诗《自勉》:
你背负的是恩人的希望,
而你走的是独木桥梁;
只有努力拼搏,
学得本领才能高高飞翔,
前途无量!
因他自小失去母亲,在父亲和兄嫂抚养下长大,并能得到上学。只有如此学习,才能对得起父亲和兄嫂,才会跳出“农”门看更大的世界。这首诗,就是他最早的励志诗。
2012年10月,他已退休多年,有一次也回到当年教过学的高密四中,见到当年的老友和老学生,激情满怀,即席赋诗《头白明志》:
当年初来第四中,
年少意气正春风。
今日师生再相聚,
头白还言新长征。
类似励志诗很多,就不一一例举了。从中不难看出,对贺惠邦来说,诗是前进的鼓点,是号角,是“加油站”,是“明灯”。
第二,记事咏物。
贺惠邦写的诗,大都是触景生情,由感而发,绝不是为写诗而写诗。特别是他在弘扬毛体书法活动中,本着“读万卷书,行万里路,写万幅字,交万个友”的目的,到北京、西藏、宁夏、青海、宁波、香港等多地进行书法展览活动,还应邀赴日本进行书法展览和交流活动。在这些重要的活动中,他由感而发,写了不少诗,既通过诗记录了这些有意义的活动,又通过诗延伸扩大了活动的效果。如2004年11月贺惠邦赴日本举办毛体书法展时,曾赋诗一首,赠日本书法界朋友:
中日名家聚一堂,
挥毫泼墨震扶桑。
壁上书展龙凤舞,
室内掌声意高扬。
唱诗歌舞起豪情,
交流技艺意融融。
墨洋从今扬巨帆,
中日书画起大风。
日本著名书法家高木梢月、岳习吉野、锦城等则回赠贺惠邦诗多首。其中岳习吉野回赠贺惠邦的诗是这样写的:
中国毛体世界奇,
舒展流畅有新意。
巡观墨海孰为最?
贺君惠邦数第一。
在这次活动中,贺惠邦既同日本朋友进行了书法交流,又进行了诗词交流,相互酬誉,别开生面,日本《读卖新闻》曾专门作过报道。
第三,抒发感悟。
贺惠邦说,人生旅途中,有圆也有缺,有风也有雨,有雷雨也有长虹,所以才显得丰富多彩,如果化作语言艺术,那就是诗。唐代大诗人杜甫不仅有超世诗才,而且他一生经历了超多的酸甜苦辣,二者结合,才成就了“诗圣”。当然,对于贺惠邦来说,写诗并不是他的专业,更不是为了功名利禄,而纯粹是一种爱好,是把生活中的感情溶在诗中。如当他在工作和生活中有时听到个别人对他评头论足,面对这种情况,他心静如水,写了这样一幅楹联:
山高无语,水静无声,任人评说;
德厚容物,艺深容议,听众褒贬。
再如他写的《灯赞》:
光芒四射驱黑暗,
不计名利送光明。
待到光明遍世界,
乐居一角默无声。
只讲奉献不索取,
风格高尚令人敬。
若问此物是什么,
家家床头一盏灯。
他在此诗中把人生比做一盏明灯,高度赞扬了只做奉献不求索取的“明灯”精神,这不正是人生写照吗?
第四,抒发亲情。
贺惠邦认为,“情”是诗的灵魂。诗因情生,情因诗发。他是一个既重事业、又重亲情的人,许多诗都为亲情而写的,有亲人情、朋友情、故乡情、同学情、师生情、母校情等等。
贺惠邦过去当过中学教师,师生情甚浓,这在他的诗中多有表现。如他与当年老学生张昭福(曾任东航政委、少将,山东省副省长)的师生情谊曾传为佳话。2002年5月贺惠邦应邀到东海舰队航空兵(简称“东航”)举办毛体书法拥军书展时,时任“东航”政委的张昭福,非常高兴,赠贺惠邦诗一首:
恩师书展到东航,
忆昔当年情谊长。
遇到问题常赐教,
谆谆教导心明亮。
转眼光阴数十载,
且喜身健业辉煌。
友谊永固天地久,
雄鹰展翅高飞翔。
贺惠邦则回赠张昭福诗一首:
当年穷书生,
今日武将军。
位高能敬士,
尊师不忘本。
德高文韬全,
才广武略深。
万里海疆固,
强盗不敢侵。
通过赋诗互赠,既进一步增进了师生之谊,又表达了拥军之情。
2004年10月,贺惠邦应邀赴青海军区书展时,与时任青海军区司令员张岳永亦结下浓厚友谊,曾赠张岳永诗一首:
将军立马昆仑山,
不辞劳苦戌边关。
缺氧滋味谁解得,
高原反应难入眠。
才高八斗耀日月,
豪气贯虹敌胆寒。
何当京师再会面,
五凤楼前笑开颜。
(三)
诗与书法相得益彰
因为贺惠邦既是书法家又是诗人,所以他能把书法和诗纯熟地结合起来,收到了相得益彰的效果。
(1)他很善于用诗来总结概括出书法方面的经验。先后写了多首总结书法创作方面的诗,这在书法界特别是毛体书法家中是极为少见的。如他在一首总结自己研写毛体书法的体会诗中是这样写的:
持之以恒数十年,
痴心毛体贵在专。
边写边研边思考,
提高悟性是关键。
博取众长敢创造,
求美求奇新理念。
不断追求无止境,
喜看一步一层天。
他认为研写书法必须探索掌握其规律,在诗中是这样写的:
酸甜苦辣何足谈,
有才无才看奉献;
若能驾驭规律“马”,
管教崎岖变平坦。
(2)他用毛笔把诗写成书法作品,形成诗书合璧,共同传播正能量,传承红色基因。
贺惠邦所创作的书法作品最多的,一是毛泽东诗词;二是古诗词;三是自己写的诗,当然还有其他。但共同之处就是:传播正能量,传承红色基因。老伴齐建新是女画家,善绘兰、竹、牡丹。贺惠邦经常根据其画意即兴作诗。如齐建新画了一幅老竹新篁图,他为之赋诗题词:
老竹凌云新篁生,
新老并茂齐峥嵘。
世上难得代代荣,
有节虚心是家风。
通过诗书画,传达了传承“有节虚心是家风”才能代代兴旺的正能量。
贺惠邦写的诗很讲究意境。他认为,诗与顺口溜的根本区别就在有无意境。对于格式和平仄他不过分苛求,他认为,过分研究容易束缚对思想感情的发挥。只要有利于表达思想感情,适用什么体裁就用什么体裁。2020年初,他挥毫写了长诗《抗疫颂》,洋洋万言,记录颂扬了当时全国人民齐动员抗击新冠肺炎病毒疫情的奋斗精神。
贺惠邦年轻时曾当过中学教师,在他的影响带动下,不少学生爱上诗词,有的已有成就和名望。如济南市名泉保护管理办公室原主任、作家李世欣,北海舰队某舰原政委单继峰,高密市原广电局副局长、总编辑李章合,高密市园林局局长姜祚敏,山东省著名诗人朝进,济南市历城九中副校长、高级教师于怀礼等人,所写的诗词和文艺作品都已颇具水平和名气。但每当谈论起来,他们都念念不忘当年贺惠邦老师对他们的指教和影响。
(本文作者系世界知名艺术家、中国当代杰出作家、文学艺术评论家、纪实创新诗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