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新闻信息许可证:61120180013
> 首页 > 种植 > 正文

天津破解宝坻大蒜生产全程机械化短板难题

2022-06-30 18:58:01   

宝坻六瓣红大蒜丰收了。地里起出的六瓣红还带着长长的蒜秧。蒜农把晒好的大蒜连同蒜秧一缕压着一缕编成长长的“蒜辫子”,销到津城各处。从乡村到市区,从蒜辫子上揪蒜吃的传统,在天津就是大蒜给生活的“增味”。

大蒜按辫买,是天津人的吃蒜习惯。长长的蒜辫,给大蒜的机械化收获带来了难题。“宝坻区种植的六瓣红大蒜主攻京津冀市场,而市场在销售端有着区别其他省市的保存、使用习惯。”天津市蔬菜产业技术体系创新团队农业机械装备岗位专家陈芳对天津大蒜生产机械化生产研究已经接近十年。宝坻“三辣”享誉京津冀,其中大葱、辣椒都已先后实现生产的全程机械化,唯有大蒜生产在种植和收割两个环节由于特殊的需求存在机械化短板。去年年初,陈芳等专家通过多方调研,帮助宝坻区多家合作社农户引进了精准甄别鳞芽方位的播种设备,整体提升大蒜种植质量和效率。而在收获上,宝坻大蒜因留蒜秧习俗,无法使用主流收割设备,多年来仍只能人工收割。

面临唯一的农机化短板,为大蒜生产“贴身”服务多年的陈芳等专家决定还是在尊重天津习俗基础上想对策。他们积极对接山东等蔬菜种植大省,寻访适用农机设备。“我们与山东知名农机生产企业沟通需求后,企业针对天津情况对设备进行改装,使得收获后能够保留蒜秧。”陈芳介绍,这样一来,天津在大蒜生产的收获环节实现分段机械化作业。

前不久,天津市宝坻区林亭口镇后圈村农场60亩六瓣红大蒜三天时间全部收完。这是全村人祖祖辈辈都不敢想的。“这台设备解决了用工贵、农时紧张的问题,一小时能收割2-3亩。之前我们6个熟练蒜农一天才能收完这一亩地。我这60多亩地节省工钱4万元左右。”天津庆义家庭农场负责人尹义对设备的收获效率、完成度很是满意。作为宝坻区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林亭口大蒜栽培技艺代表性传承人,尹义一度考虑是否放弃“蒜辫子”的销售方式。“宝坻大蒜种植历史悠久,蕴含了我们当地的农耕文化特点。新设备的试验让我们既保留了传统,又享受到机械化的便利。”

据了解,这台设备来自天津市特色蔬菜机械化技术引进示范项目。目前,设备在宝坻区部分合作社中免费使用,以便惠及更多的农户。宝坻区农业中心助理工程师倪海晶介绍,全程机械化提升了宝坻区大蒜生产的品质,产量和效益提升了10%左右。今年宝坻区六瓣红大蒜种植面积7000余亩,收割环节的机械化将进一步助力当地大蒜产业发展。

来源:农民日报·中国农网

作者:林单丹

编辑:王婕

陕ICP备13005735号-1 农业科技报社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029-87031703 www.nkb.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