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07-06 15:19:22
“最近天气多变,大家要做好消毒防疫,在青草和干料混合喂养时,要按照比例分配,防止发生痢疾,对哺乳期的母牛要特别留心……”日前,洋县纸坊街道冉家村的兴达养殖场里,一位40多岁的中年男子正在给村民们讲解养牛知识。
“他是我们村的‘牛人’高建卫,有标准化牛舍36间、饲料加工和回收综合利用车间4间。这几年,他通过直接带动和托管的方式帮助大家养牛,年出栏优质肉牛100余头,收益可达150余万元。”该村养牛户刘宝庆说。
高建卫是冉家村8组人。2008年,大学毕业后的他抱着到沿海城市创业的梦想,坐上了南下深圳的火车。
“我干过好多工作,曾经在大街上发过宣传单,在商店里打过杂,进过工厂,但是创业的梦想始终存在。”高建卫回忆说。
2011年秋天,经过打拼,有了一些积蓄的高建卫,回到家乡买了一辆货车,跑起了运输。2012年冬天,高建卫参加了县上组织的一场关于农村如何科学发展种植、养殖产业的知识讲座,对搞养殖产生了浓厚兴趣。于是,他作出决定,用跑运输挣的钱发展肉牛养殖产业。
“我的这个决定当时遭到全家人的反对,但我有创业的梦想。为开个好头,我到西乡县一家肉牛养殖场学习了20多天,回来后,更加坚定了信心,立志从‘传统农民’转型为‘职业农民’。”高建卫说。
2013年4月,高建卫开始在村里流转土地,盖牛棚。很快,他就建起了牛舍15间,饲养肉牛28头。凭着吃苦耐劳的干劲,他一边当饲养员,一边学习养殖技术,有时候一连几个月住在养牛场。2015年,高建卫的养殖肉牛产业好不容易有了起色,却遭遇了资金问题和环保要求瓶颈。
2016年,在洋县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的支持下,高建卫申请到了第一笔创业担保贷款10万元,扩大了牛场基础设施规模,建起了化粪池、三级沉淀池、沼气池等环保设施,走上了科学化、规范化养殖的快车道,年底出栏肉牛20头,收益近30万元。
尝到创业成功的甜头后,高建卫更有信心了,开始扩大养殖规模。2017年,高建卫成立了洋县兴达养殖专业合作社,又新建牛舍12间,肉牛存栏突破100头。
2018年,高建卫先后积极参加了“苏陕合作专业技术人才扶贫项目培训”“农村致富带头人赴如皋培训”等,系统进行了养殖专业技术培训和现代企业管理模式学习,大胆尝试开启现代化精细科学养殖。当年12月,高建卫被汉中市农民科技教育培训中心聘任为“汉中市产业脱贫技术服务乡土专家”。
2020年,高建卫按照标准化要求对饲料加工车间、消毒防疫设施等一系列配套生产设施进行技术改造,持续扩大产业规模,并将他的合作社注册为洋县兴达养殖场。
一人富不算富,大家一起富才是真的富。家住冉家村4组的张宝安,早年一直在外地务工。2018年冬天,因家中突遇变故,无法外出,张宝安一家的生活陷入了困境。2019年春节过后,高建卫主动上门,招聘张宝安到他的兴达养殖场里务工补贴家用。
“刚开始,听说是帮他养牛,我还挺不情愿的,后来一想,闲着也是闲着,就去试试呗!现在看来,还多亏了建卫哥,没有他,我后来就发展不起来自己的养牛产业。”张宝安说。
经过1年多的经验积累,2020年9月,张宝安流转了4亩地,搭起了牛棚,踏上了自己的养牛致富路。
“我今年的肉牛存栏已达到42头,年底预计可出栏25头,产值在30万元左右。”张宝安高兴地说。
冉家村7组村民张记德,过去仅靠种植传统农作物的收益补贴家用。2017年夏天,他儿子张伟如愿考上了大学,但张记德却是又喜又愁。喜的是,家里出了个大学生;愁的是,孩子上学的费用没着落。
2018年3月,高建卫得知情况后,招聘张记德到兴达养殖场里务工,月工资2500元。2019年1月,张记德在高建卫的兴达养殖场买下6头小牛犊,并与高建卫签订了肉牛养殖托管协议,高建卫每年给张记德家进行分红。如今,在高建卫的帮扶下,张记德通过务工和分红,年均纯收入达到7万元左右。
“这些年要不是建卫招我到他的厂子里务工,还帮我养牛,我家只能是勉强过日子。”张记德说,“儿子张伟去年大学毕业后,已如愿签约深圳市一家电子公司。”
如今,在冉家村,肉牛养殖已渐渐成为引领当地群众增收的主导产业。目前,高建卫的兴达养殖场存栏优质肉牛160多头,年均收购周边农民玉米秸秆800余吨,累计带动周边10户农户发展养牛产业,与20户农户签订了产业托管协议,肉牛远销四川、湖北等地。
来源:陕西日报
编辑:牛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