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新闻信息许可证:61120180013

木耳铺就致富路

2022-07-12 18:00:26   

2020年4月20日,习近平总书记赴商洛柞水县小岭镇金米村考察时点赞“小木耳,大产业”。

三年来,“小木耳”已经成为小岭镇金米村的“大产业”。

7月6日下午,陕西日报社“高质量发展看商洛”全媒体调研采访团来到柞水县小岭镇金米村采访调研。

20220712180155971-23-3ae2c.png_scale_.png

“2020年,我们村种植木耳300万袋,2021年是400万袋,今年春季种植400万袋,全年将会达到700万袋。”金米村党支部书记李正森向采访团介绍说,该村从发展种植户数、提高产量、延伸产业链等多方面扩大种植规模,促进木耳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村民可以通过在产业园务工、承包木耳基地、销售农副产品等渠道增加收入。

20220712180156536-32-0b220.png

金米村地处秦岭深处,因交通不便、土地稀少,曾经是柞水县有名的贫困村,2020年以前,全村建档立卡贫困户500多人。由于自然条件所限,这里山大沟深,耕地稀少,没有传统的主导产业,老百姓往往是有啥种啥,芝麻西瓜一起抓,这家种药材,那家种玉米,很难形成规模,农产品附加值很低。

2020年,柞水县因地制宜,把木耳产业作为“一县一业”重点来抓,金米村也由此发生了改变,青山绿水真正变成了“金山银山”。

20220712180156708-37-336e9.png

“2017年金米村脱贫摘帽,2020年实现所有贫困户“清零”,2021年全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15860元”李正森说,金米村在党和政府的关怀下,每年都在发生着改变,年年都在向着致富迈进。

走进大棚,生长木耳的圆柱形菌袋吊串在一起,就像风铃一样,木耳的清香味道弥漫四周。村民陈庆海在棚里卸棒、换棒,对于采访团突然到来,他依旧专心忙碌着。 

“以前在外打工给别人打工,忙活一年才能挣两三万块钱。现在返乡回村发展木耳产业给自己打工,一年能挣六万多块钱,现在生活比原来好的太多了。”

陈庆海回忆,习近平总书记来村里以后,他们村民对发展木耳产业有了非常大的信心。现在政府也聘请了技术员,定期对他们“耳农”进行技术培训,现在村民完全不需担心木耳种植管理技术的欠缺,今年他种植了20万袋木耳,一定会有个很好的收成。

20220712180156430-25-b262a.png_scale_.png

近年来,金米村积极推动木耳产业电商发展,帮助种植户解决销路问题。同时,充分利用群众积极参与村集体经济合作社的优势,出台发展村集体经济合作社的优惠政策,辐射带动有技术、有场地、有设备的大户,发展以木耳产业为主的农民专业合作社和家庭农场,有效提升了该村木耳产业的覆盖面和带动能力,为实现规模化经营提供了有力支撑。

脱贫摘帽不是终点,而是新生活奋斗的起点。在木耳产业发展的道路上,金米村将会在“小木耳大产业”的致富路上越走越宽、越走越远。

沿金米村沥青路继续前行大约10分钟车程,就到了曹坪镇马房湾村。这里除了集中连片的木耳大棚,最引人注目的是家家户户院子的木耳塔架。

“村里免费提供架子和浇水设施,还给派包抓干部、技术员,我就试着在院子里种了20架、1920袋木耳,没想到不出院子就能挣钱,今年秋天我准备把屋后也种上。”在村民储小琴家院子里,一架架木耳在阳光的照耀下闪闪发光。

“今年我们将塔栽种植木耳的这种庭院经济作为留守老人、妇女等弱势劳动力增收的重要途径,充分利用了房前屋后、庭院菜园等零散空地,让群众在家里就业。”曹坪镇党委书记周子琳说。

20220712180157068-80-ed589.png_scale_.png

以前,马房湾村是一个没有主导产业的深度贫困村,村民只能靠传统的零散种养殖勉强维持生计,大多数人长期在外务工。如今,村民通过种植木耳均已实现了增收,该村也获得了县级“木耳先进示范村”的称号。

从一穷二白的贫困村,到产业振兴示范村的完美蝶变,变化的不仅仅是马房湾村的村容村貌,更是乡亲们不断充实起来的钱袋子。

“木耳成了我家的宝贝,木耳在,日子啥都不用愁。”村民邹定生自信说道,以前他一直在外打零工,嗅到木耳产业契机后,他果断选择回乡承包了一个木耳基地,发展了10万袋木耳,当年就收入了4万元。

木耳产业的蓬勃发展不仅让马房湾村村民的钱包鼓了起来,也照亮了马房湾村的乡村振兴路。(全媒体记者 李煜强)

来源:中国农科新闻网
编辑:牛姣
陕ICP备13005735号-1 农业科技报社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029-87031703 www.nkb.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