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07-15 17:27:16
修一条路、造一线景、富一方百姓。一条条路面平坦、设施完善、环境优美的农村路,在济南新旧动能转换起步区内交错成网。四通八达的农村公路犹如综合连通的“血管”,构建了农村内畅外联的格局,唤醒了古老沉睡的村庄,催生了乡村的蝶变,助力起步区群众走上幸福路。
乡村致富路越走越宽
7月11日,记者从起步区太平街道济太路(201县道)向北拐入南进路,笔直宽敞的柏油路可容两辆轿车轻松会车。穿过两侧遍布的大棚,便可直达哈叭沟村。
该村是太平街道重要的西瓜产地,“太平宝”西瓜远销省外。在村子西北侧高温大棚里,忙完西瓜季的种植户张同广正忙着采摘黄瓜。他告诉记者,该村西瓜集中在4月底到5月底销售,最多的时候一天有四五十辆货车来村里收购西瓜,交通状况直接影响销售进度。
“从一开始用三轮车、拖拉机把西瓜往外送,到现在货车直接开到地头,西瓜卖得更好了,我们也更方便了。”张同广说。
乡村道路是影响农村生产力的重要因素,与村民生活息息相关。起步区高度重视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听取村民对道路建设的合理化建议,在符合国家政策的前提下,满足村民个性化需求。
承担项目建设的中国电建市政建设集团山东分公司项目负责人介绍,“太平宝”西瓜皮薄瓤脆,易碎怕颠簸,“四好农村路”修得宽且铺设沥青,商贩可以直接到田间地头收购西瓜和蔬菜,减少了中间倒卖环节,避免了瓜果蔬菜滞销带来的经济损失。
不仅如此,起步区还打通了哈叭沟村西侧南北道路和江太路,可连接北侧罗梁路与南侧济太路,成为太平街道南北交通的重要通道,进一步保障了村民经济生产活动。
农村路也是安全线
“过去这条路就修到这里,往东就是土路。”离开哈叭沟村,在太平街道中心小学北门旁记者遇到了正在地头劳作的二太平村村民李登峰。他告诉记者,“过去学生上学得绕到南边,路上大车多,太危险了。”
如今,起步区向东打通了学校门前的农村公路,哈叭沟村、东升村的学生上学不用再绕道,不仅更近,也更安全了。
在“四好农村路”、村内道路硬化工程以及农村公路项目建设过程中,服务于学校、保障学生安全的案例不在少数。
太平街道殷桥村幼儿园门前的路过去每逢雨雪天便泥泞不堪,常有老人和孩子滑倒。了解到这种情况,起步区建设管理部会同太平街道组织项目承建单位现场调研、确定方案,最终在学校门前加修了一段宽3米,长200米的水泥混凝土路,不仅畅通了村内主干道与幼儿园的连接,还在幼儿园门口增设了防冲撞设施,画上醒目的斑马线和限速标记,保障孩子们安全进出学校。
道路状况关乎学生安危,同样也是保障村民生产安全的重要因素。孙耿街道西盐村南侧的道路如今是该村最宽的路段,但在之前却是村民心头的刺。“我们住东边的下地干活都得走这儿,以前就是一条小土路,只够一辆车通过。”村民冯守森说,“现在好了,不光能走大车,晚上不少人还来这儿遛弯呢!”
农村路不仅要修得好,还要用得安全。当前,起步区正加快建立完善农村公路管理养护长效机制,建立农村公路交通安全设施定期联合排查整治制度,开展危险路段整治工作,逐步完善配套安全设施;同时强化灾毁路段修复工作,加强养护应急体系建设,完善物资装备配备,提高农村公路灾害防范及处置能力。
打通入户最后一公里
“四好农村路”交错成网,将辖区内村与村紧密相连,并连通国、省、县道等。如今,起步区累计完成“四好农村路”工程约310公里,辖区内的乡村田园可畅行无阻。
在村村互通的基础上,起步区积极推进村内道路硬化工程,让硬化道路直达家门口。目前,已完成孙耿、太平两个街道办事处共150个村约460公里的村内道路硬化。
在太平街道白家堰村记者注意到,全村大小胡同都铺上了水泥路,一些单独坐落的宅子也都有水泥路通至家门口。
“过去一到下雨天都没法出门,家门口泥泞不堪。”站在村东头的南北路上,白家堰村党支部书记杨富营对两年来村里的变化感慨良多,“村里几代人从未想过这条路能修好,刚修好的时候成了附近几个村的大新闻,都过来参观。”
在太平街道卫生院门口,记者见到有道路将主干道与医院入口相连。该项目负责人告诉记者,为了打通入户最后一公里,项目部还免费为村民修建了许多分支道路,像由主干道通往学校、医院等机构的分支道路,好多都不在乡村公路建设范围内。但是,为了方便民众出行,在修建主干道的时候,就把分支道路一起铺好了。
“打通最后一公里不仅是修路这件事,更是要在服务上打通进入群众心里的最后一公里。”项目部多次为群众排忧解难,早已凭借细致入微的服务与当地群众打成一片。
阡陌化作风景线
7月11日,记者一来到白家堰村便注意到,村内道路上及其两侧没有一点儿积水,这得益于该村结合道路硬化修建了排水暗渠,约20厘米厚的水渠盖板整齐地列于道路两侧。
在村南侧,一处被绿树遮蔽、红花点缀的小路格外显眼,红花绿叶中掩映着一处院落。走进探访才知这是该村王凤英、张学厚老人的住宅。在该村实施道路硬化工程时,将该院门前不足20米的土路也纳入其中。
“路修好后我和老伴儿就开始种点树啊、花啊,核桃、牡丹、柿子啥都有,美化美化环境。”王凤英老人对于自己精心打理的小路和院落很是满意。
“修路带来的不只是出行和生产上的方便,也让村民对居住环境有了更高的要求。”白家堰村党支部书记杨富营介绍,现在村里既没有乱堆放的秸秆杂草,也不见垃圾满地。
配合道路建设该村加强了道路两侧绿化,提升了道路照明系统。在村东南角,还打造了一处休闲广场,大片的绿地与党群服务中心相映成趣。
“晚上常有群众来这里休闲,打篮球的、开直播的、唱歌的都有,甚至不少人从附近开车过来。”杨富营介绍,路带动环境变好,也带动产业进村。如今,该村土地全部实现流转经营,金银花产业、良种培育项目等方兴未艾,不仅村民可通过土地租赁、在村里打工增加收入,村集体也有了收益。下一步,白家堰村还计划将党群服务中心北侧的道路进行进一步景观绿化,探索打造乡村旅游项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