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07-19 21:28:36
全媒体记者 王革委
“石泉县蚕桑发展到今天,不仅实现了全产业链多元发展,而且成为西北第一蚕桑大县,离不开西农设立的石泉蚕桑基地,更是苏超所长及团队多年扎根石泉,引进集成先进实用技术和轻简省力新装备进行试验示范和推广结果,使新技术新观念普及到蚕桑干部和蚕农,贡献了杨凌智慧和力量,助力石泉产业发展和乡村振兴。”7月19日,陕西省石泉县蚕桑发展服务中心主任姚程杰接受记者采访时讲到。
姚程杰讲到的苏超,即西北农林科技大学蚕桑丝绸研究所(原陕西省蚕桑丝绸研究所)所长。该所自1986年起就在石泉县驻点开展蚕桑科技推广工作,一直与石泉县蚕桑业务部门紧密合作。2006年12月8日,西北农林科技大学与石泉县人民政府签订了“共建蚕桑试验示范基地协议”, 2007年在探索以大学为依托的农业技术推广模式启动之时,成立石泉蚕桑试验示范基地,2013年与石泉县人民政府又续签了共建协议。
图片说明:7月15日,西北农林科技大学石泉蚕桑试验示范基地负责人苏超(中)及相关专家一行,冒着40余度的高温,到石泉指导夏季干旱防虫预防、治疗,为各养蚕大户当前面临的生产难题“把脉问诊”。
实现蚕桑产业转型升级
苏超告诉记者,陕西是养蚕业的发源地和古丝绸之路的起点,具有广泛的栽桑养蚕传统和深厚的文化底蕴。在汉唐时期长安就已经是中国蚕丝业的生产贸易中心,安康石泉出土的鎏金铜蚕更是佐证了汉代陕西栽桑养蚕盛况。新时期,蚕桑产业具有投资少、见效快、效益高的优势,脱贫攻坚中约40%的国家级贫困县因发展蚕桑产业而实现脱贫。在国家乡村振兴战略要求下,如何稳定、巩固蚕桑产业并提升经济效益,实现蚕桑产业转型升级,推动产业高质量发展是政府、蚕桑科研人员与产业从业人员思考和研究解决的突出问题。
据记者调查,基地充分依托西北农林科技大学蚕桑丝绸研究所科技实力,多学科专家参与,与地方农技力量(石泉县蚕桑发展服务中心)紧密合作,针对石泉县蚕桑产业存在的关键问题,开展了蚕桑优良品种选育、蚕桑实用新技术和新设备研制、桑树生态作用及产业开发、蚕桑资源功能性开发利用以及轻简高效示范点建设等科研推广工作,积极探索示范现代蚕业科学技术的新模式。
苏超团队经过十多年的不懈努力,使石泉蚕桑产业进一步壮大,并成为西北蚕桑第一大县,产业多元化和产业链条进一步拓宽,培育了多个蚕桑资源高值化利用技术企业,建立了池河镇明星村、饶峰镇新华村两个稳定的蚕桑示范村和100个科技示范户,成为石泉县和安康市的蚕桑先进技术与模式应用示范样板,接待省内外各地参观考察学习者上千人次。同时每年都会接纳10名左右研究生和本科生在基地开展科研和创新实践。基地蚕桑科技推广工作为石泉县实现“一片桑叶富裕一方百姓,一枚金蚕助推乡村振兴”贡献了杨凌智慧和力量,示范效果在全国业内引起广泛关注。
科技示范推广的力量
石泉县饶峰镇新华村养蚕大户(安康市养蚕状元)李祖军对记者说,“多亏了西农专家,多年来手把手指导我栽桑养蚕,不仅让我成为一个养蚕能手、土专家,更让我通过养蚕实现了致富,我现在可以说,通过他们新技术的指导,实现了我不离家就能致富的梦想。”
据记者了解,基地集成研发的“轻简高效蚕桑生产技术”,包含蚕桑生产全过程13项,使蚕桑生产整体劳动工效提高2倍以上,成本降低40%以上,达到了轻简、省力、节本和高效的目的。该技术获得陕西省科学技术一等奖,陕西省茧丝办也将该技术作为“强村大户工程项目”建设主推技术在全省进行推广应用。目前该技术覆盖率60%以上,示范推广面积20万亩,省力化配套技术年养蚕20多万张,年节本增效和增加农民收入5000万元。目前正在开展的桑园生草覆盖免耕技术和年养8-10批次的“三段式养蚕”新模式等试验示范将进一步降低蚕桑劳力投入成本,提升蚕桑产业比较优势和经济效益。
杨凌科技专家水平高,能吃苦
“杨凌科技专家水平高,能吃苦。”据姚程杰介绍,7月15日,西北农林科技大学石泉蚕桑试验示范基地负责人苏超研究员及相关专家一行,冒着40余度的高温,到石泉指导夏季干旱防虫预防、治疗,为各养蚕大户当前面临的生产难题“把脉问诊”。
据了解,针对石泉县近期连续高温天气,长时间没有有效降雨,桑树已经处于生理极限,干旱导致桑蓟马、红蜘蛛等微型虫危害严重等现实情况,在综合考察了桑树生长状况、土壤情况等因素后,苏超给出了有效减少损失的“药方”:一是前期用叶少的桑园尽快将中下部老叶黄叶摘掉,防止更多水分散失;二是有灌溉条件的抓紧施肥浇水;三是这批蚕结束后,马上打药防治桑蓟马和红蜘蛛等害虫,为秋蚕虫口夺食打下基础。县蚕桑发展服务中心立即通过全县蚕桑技术信息服务短信平台将该“药方”第一时间送到全县广大蚕农的手中。
苏超很谦虚地对记者讲:“成绩属于团队,请把这些名字写进报道中:校内人员有,肖乃康、陈旗、包立军、廉喜红、焦锋、张敏娟、付中华、宋新华等。地方人员有,姚程杰、谢进军、秦友华、张正毅、严晓鹤、郑诗璜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