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08-08 19:48:38
今年以来,甘肃省定西市通渭县坚持以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为抓手,立足农业优先型、文旅赋能型县域经济发展定位,稳粮仓、建体系、强龙头、促融合、树品牌,多措并举推动全县农业产业优质高效发展,为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夯实基础。
聚焦稳产增产 守牢粮食安全底线
金黄的小麦麦浪滚滚,沉甸甸的麦穗颗粒饱满。入夏以来,通渭县各乡镇抢抓农时,推进机械化收割进度,通过开展机械收获减损技能大比武、农机培训等手段,多措并举强化机收减损,目前,全县28万亩冬小麦已全部归仓。
民以食为天,食以粮为先。通渭县始终将粮食安全置于工作首位,严格执行粮食安全责任制,对标“三个不减”和市委、市政府“六个必须”要求,超额完成省市下达的粮播任务。今年,全县粮食播种面积134.67万亩,其中小麦34.75万亩、玉米51.52万亩、马铃薯34.16万亩、小杂粮14.24万亩。
坚持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新修高标准农田6万亩、落实耕地地力保护补贴9682万元,新排摸撂荒地2.03万亩,整治8144.68亩,完成测土配方施肥技术205万亩,引进蔬菜和马铃薯新品种25个、建立千亩良种繁育基地2个、百亩栽培技术试验示范点2个。
突出园区带动 构建现代产业体系
大力实施“人均一头牛、人均一亩药、户均一劳务”增收工程,通过以奖代补的方式对新发展养殖户、现有养殖户、规模养殖场3类对象落实差异化阶梯化奖补。
“我养牛已经好多年了,现有15头牛,以前13头,听说引进一头牛奖励3000元,我就又引进了2头西门塔尔品种牛。”通渭县马营镇华川村村民贾广忠说。
全力推进草畜、中药材、果蔬“三大园区”建设。实施牧草良种提升工程,全县优质牧草面积达到112万亩;分类出台肉牛、肉羊、生猪扶持办法,激励农户扩群增量,确保年底牛羊猪鸡饲养量达到184.5万头(只),肉蛋奶总产量达到3.4万吨。
持续推进优势产业三年倍增行动,发展金银花庭院经济1万亩、提质增效1万亩,10000亩苹果和3200亩花椒提质增效,确保三季度全县蔬菜、花椒、果品、中药材(黄芪)面积稳定在6万亩、12.8万亩、19.3万亩、8.5万亩以上。
发展川河经济 打造优质产业集群
八月初,走进平襄镇旧店子村设施蔬菜种植基地,村民陈霞霞正在自家西芹大棚里除草,一眼望去,一颗颗西芹青翠茁壮,长势喜人。
“我一共种了8个大棚,5个种植西芹、2个种植辣椒,其余种的是西红柿、西瓜、白菜等,感觉还不错,信心也挺大的,政府对我们挺好的,一亩补贴500元。”脸上荡漾着笑容的陈霞霞说。
而在县城以北的寺子川乡,今年种植的无籽西瓜也即将成熟上市。“该基地西瓜成熟后,采取全产业链营销模式,将在8月中旬走进全国各地的超市,预计年产量可达6000吨、年产值4000万元,创劳务总收入200万元以上。” 通渭县寺子川乡党委书记何晓辉介绍说。
牛谷河畔的设施蔬菜、义陇河流域的西瓜、安逸河岸的苹果、苦水河流域的中药材……今年以来,通渭县立足全县地域特色、区域条件和产业基础,安排资金1069.5万元,实施川河经济带无公害蔬菜种植项目,着力构建“一条小流域、一片经济带、一根产业链、一道生态廊”的川河经济带。全县累计建成塑料大棚3.3万座、日光温室855座,种植蔬菜6.02万亩。
健全保险体系 护航特色产业发展
发展苹果产业,果农最担心的就是霜冻、冰雹等灾害性天气造成大面积损失。在鸡川镇,今年五月初的几次霜冻天气造成全镇一万亩苹果受灾,而缴纳政策性苹果保险,为全镇果农们吃了一颗“定心丸”。
“我买了苹果保险,遇到灾害,也可以赔一些。”鸡川镇水莲村村民牛霞虎说,幸好他家的六亩果园连续几年都购买了苹果保险,减少了部分经济损失。
农业保险推行坚持“能保尽保、愿保必保”原则,不断完善农业保险风险防范机制,推动农业保险“增品、扩面、提标”。认真落实中央、省级、“一县一品”17个险种承保任务,全县完成签单保费3406.75万元,覆盖农户5.7万户25.6万人,投保率71.63%。
打造知名品牌 提升地域产品效益
支持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树立品牌理念,培育地域特色突出、功能属性独特的特色优势农产品公用品牌,提升品牌知名度、产品竞争力。
大力推进通渭“甘味”品牌体系建设,完成“三品一标”农产品认证24个,在“通渭苹果”“通渭金银花”等2家企业商标品牌入选“甘味”农产品品牌目录的基础上,今年新申报“甘味”品牌3个,其中“飞天粉丝”1个企业商标品牌,“通渭苹果”“通渭金银花”2个公用品牌。组织特色产业经营主体积极参加省内外各类特色农产品展销节会和重点展会,持续提升通渭“甘味”品牌的知名度和美誉度。
作者:李娟 刘祥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