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08-11 17:50:14
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是重大国家战略,陕西省渭南市大荔县黄河流域农业面源污染治理项目是保护黄河生态环境的重要措施,项目总投资1.057亿元,其中:中央预算内投资5000万元,地方配套资金1600万元,自筹资金3970万元。项目分两年实施,主要开展农田面源污染防治工程、畜禽粪污资源化利用工程、水产养殖尾水治理工程、农膜回收利用工程、农业面源污染治理支撑工程,整县推进黄河流域农业面源污染治理工作。项目覆盖全县2个街道、15个镇办,我局及下属单位农技中心、种子工作站、1个畜禽粪污资源化利用中心、9家大型规模养殖主体、70家畜禽规模养殖主体、10家农业服务类主体、4家规模水产养殖主体、6家秸秆加工主体和3家农膜回收利用主体具体实施。
大荔县黄河流域农业面源污染治理项目,坚持“以地定养、种养结合、资源节约、循环利用、生态净化、协调发展”的生态治理理念,以“农业面源污染减排、流域水质改善、可持续发展能力增强”为目标,构建“四个一”特色模式,深度打造“管、研、治、监、护”的“五环联接”机制,实现“源头减量、过程监控、末端修复及循环利用”全过程农业面源污染综合控制,大幅度削减污染负荷,走出一条符合大荔实际的农业高质量发展之路。
一、全县下好“一盘棋”——精密管理
针对全域农业面源污染顽疾,大荔县发挥“创新、实干”精神,注重“提质、增效”两手抓,全力保障“实施有速度、治理有深度、监管有力度、效应有广度。”
一是统一思想、压实责任。建立县委县政府15家部门及17个镇(街道)主要领导为成员的工作专班,围绕“政策支持、科技创新、引领带动、长效机制”四大要点,多次召开农业面源污染治理专题工作现场会、推进会,对项目建设实施进行“全链条、全方位、全覆盖”的有效控制和管理,同时,我局也组建黄河流域农业面源污染项目法人及项目机构,做到“人员有台账、管理有制度、工作有标准、考核有依据”,有力推动项目稳步实施。
二是强化举措、狠抓落实。构建“政府主导、农民主体、市场运作、全民参与”的多元化治理体系,形成多方合力的“组合拳”,在日常项目推进中,采取单位领导包联和同志包点等办法,将“常态化巡查、信用约束机制、联合惩戒合作备忘录制度”三管齐下,定期监督与检查项目建设资金落实情况、项目建设进展和完成情况,组织监理单位和施工方召开项目推进和问题反馈会,督促监理和施工方,严格落实项目施工要求,及时掌握项目进展情况,主动发现存在问题,提出整改意见及时完善到位,通过“齐抓共管”一体化机制,确保项目“保质量、保进度”扎实有效推进。
三是培训宣传,凝聚共识。成立省内相关学科领域的知名专家组成项目技术指导组,对项目建设施工方案进行技术审定,为项目顺利实施提供技术咨询、指导。结合干部下基层等活动,安排专业技术人员驻乡镇指导,加大对工程的技术指导力度,利用短视频、公众号、宣传单等形式对广大农民开展宣传教育,推广绿色清洁生产技术,引导农民科学使用化肥、农药、农膜等农业投入品,合理处置畜禽粪污、秸秆、农膜等农业废弃物,充分调动其参与农业面源污染治理的主动性、积极性。
二、全域共建“一张网”——精准施策
全面推进实施农业面源污染治理项目是一项系统工程,环节多、涉及面广,如果没有进行充分调研,缺乏调研数据,无法对症下药、精准实施,也无法对项目实施前后进行监测评估。大荔县结合“农业面源污染治理支撑工程”,改变“底数模糊不清、污染来源不明、技术工艺选择凭经验、方案编制靠借鉴”的不科学做法,注重实地调研和分析,按照乡镇行政边界划分农业面源污染重点区域网格,针对性设计科学、有效的农业面源污染治理工程,综合防控污染,从源头削减污染物排放。
一是摸清面源污染底数,掌握实情。通过对82个主体抽样踏勘数据、企业台账、全县农业基础统计数据等,全面精确掌握大荔县17个街道、镇办的农业面源污染状况,评估大荔县生态资源环境承载力,估算乡镇级污染物负荷,确定关键污染源区,输出优先治理区域清单。种植业通过台账比对、售卖量比对、入户调查的方式统计生产数据和售卖数据,确定农田养分流失重点在羌白镇、官池镇、韦林镇;养殖业通过养殖统计数据,规模以上养殖户入户调查,规模以下养殖户按比例抽查,确定畜禽养殖污染集中于韦林镇、官池镇、下寨镇;淡水养殖TN、TP和COD排放集中在范家镇。
二是确定关键污染源,科学施策。根据耕地、园地面积、氮肥、磷肥使用量(折纯)、流失系数、入水体系数以及规模养殖场存/出栏量、规模以下养殖户存/出栏量、产排污系数等,根据污染负荷测算全区面源污染贡献量、分析污染负荷空间分布情况,掌握治理单元污染源构成,确定重点污染物种类、污染源类型,针对性提出污染治理措施。切实做到治理“有目标、有方向、有重点”。
三、全员拧成“一股绳”——精确实施
大荔县坚持“因地制宜、分区施策、突出重点、系统治理”,针对不同网格区域内(乡镇级)重点污染源类型和污染等级的差异编制治理方案,系统建设农田面源污染防治、畜禽粪污资源化利用、水产养殖尾水治理、秸秆五化利用、农膜回收利用工程,同步推进“三化提质、示范带动”,即“产业模式生态化、废弃物资源化、农业投入品减量化”。
一是产业模式生态化,探索种养结合路径。针对畜禽养殖污染“杂、散、难”等问题,统筹畜禽养殖排放量和土地承载力,着眼“规模化养殖场设施装备配套率、畜禽粪污综合处理利用率”,共在1个畜禽粪污资源化利用中心、9家大型规模养殖主体和50个畜禽规模养殖主体实施粪污收集储存设施配套升级、粪污资源化利用及转运设备配套和资源化利用设施设备升级配套,目前全县畜禽粪污综合处理利用率90%,粪污资源化利用成效显著,大幅改善农村人居环境。针对水产养殖尾水治理,对4个规模水产养殖主体进行原位修复,养殖环境改造,实施养殖尾水净化工程等,通过养殖环境改造、底泥清理、曝气设施、生物浮床、尾水循环设施等措施,实现传统养殖向“生态化、循环化和景观化”转变融合。
二是农田废弃物资源化,集成创新产业机制。针对大荔县农田废弃物处置存在的“处置对象单一、废弃物处置能力不足和配套设备不全”等现状,以县为单元建立秸秆资源综合利用台账,开展农作物秸秆资源台账调查和数据填报,编写大荔县农膜回收利用工作方案,开展农膜使用、回收利用情况调查,建立农膜回收利用台账。根据农膜、农药瓶、秸秆等农田废弃物要素用途分类,实现精准处置。突出秸秆肥料化利用,培养6个农作物秸秆加工处理企业,对其厂房和设施设备进行扩建、升级配套,改造,解决秸秆“贮存设施缺乏、捡拾机械不足、专用及加工设备能力不强”等关键问题,以小麦、玉米高产示范区为主阵地,推广实施小麦玉米秸秆直接粉碎还田技术,引导各农机专业合作社推广机械深翻与秸秆粉碎还田相结合的规模化作业,引导县域种粮大户、家庭农场、种粮专业合作社开展秸秆机械化还田,增加土壤有机质含量、培肥地力,目前全县农作物秸秆资源化利用率约为95.2%。突出残膜全量回收,培养3个农膜收集、加工处理企业,对其厂房和收运设施进行扩建,升级改造,在重点乡镇布设残膜监测点位18个,在全县设立合作农膜回收站点24个,由企业作为集中收集中心,确保回收“有途径、有去向、有实体”,并开展全生物可降解膜试验示范推广,大力推广使用0.01mm以上地膜,农膜回收率达到86.5%,进一步根治“白色污染”,保护耕地安全。
三是投入品减量化,肥药高效两减。建设250亩绿色防控、减肥减药增效示范点,建设2万亩耕地质量保护与绿色防控核心示范区,推广有机肥替代、水肥一体化、生物防治、物理防治、生物降解地膜技术,通过示范带动,全县化肥用量减少10%以上,有机肥用量提高20%以上,主要农作物肥料利用率达40%以上,全县测土配方施肥应用面积90万亩,覆盖率达到90%以上。培养10家农机农业服务类企业,开展有机肥替代化肥以及农作物病虫害绿色防控,统防统治工作,通过推广社会化植保服务组织统防联控,示范田病虫危害损失总体控制在了5%以下,亩减少化学农药10毫升以上,达到农药减量控害的示范引领作用。建立3.8万亩麦田化除统防统治与绿色防控融合示范,采用“农业防治、生物防治、生态控制、理化诱控”等绿色防控方式,实现全县统防统治覆盖率达到50%以上,全县农药利用率达到43%。建设虫情监测站,配备4套检测设备,对病虫害进行精准测控,通过反馈数据,为地域性的害虫种群研究提供帮助。
四、全面激活“一池水”——精深运行
为突破农业面源污染普遍存在的协同治理瓶颈,我县将政府、企业、农户三方之间结成“治理行为、治理效益和治理目标”的共同体,形成健全以绿色生态为导向的“因场施策+技术培训+运营指导”的“造血式帮扶”体系,力求各个节点的利益连接机制“立得稳、行的远”,成为我县农业面源污染“治理有实效、运行有长效、产业有增效”的压舱石。
一是形成合力,协同治理。为促进化肥农药减量、有机肥替代化肥、耕地质量提升与畜禽粪污资源化利用的协同,秸秆饲料化和肥料化利用与畜禽养殖协同,农村人居环境治理与畜禽养殖污染治理的协同,让种养结合更紧密、减肥减药更显著。针对畜多地少,消纳能力不强或者无处消纳粪污的养殖区,采取“政府监管、部门调配、分户经营、集中使用”的方式,建成1个畜禽粪污集中处理中心,年处理粪污及秸秆等有机废弃物2万吨以上,满足万亩种植基地用肥需求。培育6个秸秆综合利用新型经营主体,5个专业从事秸秆收储运的区域性秸秆收储转运中心,初步形成完善的秸秆综合利用体系,并总结出“秸秆腐熟生产有机肥”“秸秆收储运体系建设”两项可复制推广的秸秆综合利用模式。扶持10个农田面源污染防治社会化服务组织,配置无人植保机、自走式喷杆喷雾机、有机肥撒肥机、地膜回收机等设施设备,服务全县农田面源污染防治工作顺利开展。
二是激发动力,长效运行。规模化养殖场推行“种养结合、循环利用”模式。根据项目主体粪污处理中存在的问题及公司自身具备的粪污发酵条件,配套新建粪污收纳处理设施及后续粪污还田基础设施,固体粪肥做有机肥生产,液态肥水与周边农户签订沼液消纳协议,定期免费向农户提供沼液施肥还田,让转化后的资源得到高效利用,辐射带动周边农业发展,每年为农户减投增收150-200元/亩地。大型奶牛养殖场推行“牛粪转化卧床垫料”模式。通过将奶牛产生的粪便,固液分离之后,固体粪通过卧床垫料设备处理,作为牛床垫料,经过设施处理后的垫料松软,舒适度好,让项目企业实现粪污变废为宝,年节省直接垫料费用140万元。农膜回收企业推行“残膜再生”模式。通过在大荔县各乡镇合理设置农膜收储点,运用“企业+收储点+农户”的经营模式,实现农膜废弃物的“收集-运输-储存-资源化利用”全过程的处理机制,建立可以辐射全县的农膜废弃物及农药化肥包装的集中收储运体系,同时增加产能,提高农膜的回收利用效率。
三是强化监测,精准预警。强化农业面源污染防控点的运行维护、样品监测、数据上报等基础工作,加强化肥、农药、地膜、秸秆、畜禽粪便、水质监测预警,加强农产品质量安全风险监测能力建设,积极推进农业环境和农产品质量安全检测工作,着力开展水质、土壤、空气、农产品样品检测及绿色食品的认证检测,提升风险监测预警评估能力。
大荔县坚持“生态为基、绿色为本、长效为纲、产业为要”的可持续发展理念,深耕“四个一”模式,发挥“整体性、系统性、协同性”效应,针对性地制定“一地一策”、“一事一策”、“一时一策”,推广“清洁生产、绿色替代、碳减排”相关技术,实现精准防控和高效治理,积极探索“有亮点、可复制、能推广”的先进模式,推进农业面源污染治理,推动绿色生态农业步伐,驱动黄河流域高质量发展。(大荔县农业农村局供稿 陕西省能环体系秘书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