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新闻信息许可证:61120180013

“治沙达人”张应龙的生态惠农“经”

2022-09-01 09:09:30   

日前,记者走进陕西省神木市毛乌素治沙造林基地,放眼望去连绵葱郁。“全国劳动模范”“全国防沙治沙标兵”张应龙正带领锦界镇圪丑沟村村民,利用当地秋季多雨气候,在一片沙坡地上种植樟子松。

“20年前这里还是大片黄沙,盛夏时节也看不到绿色。”张应龙说。“三十里明沙二十里水”,陕北民歌中的这句歌词曾是毛乌素沙漠的真实写照。神木市地处毛乌素沙漠与黄土高原过渡地带、黄河“几字湾”核心区,曾是饱受风沙与水土侵蚀危害的重灾区。

2003年,张应龙舍弃在大城市外企做高管的工作,带着全部积蓄回到家乡治沙。他承包了位于神木市锦界镇、尔林兔镇之间的毛乌素荒沙地42.8万亩,开始了漫长的治沙之路。

从一开始连紫穗槐都种不活的“治沙小白”,到如今的“治沙达人”,张应龙一边学习,一边实践,总结出了有效的“乔灌草三步走”立体治沙模式。他担任神木市生态保护建设协会会长,在当地党委、政府支持下,积极引进土壤环境、水文、微生物、植物、动物昆虫专家学者,为沙地治理可持续发展提供有力的技术支撑,探索走出一条科研科普、生态造林、生态惠民的循环林业发展道路。他承包的数十万亩荒沙地,目前林草覆盖度已从3%提高到65%。

近年来,张应龙帮助当地村民成立合作社,引进树莓、花楸、酿酒葡萄、长柄扁桃以及林下鸸鹋、绵羊生态养殖和食用菌种植产业等,组织农民开展以造林务工、林业育苗、林果采摘、林下经济为产业的经营活动,把林业治沙成果与当地农民分享,使区域农民生产方式和收入结构根本改变,累计帮助周边村民增收达8000多万元。张应龙的科学治沙实践,成为神木市加快新旧动能转换、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一个生动缩影。(记者 程天赐 )

来源:农视网
编辑:王婕
陕ICP备13005735号-1 农业科技报社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029-87031703 www.nkb.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