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新闻信息许可证:61120180013

甘肃陇南:内外兼修,绘就“诗”和“远方”新画卷

——“我们这十年·陇南”④

2022-09-05 17:30:44   

农业科技报甘肃新闻 任艺报道

十年,是一个跨越历史的维度;十年,是一段砥砺奋进的历程。

十年间,陇南接待游客从2012年的490万人次到2021年的1679.95万人次;

十年间,陇南实现旅游综合收入从2012年的23亿元到2021年的83.7亿元 ;

十年间,陇南A级旅游景区增加到36家,其中5A旅游景区1家,4A级旅游景区15家;

岁月流淌,一组组数据记录了陇南旅游资源开发、整合和保护的光辉历程,也记录下了陇南旅游事业从弱到强的拔节生长。

习近平总书记曾指出,旅游是综合性产业,是拉动经济发展的重要动力。

牢记嘱托,感悟力行,步履片刻不曾停歇。党的十八大以来,陇南认真践行习近平总书记“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积极培育各具特色的“旅游+”新业态,打造连点成线、连线成面的乡村旅游、康养旅游大景区,推动“景点旅游”向“全域旅游”转变,将陇南的资源优势变为竞争优势,让游客的脚步在陇南停留、身体在陇南徜徉、心灵在陇南沉醉。

从蹒跚中起步,在发展中不断积蓄力量,旅游业已经成为陇南经济发展的支柱产业之一。数据显示,2022年上半年,全市累计接待游客610.8万人次,实现旅游综合收入31.3亿元。

20220905173452219-39-f7520.jpg

(宕昌官鹅沟大景区泽荡湖)

立足资源优势,奋进赶超

陇南旅游这块“金字招牌”越擦越亮

地处秦巴山地与岷山山脉、黄土高原交汇地带的陇南,这方总面积2.79万平方公里的土地,是甘肃省唯一的长江流域地区,素有“陇上江南 世外桃源”之美称。

悠久的历史、厚重的人文、独特的民俗、良好的生态……为陇南旅游业的发展提供了得天独厚的条件。

如何化资源为资本、转优势为动力?发展旅游产业,陇南当为、更当时。

近年来,我市旅游发展紧跟建设“美丽陇南”这一定位,立足资源优势,将旅游发展融入所有政策,“全景式打造”“全产业发展”“全要素互动”“全时段体验”“全社会参与”,扎实推进文旅重点项目建设、景区景点提质、综合配套完善、精品线路优化,狠抓文化旅游服务管理提升。

特别是,历届党委政府更是一张蓝图绘到底、一棒接着一棒跑,让曾经默默无闻的陇南脱胎换骨,并从“养在深闺人未识”变为“陇上江南世人知”。

20220905173452638-38-dae42.jpg

(天池秋韵。冉创昌 摄)

今年7月15日,文化和旅游部发布公告,确定官鹅沟为国家5A级旅游景区。此次成功晋级国家5A级旅游景区,决不仅仅是官鹅沟发展史上的里程碑,同样也是我市旅游产业实现快速发展、跨越发展的新起点。

窥一域而知全局。官鹅沟5A级旅游景区的成功创建将有效提升陇南旅游产品的知名度和美誉度,让“陇上江南”旅游品牌“叫”得更响。

而更深层次激活这方青山绿水,把旅游业做大做强,让人民群众吃上“旅游饭”,战胜“美丽贫困”,更是历史赋予陇南旅游的重要使命。

使命担当,路在何方?

陇南抢抓美丽乡村建设机遇,整合资源,探索创新,依托景区、跳出景区,开始走向广阔的乡村,原先单一的观光旅游开始走向农文旅融合的体验游,让旅游富民的覆盖面和受益面极大拓展。

20220905173452504-26-9b3d6.jpg

(康县燕河湾风光)

今年上半年,全市乡村旅游接待游客331.5万人次,收入10.5亿元。乡村旅游接待人数占到总人数的1/2,乡村旅游收入占到总收入的1/3。

积力之所举,则无不胜也;众智之所为,则无不成也。从颜值到气质,陇南对“更美”的追求没有止步,而是始终保持奋进姿态,以更高标准打造更加美好的旅游“版图”。

开门即见绿,临窗闻花香,梦醒听鸟鸣,闲坐读风月。如今,无论是每一个陇南人,还是外地游客,都能够明显感觉到陇南这座城市日益提升的颜值和持续增加的旅游魅力。

全业融合发展,扎实推进

陇南旅游呈现互促互进、互融共赢的新态势

漫游两当,看得见的是风景,看不尽的更是风景。

白天赏美景、夜晚看繁星、时时听天籁、天天品山珍,满眼翠绿、遍地鲜花、处处有景致、村村有特色……如今的两当,全域绽放不同精彩。

不止两当,文县马家山村依托茶园,探索“茶业+旅游业+文化体验”生态观光茶园的新模式,不仅为游客提供“吃、喝、玩、乐、游、购、娱”一条龙服务,更带动当地民宿发展、茶叶销售,实现了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双丰收”。

20220905173452649-71-2a365.jpg

(全国山地自行车邀请赛在两当县举行。冉创昌 摄)

惟改革者进,惟创新者强。全域旅游是区域发展理念的重新调整,是旅游要素的重新组合,是社会资源的重新配置,其目的就是让旅游遍地“开花结果”,加快与其他产业融合,带动群众增收致富。

立足于此,陇南加快推进旅游与文化、娱乐、健康养生、特色产业等深度融合发展,不断丰富旅游新业态、延伸产业新领域,将资源禀赋的“优”转换为旅游发展的“势”,赋能乡村振兴。

在具体实践中,坚持把全市作为一个大的景区来规划建设,城乡各类建设都与旅游紧密结合,整合各类资源实现“处处是景、时时见景”。

同时,大力改善旅游“硬设施”,夯实基础设施,推进厕所革命;不断提升旅游“软服务”,积极与国内知名旅游运营商合作推广我市旅游产品,推进市内旅游订房、旅游票务、旅游购物等电子商务工作,并通过合理配置、优化线路等举措增加有效供给,打造一年四季有看头、有“卖点”的旅游项目,努力实现“淡季不淡,旺季更旺”。

特别是,通过制定出台《陇南市“引游客入陇南”补贴实施办法》,开展陇南旅游优惠大放送活动等,进一步拓展陇南旅游客源大市场,激励市内外旅行社、自驾游俱乐部招徕游客来陇南旅游。

20220905173453129-34-19204.jpg

(成县鸡峰山。张平良 摄)

随着一系列政策的不断推行,全域旅游持续升温,陇南的一些农村变成景区、民房变民宿、农特产品变商品,为乡村振兴注入了强劲动力。

目前,全市有国家星级旅游饭店33家,其中四星级旅游饭店6家;培育等级旅游民宿6家,其中全国首批甲级旅游民宿1家。

诗与远方牵手,资源与产业共振。陇南如同“赛马”般的全域旅游发展生动局面已经出现。

蓄势聚能再出发 强劲发力

叫响文旅康养“陇南牌”

多年的发展,让陇南更懂得自己的优势在哪里,更能看得清旅游的规划在何方。

当下,随着人民生活水平和对旅游消费市场需求的不断提高,文旅康养产业作为旅游与健康养生融合发展的新业态,逐渐成为“新风口”。

明者因时而变,知者随事而制。市第五次党代会确定未来五年发展目标之一:打造文旅康养胜地,更为精准的落脚点是:把陇南建设成为大九寨旅游圈重要的游客集散地、西北知名康养目的地、中国乡村旅游目的地和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市。

20220905173505172-16-8dde2.jpg

(礼县大堡山遗迹)

方向既定,乘势而上。

今年以来,陇南紧紧围绕立足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推动高质量发展的新要求,坚持以山水为本底、以生态为特色、以文化为灵魂、以旅游为载体,聚力发展文旅康养产业——

统筹9县区文旅康养资源优势及产业特色,按照市党代会确定的“一核、两心、三轴、四区、十线、百村”全域旅游格局,推动全市境内文旅康养共下“一盘棋”、共绘“一幅图”、共建“一条链”;

出台《陇南市文旅康养产业发展引导资金管理办法(试行)》,重点支持全市文旅康养产业链企业、文旅康养产业园和符合文旅康养产业发展的示范引领项目发展;

以“文旅引人,康养留人”,编制了十条陇南特色旅游精品线路;

抢抓政策机遇,改造武都区姚寨镇民族村、礼县红河镇小高村、康县长坝镇山根村和成县陈院镇梁楼村等4个文旅康养品牌村旅游基础设施和服务设施项目;

陇南已逐步开启了发展文旅康养的生动实践,也凝聚了广泛的文旅康养发展共识。

20220905173505017-32-61819.jpg

(康养胜地美丽阳坝)

在十足的底气和强势的劲头中坚定发展信心。但陇南深知,打造文旅康养胜地,既是难得的机遇,也存在许多复杂性和不确定性,必须真正以困难问题的破解,促进工作迈上新水平、实现新跨越。

回望过往的奋斗路,眺望前方的奋进路。

从单一文化的单打独斗,到文化和旅游的相互促进,再到文旅康养的水乳交融,在天时地利人和的大背景下,陇南发展的“密钥”已经找到,且后劲满满。

十年弹指一挥间,十年跨越换新颜。

一个个A级景区的创建,一个个旅游品牌的推广,都是陇南在旅游高质量发展实践中行稳致远的脚印,都承载着陇南旅游大有可为、大有作为的美好未来。

我们坚信,颜值与气质“双修”的陇南,未来可期!

一方水土孕育一方特产,良好的土壤资源和生态资源,孕育出成县核桃口感酥脆、浓香四溢。“在上世纪四五十年代,所有的土地全都种粮食,用来解决温饱,压榨核桃油成为当时人们获取食用油的唯一来源,那时谁家要是有一颗大核桃树,走路腰杆都硬,因为一个核桃可以煮一碗酸菜,吃上人有劲。”王磨镇祁坝村84岁的祁凯老人回忆道。

于是流传出这样一句口头禅:核桃柿子,尼龙裤子。“核桃拿到公社换尼龙布,做成裤子,穿在身上那倍有面子!”回想起当时的情景,祁凯老人满脸羡慕地说道,有的大户人家用核桃树制作家具,由于木材含有油分,材质坚硬、细腻,木纹流畅,做成的柜子用抹布越抹越亮,非常美观。

由于核桃的经济价值和使用价值,核桃一直深受当地群众喜爱。早在晋代郭仪恭所著的《广志》中记载“陈仓胡桃薄多肌,下辨胡核大而脆,急促则碎。”下辨就是现在的成县。据成县林草局核桃中心统计,全县现有50年以上的核桃大树3140株,其中100年以上的有227株,有几棵老树可追溯到一千年以前,成县老树核桃因含油量高、口感香脆,深受全国消费者喜爱,一经挂果就已全部预售。

2000年,成县县委政府提出大力发展核桃产业,从此,成县核桃开始大规模种植。经过历届政府的努力,22年的精心培育,成县核桃从自然生长到规模化种植再到精细化管理,全县核桃种植已达到51万亩,建成了11条万亩核桃林带,34个丰产示范园,200个核桃专业村,2021年核桃坚果产量2.6万吨,产值3.2亿元,核桃产业已成为成县种植规模最大,受益人口最多的优势特色产业。

为了让全国朋友品尝到最优质的成县核桃,成县对树龄50年以上核桃大树全部进行了编号挂牌,择优选取4株老树用于实生繁殖。同时成立核桃科技服务中心和17个乡镇核桃技术服务队,18名专业技术人员专门负责核桃品种研发和技术推广,携手23家电商企业和10多家收购大户负责核桃产品营销,形成了完整的研发、推广、种植、管理、销售、加工的核桃产业体系。

“成县核桃因营养成分均大于国家特级核桃坚果标准指标的10%~20%,因此荣获‘中国优质核桃基地重点县’‘中国核桃之乡’等6个‘国’字号荣誉,2019年取得了国际认可的‘国家地理标志保护证明商标’,成县鲜核桃、核桃仁、核桃油等系列产品热销全国。”成县林业和草原局局长武向宁说道。

一颗颗成熟的核桃压满枝头,昔日的荒山栽上了致富树、幸福树、小康树,这些都昭示着,人不负青山,青山定不负人的生态富民发展理念。(王芳)

农科甘肃

来源:中国农科新闻网
编辑:任军辉
陕ICP备13005735号-1 农业科技报社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029-87031703 www.nkb.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