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新闻信息许可证:61120180013

甘肃平凉:一份厚重提气的高质量答卷

——党的十八大以来平凉经济社会发展综述

2022-09-14 11:17:47   

农业科技报甘肃新闻 任艺报道

这是一组振奋人心、提振士气的数据——

今年上半年,全市地区生产总值270.45亿元,同比增长8.0%;规上工业增加值增长14.4%;一般公共预算收入18.75亿元、同口径增长15.2%。

这是一张来之不易、充满挑战的答卷——

事非经过不知难。今年以来,面对更趋复杂的发展环境、多发频发的疫情冲击、经济下行的重重考验,我市认真贯彻省第十四次党代会、市第五次党代会和市委五届五次全会精神,高效统筹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大力实施“四强”行动,扎实做好“五量”文章,经济运行呈现稳中有进、稳步提质的良好态势,多项指标实现了增速和排名“双提升”,连续两季度获全省经济发展“贡献奖”。

一组组数据,一项项举措,一个个成果,记录了发展的速度、彰显了奋斗的力度、体现了改革的深度,反映了市委、市政府高效统筹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带来的丰硕成果,见证着全市人民攻坚克难、团结奋进、锐意进取的不竭动力。

一路疾行,势如破竹。党的十八大以来,在省委、省政府的坚强领导下,市委、市政府团结带领全市人民团结奋斗、砥砺前行,取得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历史性成就、实现了经济实力的历史性跨越、推动了各项事业的历史性发展。180多万陇东儿女用汗水浇灌收获,以实干笃定前行,书写下平凉发展征程上浓墨重彩的精彩篇章。

谋棋有方 在对标对表中把牢方向

党的十八大以来的这十年,是党和国家事业取得历史性成就、发生历史性变革的十年,也是全市上下牢记嘱托、感恩奋进,推动习近平总书记对甘肃重要指示要求在平凉落地生根、结出硕果的十年。

回望非凡十年,特别是今年上半年“亮眼”成绩单的背后,是市委、市政府审时度势、把握大势、攻坚克难的结果。

2022年,是落实“十四五”规划的关键之年,如何准确把握自身发展的特点、优势和定位,因势而谋、顺势而为,切实找准工作的着力点和突破口,持续推动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是摆在平凉“十四五”新征程面前的现实课题。

市委、市政府坚持问题导向,科学研判形势,认真对标谋划,认为我市面临发展不充分、不平衡的双重压力,发展的结构性、体制性、素质性矛盾依然存在,稳增长、稳市场主体、保就业任务依然艰巨,营商环境仍需进一步优化,民生领域仍存在短板弱项……

“全市各级各部门要把贯彻落实省委新部署新要求与‘3659’发展思路紧密结合起来,聚焦重点、精准发力,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幸福美好新甘肃作出平凉贡献。”市委五届五次全会上,市委书记王旭掷地有声。

推动高质量发展,中心是抓好经济工作,关键在于科学判断形势、发挥优势、引领态势。

紧扣“一核三带”区域发展格局和“四强”行动战略部署,扛牢省十四次党代会赋予“平庆率先发展”的新使命,结合平凉实际优化发展思路、细化工作举措,市委五届五次全会提出“加快陇东综合能源基地、先进装备制造基地和文旅康养基地建设,持续壮大县域经济实力,强化产业支撑、项目支撑、科技支撑、人才支撑,着力打造全省经济发展新板块、新支点”的目标定位,以科学思维理念和方法路径主动融入全省发展大局。

“坚持目标不变、任务不减、靶心不散,着力夯实‘稳’的基础,拓展‘进’的态势,守住‘保’的底线,力争超额完成年度各项任务。”市委副书记、市长白振海在全会上明确要求。

坚决扛起高质量发展政治责任,全市各级紧盯年度目标任务,攻坚下半年,确保“全年红”,经济增速“保8争9”,前位指标立足于“超”,稳居全省第一方阵,中位指标立足于“进”,向全省前列水平看齐,后位指标立足于“赶”,达到全省均衡进度,以实际行动迎接党的二十大胜利召开。

沿链布局 高质量发展迈出坚实步伐

今年上半年,全市第一产业增加值28.03亿元,增长9.4%;第二产业增加值88.97亿元,增长11%;第三产业增加值153.45亿元,增长6.6%。

上扬的曲线,显现出良好的发展速度与质量。

全面加强对经济工作的领导,认真落实国家33条、省上53条稳经济一揽子政策,细化出台稳经济60条政策清单,成立10个工作专班,分领域抓督导、促落地、稳增长,全力化解经济下行压力。

坚持一体开发、深度转化、延链增值,灵台百里东南部、崇信戚家川、周寨南3宗探矿权和灵台灵北、安家庄、崇信大兴村东3宗采矿权成功出让,邵寨、赤城煤矿、20万吨聚丙烯等项目建成投产,五举煤矿、灵台电厂、50万吨级二氧化碳捕集利用、聚丙烯高值化产业园等项目加快建设。

煤炭利用由单一燃料向燃料、原料并重转型迈出的关键一步,是我市坚持以“链式思维”抓项目、扩投资、增动能,全力推动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一个缩影。

20220914113901578-38-d3692.jpg

泾川县“平凉红牛”鼎康肉牛育肥场(资料图片)。

坚持把推行产业链链长制作为重塑产业体系新优势、培育高质量发展新动能的总抓手,以“强工业”行动为抓手,打造煤炭分质转化利用、平凉红牛、静宁苹果、设施蔬菜、中医中药、绿色建材、智能制造、文旅康养、生态环保九大重点产业链,实行“六个一”推进机制,建立“财政+”产业链发展基金和重点项目库,实施产业链项目345项,完成投资80亿元。

20220914113814705-26-082e4.jpg

崆峒区泾河川区蔬菜产业园(资料图片)。

举行重点产业链项目(云上)推介大会,举办重大项目集中开工,组织开展重大项目观摩……全面推行重大项目“三个一”包抓责任制,今年至目前实施投资清单项目545项,集中开工亿元以上项目109项、总投资486.3亿元,至7月底,固定资产投资增长10.6%。

20220914113814742-20-a819d.jpg

图为9月1日拍摄的S28灵华高速公路一期工程朝那镇河沟大桥施工现场。 平凉日报全媒体记者 李晓明 摄

积极争取国省政策支持,全力推动事关平凉长远发展的重大基础设施项目建设,S28灵华高速一期、彭大高速三期、G312改造等项目进展顺利,引洮二期庄浪应急供水工程开工建设,灵台新集、崆峒白杨林水库等水利项目加快推进。

20220914113814650-34-44387.jpg

6月11日,“环西部火车游·崆峒号”首发列车到达平凉火车站。平凉日报全媒体记者姚志强 摄 

“环西部火车游·崆峒号”旅游专列开通运行、海创生活垃圾焚烧发电项目建成并网、国维淀粉年产5万吨玉米胚芽油生产线即将投产……始终把产业发展作为强市之基和立市之本,按照强龙头、补链条、聚集群的思路,加快构建现代产业体系,下大气力优化产业布局、落地产业项目,不断提升产业层次、扩大产业规模。

20220914113814676-26-b7947.jpg

崆峒区海创生活垃圾发电项目中央控制室。平凉日报全媒体记者 王亮亮 摄

以工业化思维打造现代农业,以文旅康养产业发展助推第三产业,集中发展潜质好、空间大、比较优势突出的主导产业、首位产业,打造“一县一业”“一业一品”,推动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

守牢底线 持续巩固安全稳定发展环境

仓廪实,天下安。

牢牢守住粮食这块“压舱石”,今年以来,平凉全面落实粮食安全党政同责、党政同抓要求,严守耕地保护红线,集中整治撂荒地8.42万亩,清理荒废苗木地2.55万亩,新建高标准农田15.9万亩,粮食作物播种面积436.36万亩,夏粮产量稳中有增,重要农产品稳产保供能力稳步提升,高质量发展的基础更加扎实。

“要久久为功抓巩固、促振兴,守牢不发生规模性返贫底线。”9月8日召开的市委常委会会议这样要求。

今年是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的关键一年。年初公布的中央一号文件明确提出,坚决守住不发生规模性返贫底线。严格落实“四个不摘”要求,我市继续保持主要帮扶政策总体稳定,常态化、网格化排查返贫致贫风险,上半年对9882户监测对象开展“一户一策”精准帮扶,消除风险7306户,消除率达73.93%。

平凉地处黄河中上游泾渭河流域核心区,是国家西部生态安全屏障的重要组成部分,生态地位特殊而重要。

20220914113814543-34-819fe.jpg

党的十八大以来,牢固树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把优美生态环境作为最普惠的民生福祉,下功夫整治突出环境问题,全力推进污染防治措施落地见效,不断提升生态文明建设水平,切实筑牢生态安全屏障,绿色成为高质量发展最鲜亮的底色。

20220914113829761-28-a998d.jpg

阳光映照下的葫芦河,弯弯曲曲穿城而过,如同一条淡绿色的绸带,柔美秀丽。刘张住 摄

扎实推进生态环保督察反馈问题整改,落细落实河湖长制、林长制,坚决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今年前8个月,中心城区空气质量优良天数达到220天,优良率90.5%,全市地下水和饮用水水质全部达标。全面推行全域垃圾闭环处理模式,规模化、科学化推进国土绿化,平凉成为西北地区第一个获得“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市”称号的地级市。

坚持“外防输入、内防反弹”总策略和“动态清零”总方针不动摇,建立市级领导包县、县级领导包乡扁平化调度机制,建成城市核酸检测基地1处、移动方舱实验室8个,加强重点人群、重点场所防控,织密织牢外防输入防线。

切实把防范化解重大风险抓细抓实抓到位,我市坚持统筹发展和安全,高度重视防范化解债务和金融风险,纵深推进扫黑除恶斗争,进一步压实安全生产主体责任,筑牢高质量发展底线。

以人为本 交出更有温度的民生答卷

民之所盼,政之所向。

家门口就能上好学、技能培训让人轻松就业、养老金连年提高……一件件民生实事犹如和煦春风,温润着百姓心田。

上半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6475元,增长4%;全市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5577元,增长5.7%;

新增市场主体9492户,完成个转企273户;

……

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我市统筹经济发展和民生保障,尽力而行、量力而为办好民生实事,兜牢民生底线。今年上半年财政用于民生领域支出达118.6亿元,占总支出的82.2%,一批事关群众切身利益的急难愁盼问题得到有效解决。

20220914113830604-77-847eb.jpg

建设中的平凉市中医医院(中西医结合医院)项目(资料照片)。平凉日报全媒体记者 姚志强 摄

城镇新增就业1.76万人,中心城区集团化办学启动实施,市中医医院、市体育运动公园、新河湾小学等民生工程加快推进。全面完成退休人员养老金、城市低保、农村低保提标,发放困难群众救助补助资金5.94亿元。完成生态及地灾避险搬迁321户,占年度任务66%。积极化解已售城镇住宅历史遗留“登记难”问题4.85万套,完成转移登记4.4万套,总体登记率达90.52%……

平凉从群众最关心、最迫切、最现实的利益问题着手,一件接着一件办,着力推动实现人居环境更优美、日常出行更便捷、教育医疗更优质、文体活动更丰富、城乡发展更协调。在推动高质量发展过程中,不断增强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

20220914113829884-47-2e0fb.jpg

获批全国系统化全域推进海绵城市建设示范城市,平凉着力提升城市发展质量,扎实开展“城市体检”,加快老旧小区、城中村改造,优化城市路网结构,部署开展自建房排查整治,动真碰硬拆违拆临治乱,一批顽瘴痼疾得到有效解决,城乡面貌有了较大改观。

“我们将当好‘无事不扰、无处不在’的‘店小二’,打造审批最少、流程最短、成本最低、服务最好的投资高地、创业宝地。”在第28届兰洽会上,市委书记王旭代表平凉作出庄重承诺。

营商环境是投资的“风向标”、发展的“晴雨表”。

多措并举激发发展动能,谋划实施7个领域126项重点改革任务,稳步推进国企改革三年行动,全民所有制企业公司制改革实现清零。持续深化“放管服”改革,制定出台优化营商环境38条、金融助力实体经济高质量发展23条等政策措施,全面落实助企纾困、消费扩容、促进旅游业恢复等政策。

20220914113829971-64-b2dfc.jpg

第二十八届兰洽会平凉市投资环境推介暨重点招商引资项目签约仪式现场。平凉日报全媒体记者 姚志强 摄

积极推进“双招双引”,与宁夏永润化工、中国电子彩虹集团、省公航旅等企业对接洽谈,兰洽会签约项目167个881亿元,实施招商引资项目274个,落实省外到位资金134.5亿元,增长89.9%。

综合实力稳步提升,开发开放成就斐然,民生工程大力推进,城乡环境日新月异。回望过往历程,平凉答卷斑斓而厚重。站在新的时间节点,我们将以更加昂扬的姿态,书写无愧于时代的新篇章。(赵育娴)

来源平凉日报

农科甘肃

来源:中国农科新闻网
编辑:任军辉
陕ICP备13005735号-1 农业科技报社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029-87031703 www.nkb.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