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09-20 16:22:56
农业科技报甘肃新闻
麻子川梁是黄河流域和长江流域的分水岭。翻过山梁,就是甘肃陇南。
陇南是甘肃唯一长江流域地区,站在山梁上抬眼望去,漫山遍野郁郁葱葱的植被,会彻底颠覆人们对大西北的认知。嘉陵江一级支流白龙江、白水江、犀牛江、西汉水、岷江,以其博大的胸怀孕育着这片神奇的土地,也孕育着这片土地上智慧、勤劳的人民。
“千年药乡”新传奇
过了麻子川梁,一路下坡,绕过几道急弯行驶14公里,就到了红军当年长征决定挥师陕北的重要决策地——哈达铺。这里一直被称为“红军长征的加油站”。现如今,这里是享誉全国的西部药材城。
2015年,投资8.1亿元的华昌国际药材城在哈达铺岷江北岸破土动工。历时3年建设,这座以中药材交易储存为主体的现代化交易平台与兰渝铁路哈达铺站遥相呼应。
同年12月,哈达铺岷江南岸也崛起了一座占地110亩的现代化企业——甘肃琦昆农业发展有限公司。该公司主要经营农产品加工、开发、包装、销售和及中药材仓储,是全国88家中药材仓储物流基地之一。
今年3月29日,哈达铺中药材商贸物流园在华昌药材城启动。这是宕昌县由“中药材大县”迈向“中药材强县”的重大开端,也是宕昌中药材产业走向高质量发展的关键一步。预计到2025年,园区中药材产业综合产值将达到100亿元。
在全国12807种中药品种中,宕昌就有690多种。近年来,宕昌县按照打造“现代药乡”的思路,以建设标准化种苗繁育、绿色标准化生产、中药材交易、现代仓储物流、中药材综合加工“五大基地”为目标,规划实施60亿级中药材产业园,建成5万吨仓储物流基地,改造提升中药材商贸物流园,打造13.3万亩中药材绿色标准化种植基地,探索出中药材产业集中发展、区域聚集发展的新路子。
拉路梁是宕昌县一个响当当的地名!站在拉路梁上,周围几万亩药田尽收眼底。层层叠叠的梯田,种满了各种名贵药材。每年前来参加中药材交易会的客商都要登上拉路梁,目睹当地药材种植的规模,亲耳聆听当地药农的种植经验。
和其他传统药材种植乡镇一样,宕昌县庞家乡也是近年来突飞猛进发展起来的一个规模化种植典型。该乡现有11个中药材种植加工专业合作社,中药材产值达到2亿元。“去年种了9亩党参、4亩黄芪、3亩当归,收入12.8万元。”拉路村村民冉寿禄谈到自家的药材收入,别提有多高兴。
2021年,宕昌县中药材种植面积达到40万亩,当年采挖27万亩,总产量8.42万吨,一产产值9.766亿元,全产业链产值达到31亿元。仅药材一项,就给农民带来人均3770元的收入,占了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的44.2%。
半山绿茵半山红
2022年7月11日,中国川渝火锅产业大会暨武都花椒展示交易会惊艳了整个川渝地区。这一盛会,让来自美国、法国、德国、意大利、日本、韩国、马来西亚、菲律宾、中国香港等18个国家和地区的嘉宾及所有来自五湖四海品味过川渝火锅这一传统美食的人彻底醒悟过来,川渝火锅之所以这么好吃,其中一个重要因素就是在制作火锅底料时,用了一种特殊的佐料食材——武都花椒。
据北魏《齐民要术》记载:“蜀椒出武都,秦椒出天水”;唐《元和郡县志》记载:“花椒,开元阶州贡”,阶州就是现在的武都。从那时算起,武都椒香已经“麻”了华夏子孙1600多年。
事实上,蜀椒的栽培地域不仅仅局限于武都,它涵盖了以武都为轴心的大部分嘉陵江支流区域。武都栽培面积最大,产量最多。2021年,武都花椒总产量达6000万斤,综合产值36亿元,农民花椒人均纯收入4000元。适生区脱贫人口花椒收入占比达到60%以上,11万贫困人口通过发展花椒产业实现稳定脱贫。
武都花椒之所以成为农村发展、农民增收的主导产业,倾注了历届党委、政府和全区农民的不懈努力。从上世纪80年代开始,武都就以“花椒锁地边”模式开始发展。90年代中期,武都花椒栽培从地埂栽植向规模发展迈进,花椒产业从规模扩张向集约化经营、科技化管理、市场化营销转变。
经过30多年的不懈努力,武都花椒走过了“零星栽植”“地埂模式”“荒山开发”“规模连片”的发展历程。截至2021年,武都花椒适生区域已实现全覆盖,其规模比上世纪80年代初整整翻了25倍,先后建成万亩花椒基地8处,千亩花椒示范基地108个。其产量、产值、品质和产区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占比均属“全国第一”,是全国最大的优质花椒主产区和产地集散中心、价格形成中心、信息发布中心。
油橄榄照亮致富梦
今年6月,出产自陇南市武都区的“祥宇牌”有机特级初榨橄榄油,在英国伦敦国际橄榄油大赛中脱颖而出,荣获质量比赛3枚金奖。这也是陇南橄榄油继近年来在美国、日本、澳大利亚、以色列、希腊等国际橄榄油大赛中一举夺魁后,摘得的又一桂冠。实际上,自从2017年陇南橄榄油在纽约首次摘金后,出产自中国甘肃陇南的橄榄油一度被国际上欧亚传统橄榄种植区刮目相看。陇南市武都区也由此被冠上一个响亮的名字——中国橄榄城。
1964年3月3日,周总理出访阿尔及利亚时带回一棵象征中阿友谊的橄榄树,亲手栽在云南省海口林场,从此,这种被尊称为“植物油皇后”的“洋”树种正式在中国的土地上生根发芽。
目前,全国油橄榄栽培135万亩,主要分布在甘肃、四川、云南、重庆、湖北、陕西等地。武都区是陇南市最早引种栽培油橄榄的地方。1975年试种成功,1998年由国际橄榄油理事会绘制的《世界油橄榄分布图》上,第一次标上了中国的名字。武都区以其独特的气候条件,被划分为一级适生区。
近年来,陇南市不断优化产业结构调整,油橄榄栽培范围也由之前的白龙江沿岸扩展到西汉水、犀牛江流域。
“祥宇”橄榄油创始人李慧是武都区最早规模化栽培油橄榄的栽植户之一。1997年,李慧和丈夫丢弃“铁饭碗”,放弃舒适的城市生活,带上临时雇佣的几百个村民来到佛堂沟栽植橄榄树,硬是把2800多亩橄榄苗栽进土里。如今,已是祥宇油橄榄开发有限责任公司董事长的李慧,在谈到当年创业的经历时,眼眶里依然闪烁着晶莹的泪花,满脸却堆起了幸福的微笑。
几年之后,泥石流多发,连棵遮阳树都找不到的荒坡,已绿树成荫,四季常青。“每年橄榄果成熟的季节,我都要抽空来到橄榄园,躺在橄榄树下,看着一串串晶莹剔透的果实,就像看到自己的孩子一样开心!”
截至目前,陇南油橄榄栽培面积已经达到76万亩,占全国总面积的60%,产量、产值均居全国首位。2021年,陇南油橄榄综合产值达到24亿元,适生区群众人均增收2600元,油橄榄主产区的4.42万贫困人口通过种植油橄榄实现脱贫。
从无到有,从零星种植到万亩的国家级油橄榄种植示范基地,从小作坊榨油到建成原装进口冷榨生产线。一代代油橄榄追梦人携带自己的“油皇后”,走出大山,走出国门,走向世界。
来源:新甘肃·甘肃经济日报
农科甘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