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新闻信息许可证:61120180013
> 首页 > 农机 > 正文

一台山地农机的嬗变

2022-10-13 15:51:31   

“我们要干今天不热,明天一定会热的事情”。这是杨福增决心带领团队开展丘陵山地农机研究时,反复对团队提起的话。

杨福增,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机械与电子工程学院教授、丘陵山地农机装备研究团队带头人。一直以来,杨福增及其团队不断深耕丘陵山地农机研究领域,让农机“从无到有”逐渐迈上了“从有到优”。

图片

其中,丘陵山地小型履带遥控拖拉机、XN-402P遥控全向调平山地拖拉机以其姿态调整、多种仿形作业、无级变速和遥控等技术,登上了2020年央视“超级新农人”挑战赛舞台并获得“新农人挑战奖”,成为我国山地农机创新研究中的“明星拖拉机”。

启示

起初,杨福增的农机研究侧重点是平原农机,但每每想起自己的家乡甘肃会宁处于丘陵地区,只能使用“人扛、牛耕”的传统农业生产模式,这让杨福增的内心久久不能平静。

2009年,杨福增做出了一个令人吃惊的决定:将农机研究重点从平原调整到丘陵山地。“做平原农机研究的人太多,要想超越他们很难。但丘陵山地农机研究是一个空白,也是社会的需要。”杨福增说。

于是,杨福增和同事及学生开启了“山地农机”的研发。第一台现代化的山地农机样机——该机器遥控操作,可在坡地上保持自身平衡的同时还能稳定作业。

这让杨福增既激动又发愁:但一台造价超过5万元的耕地机,对于丘陵地区的农民来说负担过重。如何以最少投入实现丘陵山地农业机械化?成为杨福增重新思考的问题。

2015年,一台花费3000余元改装的“山地农机”,出现在了杨福增老家的土地上,山地助力车运输试验就此拉开帷幕。就在试验进行一切如常时,下坡的“山地农机”发生了意外,刹不住的农机连人带车一起翻进了水沟。

虽然人没有大碍,但此次试验,让杨福增至今想起都心有余悸。从那一刻起,杨增幅就把安全放在山地农机研究的首要位置。而这辆承载“故事”的“山地农机”被杨福增永远地珍藏在团队的实验室里。

“出世”

“山地农机与平地农机不一样,我们走过的弯路,同行们不能再走。”随着国内众多企业和高校的加入,杨福增在欣喜之余又有些担心。

没有一个标准来规范和引领丘陵山地农机研发与生产,山地拖拉机的“安全性”无迹可寻。于是,杨福增与团队商议,要制定一个标准,让山地拖拉机生产制造有理可依,有据可循。

2017年,杨福增及其团队搜集和整理以往研究的相关数据,与多家企业合作,最终在今年1月成功编写出《山地履带拖拉机通用技术条件》团体标准(以下简称“标准”)。今年4月份,“标准”已正式实施。

“标准”针对山地拖拉机特有的“坡地作业稳定性”“爬坡性能”“下坡制动安全要求”和“专用液压悬挂装置”等,分别做了明确规定,它的发布对于丘陵山地通用动力机械的技术水平提升和产业化发展具有重要作用。

优化

团队“标准”发布后不久,中央“一号文件”提出:“要全面梳理短板弱项,加强农机装备工程化协同攻关,加快大马力机械、丘陵山区和设施园艺小型机械、高端智能机械研发制造并纳入国家重点研发计划予以长期稳定支持。”

“丘陵山地农机研究的春天到了。”杨福增连连感叹,中央“一号文件”的发布,给高校科技工作者带来了无限机遇。

杨福增带着团队又有了新的“奔头”。为更好推进山地农业研究成果有效转化,杨福增及其团队牵手国内龙头企业和其他高校,商议成立丘陵山地农机研究校企联盟。

同时,共同研发制造可适用于不同地域、不同作物、不同农艺模式以及不同收入人群的山地农机,为丘陵山地农业发展提供更加丰富的先进适用产品。

此外,杨福增及其团队创建了国内第一个基础科研平台—— “土地农机-土壤-作物综合实验系统”,为山地农机研究提供第一手原始数据资源和理论支撑;团队与西北工业大学空天地海一体化大数据技术国家应用工程实验室联合,成功打造了“丘陵山区空地协同与智能农机试验场”,为无人飞行拖拉机的创制提供实验平台和前期实验准备......

“我们有一个梦想,将来要研发出会飞的拖拉机,立体服务丘陵山区乡村振兴事业!”杨福增教授对团队未来的山地拓荒充满信心。

通讯员 支若晨 王美茸 靳军 记者 谷幸

编辑:牛姣
陕ICP备13005735号-1 农业科技报社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029-87031703 www.nkb.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