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新闻信息许可证:61120180013

农业科技这十年丨科技创新实现返“葡”归真

2022-10-14 16:05:14   

编者按:党的十八大以来,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强领导下,党和国家事业取得了历史性成就、发生了历史性变革。

为贯彻落实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中央农村工作会议及中央一号文件精神,宣传农业科技创新、推广应用成果,展示农业农村现代化发展状况。农业科技报社特别策划推出“农业科技这十年”专栏,专题报道农科教人员在农业科技成果转化、推动农业农村现代化、农业科技助力乡村振兴等方面取得的成效。

本期推出《科技创新实现返“葡”归真》。

党的十八大以来,我们打赢了脱贫攻坚战,历史性地解决了绝对贫困问题;逐步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推动农业农村发展取得历史性成就、发生历史性变革。乡村振兴作为接续脱贫攻坚的又一国家战略,我国坚持农村优先、城乡一体融合发展、因地制宜、突出特点、发挥优势,推进农业农村的现代化,稳步形成具有市场竞争力且可持续发展的现代农业产业体系。

陕西省位于中国内陆腹地,地势呈南北高、中间低,由高原、山地、平原和盆地等多种地貌构成,南北气候差异较大。得益于气候及降水的优质条件,陕西成为我国葡萄种植大省之一。据了解,陕西栽种葡萄的历史长达2200年,在陕北、关中、陕南地区均有分布,其中渭北旱塬和关中地区的栽培面积约占全省总面积的90%。截止2021年数据显示,陕西全省葡萄种植面积达75.88万亩,主要集中在西安、咸阳、宝鸡、渭南、延安、铜川等市28个县区。

20221017092558817-42-2f3ba.jpeg

体系首席房玉林教授在合阳丰阜农业园区进行现场技术指导

随着我国改革开放和农村产业结构的调整,极大地促进了葡萄产业的发展。十八大以来,葡萄作为世界第二大水果,在我国水果栽培中也名列前茅,具有品种多、适应性强、老幼皆宜、用途广泛等特点。陕西省关中、渭北地区逐渐发展成为我国优质葡萄产区,部分地区果农的生活水平更与葡萄效益密切相关,种植葡萄也为各地脱贫攻坚、乡村振兴发挥了重要作用。

转型升级扩生产  科技助力共振兴

陕西省葡萄产业技术体系按照“科技支撑产业发展,解决产业急需问题,促进产业提质增效”的思路,基于问题导向,集成攻关关键技术、创新推广途径与模式,为我省鲜食葡萄产业提质增效提供技术支撑与解决方案。

陕西省葡萄产业技术体系依托渭南葡萄研究所、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合阳葡萄试验示范站以及杨凌曹新庄葡萄实践教学基地等单位持续开展新优葡萄品种引进、区域试验研究等工作,目前已经引进新优鲜食葡萄品种300个,酿酒葡萄品种38个,砧木品种11个。经过近几年的引种试验,筛选出适宜渭南地区生态条件且具有较大市场前景的新优鲜食葡萄品种5个,并对该类品种进行了扩繁和推广等工作。

20221017092727158-10-84ea7.png

体系首席专家房玉林,岗位专家徐炎、王录俊等率团队连续多年开展了胚挽救和常规杂交育种工作,重点围绕无核、香味、脆肉、大粒性状,利用胚挽救技术,设计杂交组合56个,获得胚珠数6665颗,发育胚654颗,成苗295株;常规杂交育种设计杂交组合128个,获得杂交种子17164粒,共获杂交苗3304株,获得杂交优株4个,目前已经挂果,并进行性状评价。

2014年,全省葡萄种植面积69.92万亩,产量为59.51万吨,至2021年,全省葡萄种植面积达75.88万亩,葡萄产量达85.15万吨。相比于2014年,葡萄种植面积、产量分别增长了8.52%和43.08%。

“质”“量”同升强品牌  特色打造增价值

陕西葡萄产业技术体系要围绕葡萄产业技术、葡萄产业创新等方面,突破葡萄产业卡脖子难点,充分发挥体系在陕西省葡萄产业发展中引领产业发展方向的作用,加快全省葡萄产业提质增效进程、促进全省葡萄产业从葡萄大省向葡萄强省转变。

逐步形成了“极早熟、早熟、中熟、晚熟、极晚熟”的品种结构,破解了大量鲜果集中成熟,品质偏低,没有差异化定位,多为低端竞争,缺少高端产品,产品同质化现象严重所导致的葡萄滞销,集中收购价低,农民增产不增收难题。

质量是品牌的基础。近年来,体系基于产区实际,立足实地调研,将研究成果转化为调研报告与决策建议,先后完成了鄠邑区、泾阳县、蓝田县、丹凤县等葡萄产业发展规划;协助陕西省果业中心、西安市、杨凌示范区、中国农学会葡萄分会等举办多届“葡萄评优”、“葡萄熟了”等系列品牌推广活动。

20221017092727163-45-f91eb.png

西安市鄠邑区葡萄全产业链标准化、品牌化提升座谈会

在体系的助推下,2020年,“户县葡萄”品牌价值评估为11.71亿元;“临渭葡萄”品牌价值评估为17.98亿元,“合阳红提“ 品牌价值评估为6.99亿元。“丹凤葡萄”、“杨凌葡萄”获“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产品地理标志登记证书”认证。

伴随着葡萄种植面积的不断扩大,葡萄产业链也在不断延长。“小酒庄、大产业”的模式在西安、宝鸡和渭南等地悄然兴起。陕西省涌现出了栖凤御林葡萄酒庄、唐宫葡萄酒庄、路易葡萄酒庄、三贤葡萄酒庄等数十个集休闲观光与采摘体验于一体的葡萄酒庄,打造了一批具有一定知名度的葡萄酒品牌,产业的市场竞争力不断增强。

体系围绕渭南地区红地球、阳光玫瑰等鲜食葡萄品种开展了葡萄蒸馏酒等系列酒种研发工作;针对鲜食葡萄蒸馏酒后期调配和陈酿技术开展了相关研究;采用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优选增香酵母,建立新型葡萄酒酿造模式,研发出红地球、阳光玫瑰、新郁、夏黑等鲜食葡萄蒸馏酒的增香酿造工艺,开发出香气清新复杂、口感纯正易饮,质量上乘,具有较强市场推广潜力的葡萄酒蒸馏酒新产品4个。

生产模式科学化  绿色高效助增收

通过集成近几年关于葡萄园调亏灌溉关键技术、简约型叶幕层管理技术、葡萄园省工、机械化关键技术等方面的研究成果,开展了以“控产、更新、提质、增效”为目标的优质栽培技术集成与示范,通过合理负载、节水灌溉、氮肥减施、废弃物资源化利用等手段,构建了提质、节本、高效的葡萄绿色生产技术体系。

20221017092727641-12-31900.png

体系岗位专家田间技术指导

集成的葡萄绿色生产技术体系可以省工39.72%,在葡萄园土肥水管理、叶幕修剪、出埋土、病虫害防治等生产环节机械化程度达到80%,极大的提升了栽培管理效率,提升了绿色生产水平,降低了成本投入,并提升了葡萄果实风味品质。针对葡萄防灾抗灾能力低下的问题,构建以避雨栽培为核心的防灾减灾救灾技术体系,提升了产业抗风险能力。

针对葡萄生产关键环节,体系依托各岗位专家在陕西省各葡萄产区,仅2021年,开展线下集中培训59场次,直接培训5864人次;通过音视频进行线上培训37场次,培训人数达108.549万人次;下乡田间技术指导164场次,直接培训7350人次;通过微信公众号、网络等平台发布网络技术推文85篇,阅读人数达5万余人次;编写产业技术资料7项,并免费发放9800余份;新建产学研科技示范基地(园区)36个;依托示范基地推广“葡萄生态高效栽培关键技术”、“葡萄避雨栽培技术”、“葡萄病虫害综合防治技术”以及阳光玫瑰等新优鲜食葡萄品种等关键技术和品种9项,推广面积达186.06万亩,推广效益达38.58亿元。

组织能力再提高  创新发展强竞争

葡萄产业发展生产组织落实尤为重要,因此,葡萄产业健康发展、科技推广与落实还需要有合理的组织形式做保障。在近年的实践中,体系探索出多种发展推广模式,使技术能够精准落实,不仅保障了种出好葡萄,还可把葡萄卖出合理的价格。在不同模式下,诸多县区的葡萄生产从有到优、从优到精,从小到大、从弱到强,有效的促进了葡萄产业发展,更好地服务于乡村振兴。

以陕西省合阳县为例,新池镇南沟社区富源红提葡萄专业合作社于2017年成为西北农林科技大学首批“一对一”定点帮扶单位,合作社采用统一规划、统一苗木采购、统一农资供应、统一技术管理及统一销售的‘五统一’办法。先期由合作社统一规划、投资建园,而后社员承包经营。合作社通过技能培训、农业科技应用推广、实行绿色有机生产、拓展传统销售渠道、建立标准体系、规划和发展田园综合体,实现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

体系集成创新了“政、校、站、企、农”五位一体推广新模式,同时依托创新联盟、产业体系、重点实验室,全方位服务产业,补齐了产业服务功能的短板。

陕西省葡萄产业技术体系首席专家房玉林说:“目前,经过前期的规模发展,葡萄产业出现饱和状态,围绕葡萄产业控产、提质、增效迫在眉睫,我们体系从调整葡萄品种结构做起,全球引种,多地试验,借助陕西科技力量、西北农林科技大学科研技术加强葡萄种业的科学研究,打造出陕西葡萄特色种业品牌,为整个干旱半干旱区域乃至‘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提供陕西优质葡萄种源。未来,体系还将与各方力量共同推动陕西葡萄品牌文化建设,打造陕西葡萄的群体品牌,提升葡萄产业整体竞争力,让更多的果农得到切实的收益,让乡村葡萄产业振兴迈上新台阶。”

全媒体记者 冯玉龙 燕军锋

编辑:牛姣
陕ICP备13005735号-1 农业科技报社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029-87031703 www.nkb.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