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新闻信息许可证:61120180013

奋进新时代 杨凌这十年 | 深耕农业科创沃土 描绘乡村振兴画卷

2022-10-15 15:16:01   

编者按

党的十八大以来的十年,是党和国家事业发展进程中具有里程碑意义的十年,也是杨凌示范区改革发展史上极不平凡的十年。这十年,杨凌示范区认真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以“国家队”站位履行国家使命,全区经济社会发展和改革创新取得非凡成就,科技创新活力迸发、示范推广仓满田畴、改革开放蹄疾步稳、城乡建设成效明显……这十年,是杨凌面貌变化最大的十年;这十年,是杨凌人民幸福指数不断提升的十年……在全国上下喜迎党的二十大胜利召开之际,杨凌农科传媒集团策划推出全媒体系列报道《奋进新时代杨凌这十年》,生动展现杨凌示范区在高质量发展道路上奋勇前行的积极成效,激励全区广大干部群众和科教工作者进一步解放思想、改革创新、再接再厉,以更加饱满的精神和昂扬的姿态奋进新征程,建功新时代。

图片

“三农”稳,天下安。

“三农”工作历来是党和国家事业的基础性工作。作为我国首个国家级农高区,杨凌承担着为干旱半干旱地区现代农业探索新路的国家使命。为了在这块现代农业的“试验田”上奏响“乡村振兴”战略嘹亮的先锋号,近十年来,杨凌将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作为推进高质量发展的新引擎,用“铁肩膀”挑起乡村振兴“重担子”。

如今,随着乡村振兴工作深入推进、特色产业逐步壮大、城乡一体趋于完善,一幅城市与乡村携手共舞、现代农业蓬勃发展的“农科画卷”在这片热土上徐徐展开。

兴产业 拓宽群众致富路

乡村振兴,产业必须振兴。

纵览杨凌示范区农业版图,有着30年红薯种植经历的揉谷镇田西村是点缀其中的“亮点”。

早些年,由于缺乏管理经验,当地红薯种植始终不见效益,村里集体经济底子薄弱。

转机出现在乡村振兴战略实施后。近年来,田西村紧抓政策机遇,把红薯产业发展摆在突出位置,以乡村建设规划、食用菌菌种培育、红薯育苗、设施农业等五大产业为抓手,走出了一条“集体主导、企业赋能、政府推动”的三产融合发展的乡村振兴之路。

图片

以田西村为代表,杨凌其他村庄也在推进乡村产业振兴上持续发力、久久为功。

近年来,杨凌示范区立足打造“新时代乡村振兴、特色现代农业发展引领示范区”目标定位,聚焦产业发展下足绣花功夫,突出示范带动,打造特色品牌。此外,杨凌示范区结合区内高校和科研单位资源,探索形成“专家联产业、科研联生产、企业联市场、部门联政策、党员联群众、书记抓典型”的“五联一抓”乡村振兴工作机制,切实为农业生产解难题,为产业发展聚集动能。

如今,杨凌乡村振兴已翻开新的一页。

搭舞台 筑巢引凤谋发展

在西北农林科技大学留学的国际友人秦关曾坦言,陕西杨凌有着领先全球的先进农业技术和产品。

图片

漫步于杨凌现代农业精准扶贫示范园,藤架上枝繁叶茂的吊瓜、菜地上绿意葱茏的有机蔬菜,处处都能感受到现代农业的魅力;徜徉在智慧农业示范园,从自动控温、控湿到平台式管理与数字化指令输出、超大跨度大棚以及AGV户外无人运输系统......智慧农业正在把人们的想象变成现实。

“农业小镇”为何摇身一变,崛起为一座在国际上颇具影响力的“农科新城”以及连接农业科技与人才的桥梁,以农业科技创新为窗口,我们可以窥见杨凌的广阔天地。

图片

从全球首创“紫橙色”大白菜选育成功,到肉牛育种瓶颈技术取得新突破;从油菜新品种“秦杂油7号”成功培育,到西农979小麦品种推广的全面铺开……一项项令人瞩目的创新成果背后,是科技创新实力的集中体现。

为了打造乡村振兴“新样板”,近年来,杨凌示范区面向旱区培训农民超过44万人次,获得杨凌农民技术职称的农技员1.28万余名。农业科技示范推广的“杨凌经验”,正让国内国外数以亿计的农民享受到了“科技实惠”。

谱新篇 浓墨重彩绘蓝图

每年农高会上,乡村振兴元素总是最为吸睛。

历经20余年,杨凌借助农高会的平台,不仅成功举办了一系列乡村振兴论坛展览等活动,还集中示范了一大批农业高新科技成果和实用技术,为助力乡村振兴作出积极贡献。

图片

不仅是农高会,要实现乡村振兴,杨凌的命运总是与国家战略紧密相连。

2017年10月,党的十九大作出了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重大决策部署;

2018年10月,国务院第三次批复中赋予杨凌“要打造新时代乡村振兴引领示范区”的目标定位;

今年以来,杨凌示范区按照“1155”发展思路,描绘出一幅崭新的发展蓝图:构建杨凌种业创新中心、畜牧创新中心等六大创新中心,破解重大科技成果产出不足、科技成果转化效率不高等五大难题;深化国际合作、高新产业聚集等开新局……

打造新时代乡村振兴引领示范区,是党中央、国务院赋予陕西杨凌的重大使命,也是杨凌新时代的重要职责。面对新时代新使命,杨凌示范区将以精准聚焦、务实管用的有力举措,坚持推动杨凌农业“走出去”,为加快乡村全面振兴贡献杨凌智慧,为示范区更好履行国家使命作出新的更大贡献。

全媒体记者:吴凡

编辑:王婕
陕ICP备13005735号-1 农业科技报社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029-87031703 www.nkb.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