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新闻信息许可证:61120180013

粪土肥田盼粮丰

2022-10-18 17:04:14   

Δ何耀兴

上世纪四十年代初,我出生在关中平原的一个普通农家,全村人信守着“七十二行,庄稼为王”的古训,祖祖辈辈都是“面朝黄土背朝天”的庄稼汉。

庄稼汉就要种庄稼,我们那一代庄稼种类很多,但最主要的是小麦和玉米这两种粮食作物。一年收种两茬:夏收小麦,播种玉米;秋收玉米,播种小麦,年复一年这样周而复始的循环着。

种庄稼离不开肥料,因为肥料里含有粮食作物所必需的营养物质,可以说,肥料就是粮食的粮食,离开肥料或者肥料使用不当,就会严重地影响粮食生产。

解放前关中地区农民种庄稼全部使用的是粪或者叫粪土。庄户人家把粪当成了种庄稼的法宝。村里最流行的口头禅是,“庄稼一枝花,全靠粪当家”,“金疙瘩,银疙瘩,比不上地里的粪疙瘩”之类的谚语,足以说明粪肥对于庄稼成长的重要。

庄稼汉常年累月都在与粪打交道,干的几乎全是粪土活,却从来不嫌粪臭,反而爱粪如宝,惜粪如金。如果谁家小孩嫌粪臭或者捂着鼻子从粪旁经过,立即就会遭到大人的训斥:“没有粪土臭,哪来饭菜香!”

庄稼汉的粪土活分为攒粪和上粪两大类。攒粪,就是把粪积攒起来,以备使用,攒粪的方法有两种,积攒圈粪和拾粪。积攒圈粪就是各家把自己厕所和牛羊鸡鸭等圈里的人畜粪便和各种垃圾打扫干净,然后收集起来堆放到大门外的粪堆上。因为刚出圈的人畜粪便叫做生粪,是不能直接上地的,须堆放一段时间,经过一个发酵腐熟过程,即微生物的分解转化,才能变成可供植物直接吸收利用的熟粪。这个过程一般需要十几天甚至半年以上。那年那月,走进关中农村,首先,映入眼帘的是一街两行各家各户门前都有一个粪堆,形似圆圆的馒头,一个挨一个的排列着,大小高低不一,成为一道独特的风景。

攒粪的另一个方法就是拾粪,即走出家门捡拾散落在野外的人畜粪便。村里的男人几乎都有拾粪的习惯和经历。每到黎明时分村里村外晃动着手拿粪铲提着粪筐的人影。拾粪是有路子的:人粪狗粪在墙背后旮旯拐角的地方;牛马驴骡的粪要顺着大路或者马车的辙印去找。拾粪还有个讲究,夜半三更就得起身出发,而且越早越好。因为这样拾粪又快又多。

上粪就是把已经堆放好的熟粪用各种工具运送到地里并播撒开来。

关中农民对冬小麦上粪施追肥特别重视,而且时间观念很强,一般从冬至开始至麦苗返青前结束,尽量赶早不赶晚。因为上粪越早效果越好。有句农谚是“冬上金,腊上银,春天上粪糊弄人。”

熟粪运到地里以后要马上播撒开来,这叫扬粪。这样可使粪和土壤紧密结合在一起,就像给麦田铺上一层棉被,既保暖又壮苗,来年麦子就会越长越好。

由于粪土肥力弱,尽管农民很卖力,但粮食产量却一直很低,很多人家粮食都不够吃,一年熬不到头。有的到亲友家借粮应急,还有很多外出逃荒要饭吃。

新中国成立后,这种情况才有了变化。随着农业新技术、新品种的大力推广应用,水利化和机械化程度提高,加之化肥的引进使用,庄稼汉的劳动量不断减轻,粮食产量大幅增长,亩产由过去一二百斤提高到三四百斤,有的甚至突破了五六百斤。昔日经常遭受饥饿困扰的八百里秦川,才真正变成了粮丰林茂的“米粮川”。老百姓的温饱问题基本解决以后,他们踊跃交公粮、卖余粮,给国家的贡献越来越大!

如今,随着新品种的大量推广应用,粮食亩产轻轻松松过千斤,在那时是不敢想象的事啊,让人真切佩服现代农业科技的巨大威力!我们更应该养成珍惜粮食、节约粮食、爱惜粮食的好习惯!

陕ICP备13005735号-1 农业科技报社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029-87031703 www.nkb.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