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10-20 14:23:01
农业科技报甘肃新闻
辉煌成就,见证不变初心;百年梦想,激荡磅礴力量。
党的十八大以来,武都区全面加强党的建设,坚定不移推进全面从严治党,带领全区各级党组织和广大党员干部不忘初心、牢记使命,战胜了一个又一个困难和挑战,为全区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提供了坚强保障。
十年来,在改革发展的主战场,在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的第一线,在疫情防控的最前沿,处处活跃着广大党员无私奉献、实干担当的身影。全区1226个基层党组织、近2.5万名党员高举旗帜跟党走,处处迸发着凝心聚力共奋进的磅礴力量。
十年来,武都区围绕学习贯彻党的十八大、十九大、二十大及历次全会精神,组织开展党员干部全员轮训,同时,认真开展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三严三实”专题教育、“两学一做”学习教育、“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党史学习教育等党内集中教育,真刀真枪破除形式主义、官僚主义等顽疾,引导各级党员干部在主题实践中提高政治判断力、政治领悟力、政治执行力。
知之愈深、信之愈笃、行之愈实。通过持续不断的政治引领和思想“浸润”,全区广大党员干部的党性意识进一步坚定,政治觉悟进一步提高,行动有了“魂”,执行有了“纲”,各级党组织的创造力、凝聚力、战斗力与日俱增,党风政风呈现全新气象。
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欲流之远者,必浚其泉源。党的工作重心在基层,执政基础在基层,活力源泉在基层。
“近年来,基层党建工作与中心工作结合愈加紧密,网格化管理、撂荒地整治、发展壮大村级集体经济等中心工作都强调党建引领。”“党建工作不再是所谓的‘软任务’,全部都是‘硬指标’。”这是现在武都区很多乡镇(街道)党(工)委书记对党建工作的认知。
党的十八大以来,武都区坚持强基固本、大抓基层,牢固树立一切工作到支部的鲜明导向,率先在全省开展党支部规范化、标准化建设,结合落实“四抓两整治”重点措施,推动基层党组织全面进步、全面过硬,培树基层党建示范点、标准化先进党支部,整顿提升了一批软弱涣散基层党组织,持续强化基层党组织政治功能,有效提升基层党支部的凝聚力和战斗力。
“去年我们新建了房屋,现在急需把旧房拆除。由于工程量较大,个人无法完成,现向村两委寻求帮助。”
“我们社一直没有排水管道,平时污水就靠蒸发,这个问题严重影响了我们的正常生活,也影响街坊邻居的关系”。
如何解决好这些事关群众切身利益的小事、难事、烦心事,对于村(社区)两委班子来说却是一个个需要脚踏实地、认真解决的实际问题。武都区在坚持和发展新时代“枫桥经验”,优化区域社会治理方式方法的同时,积极探索形成了陇南“1234”民事直说、“群众说事”、“逢四说事”、“热心大姐调解”等基层社会治理经验。创新开展“干部主动问事、群众敞开说事、集中力量办事”的群众说事“三部曲”,通过畅通交流渠道,把矛盾纠纷排查化解在基层、萌芽状态。
据统计,自陇南民事直说“1234”工作法以来,共征集、收集民事直说办理事项500多条,已办结410多条。
在村(社区)“两委”换届工作中,武都区不断优化村(社区)“两委”班子成员年龄结构,提高文化水平,选举产生了新一届村(社区)“两委”班子成员3496人,其中支委委员2193人,村(居)委委员1961人,交叉任职658人。完成书记、主任“一肩挑”630人,村党组织书记平均年龄38.4岁,社区党组织书记平均年龄41.2岁。村(社区)党组织书记高中及以上文化程度682人,占比97.7%,大专及以上学历1173人,占比33.6%。高中及以上学历2570人,占比73.5%,整体呈现出年轻化、素质高的结构优势。村(社区)“两委”班子年龄、学历实现“一降一升”,班子结构得到整体优化。
在大战大考中守初心担使命
“选派一支不怕吃苦、勇于奉献的驻村帮扶队是加强脱贫攻坚一线工作力量的重中之重。”在武都区税务局联系帮扶外纳镇周家山村对接会议上,武都区税务局局长肖庆宏说。
2016年6月,为了做好周家山村的驻村帮扶工作,武都区税务局选派单位骨干工作人员第一时间背起行囊,下沉到武都区外纳镇周家山村,以“甩开膀子”的干劲和“久久为功”的韧劲开始了攻坚之路。
周家山村千百年来,大山环绕,贫苦深锁。贫困程度深、基础差、底子薄,2013年全村贫困发生率高达25.94%。
“山路崎岖,交通不便,下村要步行十几公里的山路,人居环境差,群众生活十分艰苦……”这是帮扶队队长龙海云第一天驻村时的感受。
在单位上是税务精兵强将的他们,作为扶贫“新手”,此刻感受到肩上沉甸甸的担子。
为了尽早熟悉村情村户,帮扶工作队决定用“脚板”去丈量村情,并很快进入“角色”。他们与村民同吃同住同劳动,定期走访特困救助户、贫困户,及时掌握村情户情,宣传各项政策,掌握群众思想动态,及时排解矛盾纠纷隐患、帮助解决群众生产生活困难。
驻村帮扶期间,他们协调武都区税务局筹资45000元,为五保户周社有、贫困户周贵来和周小云解决了住房问题;实施危房改造34户,完成改厕192户,完成庭院硬化48户,自来水入户率达100%;拆除危旧房屋46户、202间,维修旧房11户、52间,维修“黑房子”12户、47间。
吃水难,千亩土地荒废,群众生活不便…… 长久以来,因交通不便引起的各种问题束缚着周家山村的脱贫致富,也成了扶贫工作中难啃的“硬骨头”。
“要致富,先修路”,这句口口相传的话让帮扶队挂在嘴边,记在心上。说干就干,他们和镇驻村干部以及邀请来的水利、交通方面专家,多次爬上6公里高的山顶,查找水源,规划管道铺设,研究荒地开垦可行性,勘察产业路修建路线。
知易行难。路线设计做好了,资金却成了“拦路虎”。
“脱贫攻坚等不起,慢不得!”为了筹集到足够的资金,驻村帮扶队向武都区税务局争取专项经费25000元,拿出2年的第一书记经费11000元,并带头和村委班子一起,动员村上外出务工人员和能人大户积极捐款33000元。
2019 年,在各方帮助下,69000元资金落实到位,帮扶队动员群众义务投工投劳,按期完成了人畜安全饮水蓄水池建设,道路顺利完工,实现了农用车辆安全通行,荒废土地合理开发利用。
如今,走在周家山村,一条条硬化道路直通群众家门口,文化广场里充满村民的欢声笑语,村容村貌焕然一新。
从脱贫攻坚到乡村振兴的战场上,武都区整合帮扶干部、到村任职干部、大学生村官、乡镇驻村干部1005名,组建287个驻村帮扶工作队,确定每个建档立卡贫困村由1名县级领导联系、2-3个区直部门和1个驻村工作队帮扶,帮助解决各类实事2506件,协调落实资金2.52亿元,解决了一批涉及群众切实利益的行路难、吃水难、过河难等具体问题。经过全区各级党组织和广大党员干部群众的不懈奋斗,武都啃下了一块块脱贫“硬骨头”,全面打赢了脱贫攻坚战,如期同全省全国一道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正以崭新的姿态迈向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新征程……
2020年8月,持续强降雨造成武都区内多地出现滑坡、泥石流、崩塌、道路损毁等地质灾害。汛情就是命令,防汛就是责任。全区各级党组织闻“汛”而动,坚持“堡垒”前移,成立729个党员先锋队,6支近1000余人的区级抢险队、53支1874人的乡级抢险队、1905支22288人的村社抢险队,坚守在防汛抢险救灾第一线。
面对突如其来的新冠疫情,全区各级党组织迅速成立13个临时党支部,组建87个党员突击队和718个党员先锋队,上万名党员干部火速投身到卡点值守、流调溯源、餐饮派送等各条战线,将疫情防控作为主战场,充分发挥基层党组织战斗堡垒和党员先锋模范作用,把“大战大考”作为初心使命之考,筑起了疫情防控的“红色长城”,凝聚起众志成城、共克时艰的磅礴力量。
征程万里风正劲,奋楫争先再远航。当前,武都以全面唱响了党建引领产业升级的主旋律,开启了红色赋能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新篇章。全区党员干部将用更饱满的热情,更昂扬的精神,更务实的工作,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幸福美好新武都努力奋斗。
武都区委宣传部供稿
农科甘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