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新闻信息许可证:61120180013

甘肃武都:生态家园入画来

2022-10-25 10:32:16   

农业科技报甘肃新闻

自乡村振兴示范村创建工作开展以来,鱼龙镇突出规划引领,深入挖掘民俗文化、优化产业发展、完善基础设施,全力打造干净整洁、宜居宜游的乡村振兴示范村。

20221025103455995-83-849eb.jpg

做优规划设计,提升村庄品质。在项目规划设计时,多次召开党员和群众会议,充分征求意见,通盘考虑土地利用、产业发展、人居环境、生态保护和民俗文化传承,按照“鱼龙有戏、生态康养”的定位和“有山有水、留住乡愁”的建设目标,从顶层规划设计上推动“颜值气质兼修”。

积极探索生态和文旅融合推动,挖掘生态、自然、人文等优势资源,就地取势、借山用水、和谐发展,不搞大拆大建,不砍树、不毁草、不挪石,最大限度地保留乡土气息和田园风光,留住美丽乡愁。

20221025103457137-30-88169.jpg

完善基础设施,建设美丽乡村。牢固树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着力打造一步一景、一墙一韵的美丽乡村,村庄风貌提升、“龙骨崖”步道修建、小景点小广场水景观打造等都注重保留乡土味道,最大限度地保护传统石板房、树木、花草等,用当地产的石板建成的护栏、石板—青砖—石磨组合铺装的小路、篱笆花园。

通过一年多的精心打造,一幅幅展示高山戏、儿时农村生活场景的画卷跃然墙上,美丽乡村的“面子”越来越美,文明家园的“里子”越来越实。

20221025103457201-59-7cb68.jpg

强化施工监督,注重工程质量。成立由镇党政主要领导任组长,分管项目副镇长、包片领导、驻村干部、村社干部为成员的乡村振兴示范村项目建设领导小组,负责对项目建设总体调度,形成一级抓一级,层层抓落实的良好工作局面,为项目顺利实施提供坚强的组织保证。

确定一些老党员、老干部和懂技术的群众组成工程质量监督小组,配合项目监理单位做好工程质量监督,使项目建设的过程群众全面掌握,工程质量群众放心。同时,要求项目施工单位尽量使用本村工匠,既保证群众参与,也促进群众就近务工增收。

20221025103457369-41-b4979.jpg

发展特色产业,助推乡村振兴。立足村情实际和资源禀赋,按照“经济作物+粮食作物+乡村生态文化旅游”的发展思路,引导群众积极探索发展农家乐、庭院种植和养殖业、农旅民宿。

坚持粮食生产与中药材产业齐头并进,在山上发展中药材产业,在平坝成片种植马铃薯、玉米和小麦500亩。三夏时节,观音坝村山绿水清,凉爽宜人,白色和紫色的马铃薯花竞相绽放,成熟的麦田在蓝天白云下一片金黄,在保证粮食生产的同时吸引游客观光旅游,感受田园乡愁,欣赏洋芋花开“赛牡丹”的美景、邂逅风吹麦浪的浪漫。

20221025103456419-16-4ee95.jpg

传承民俗文化,唱响幸福生活。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武都高山戏分支之“大身武戏”发源于观音坝一带,村史馆存放的“大身武戏”面具、戏服等都诉说着这片土地古老的文化传承。

群众自发组建高山戏业余剧团1个,每逢佳节都开展演出,演员们佩戴面具、穿着服饰,所扮演的人物角色大多为三国时期的武将,比较成熟的剧目有:《三英战吕布》《斩貂蝉》《斩蔡瑁》等,把浓郁的乡土气息和强烈的时代精神有机结合,发挥着凝聚人心、激发干劲的作用。

强化环境整治,提升村庄颜值。在镇村干部的努力和群众的支持下,拆除影响村容村貌的危旧房屋42间、残垣断壁260米,搬移厕所圈舍12座,整治乱堆乱放23处,建成小花园、小菜园26个。

20221025103507958-53-aa1af.jpg

制定完善《村规民约》,严格落实“门前三包”制度,规范村庄畜禽散养行为,将村组干部、党员、公益性岗位人员混合编组,划段包干,“包产到户”,常态化开展村庄环境卫生整治。依托新时代文明实践站,教育引导村民们讲卫生转观念、摒陋习,人人争做美丽乡村的守护者、净化人居环境的模范者,不断提升村庄颜值。(王治)

农科甘肃

来源:中国农科新闻网
编辑:任军辉
陕ICP备13005735号-1 农业科技报社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029-87031703 www.nkb.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