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新闻信息许可证:61120180013

冀南平原一户农家的生活变迁

2022-10-27 16:42:04   

新华社石家庄10月26日电(记者陈忠华 曹国厂 杜一方)霜降时节,清晨六点钟,邱瑞东夫妇把五袋化肥和一袋小麦种子抬上拖拉机,驶向田间。撒化肥、旋耕、播种……一气呵成,四亩地仅用半天时间。然而十年前,邱家只有一头牛,仅耕地就需要两三天时间。

undefined

深秋时节,邱瑞东家在农田里播种冬小麦。新华社记者 杜一方 摄

“趁土壤墒情好,撒下化肥抓紧旋耕播种,能减少肥效损失。”52岁的邱瑞东蹲在田埂抓起一把土说,“现在想想,以前生产效率实在太低了。”

不远处,邱瑞东83岁的父亲邱运宝在侍弄苹果树,闲不住的他经常骑车到地头转一转。他逢人就讲,现在收入多了、日子好了。

邱瑞东家在河北省新河县寻寨镇南杜兴村,小时候一家六口挤在三间青砖土坯房里,冬冷夏热,外面下大雨,屋内漏“小雨”。

年轻时的情景他历历在目:麦收时节男女老少齐上阵,顶着烈日割麦子,麦场上赶牛拉石磙碾麦脱粒,腰酸背痛、掌心起泡是常事。村里老话说“麦十天,秋仨月”,以前需要十天半月的麦收季,现在有了大型收割机,一个多小时就收完了。

南杜兴村沙质土地多,过去靠人畜耕种,看天吃饭,贫穷一直困扰着这里的人们。

2012年,新河县被确定为国家扶贫开发重点县。随后,新河县同全国一道开展脱贫攻坚。2016年至2020年间,新河县累计减贫40495人。2019年5月,新河县退出国家贫困县序列。

近年来,随着农业生产愈加高质高效,无人植保机喷药、大型机械深耕精耕、灌溉管道铺到地头,邱瑞东家的小麦、玉米亩产由最初的二三百斤增长到现在的千余斤。

近十年来,中国乡村面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农村基础设施和农民居住环境不断改善。这十年,也是邱瑞东一家生活质量大幅提升的十年。

邱家小院在离村口不远的顺发巷,葡萄藤架在小院上方,黄澄澄的柿子挂满枝头,与晾晒的金黄色谷子相辉映。四间正房、四间偏房都被勤快的妻子邱志芬收拾得整洁妥当,客厅内两米长的七彩刺绣上,“花开富贵春”几个大字格外醒目。

undefined

邱瑞东的妻子邱志芬在打扫客厅。新华社记者 杜一方 摄

1992年,邱瑞东结婚时,家里东拼西凑借钱盖起这处房屋,当时红砖裸露在外,屋内抹了一层白灰装饰,一台17英寸黑白电视、一辆自行车、一台双缸洗衣机是全部家当。

2020年邱家装修一新,屋内吊顶、铺地板,外墙贴了瓷砖,添置了不少新家具和电器。儿子邱洋龙网购了50英寸高清大彩电,快递直接送上门。在国家政策补贴下,邱家去年还新添了天然气壁挂炉。

自从去年安装了宽带,家里大彩电也被“冷落”了。邱志芬喜欢刷微信朋友圈看新鲜事,还常跟儿子视频聊天。邱瑞东习惯闲时在手机上看新闻,足不出户便知天下事。

“幸福是奋斗出来的,日子一天更比一天强。”邱瑞东现在共种了21亩地,包括岳父家的和自己承包的,仅种地一项年纯收入3万多元。

“如果仅靠十年前那头老牛,种这么多地根本不敢想。”邱瑞东说,现在大部分农活由机器代劳,他农忙之余去新河县城工地打零工,日工资有150多元。

傍晚的南杜兴村,夕阳下一个个玉米囤立在新修的村道两侧,弥漫着丰收的喜悦。

来源:新华网
编辑:于婷婷
陕ICP备13005735号-1 农业科技报社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029-87031703 www.nkb.com.cn